四十出头的李桂兰在我校算是“老教师”了。这里说的“老”主要不是指年龄,而是指“老练”“老道”,也就是说她所富有的教育智慧和教学经验,远在一些年轻老师之上。
她曾担任过班主任,也担任过年级主任。教育转化过许多“后进生”,自然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了许多故事。
曾经有个叫小翔的男孩,因为父母不和,他深感家庭不幸福,便离家出走。经过一番周折,孩子回来了,但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也没有任何学习动力。虽然他勉强回到了学校,但逃学成了家常便饭。学校经常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要老师去哪个网吧接人,自然是接通宵未归的那个男孩——小翔了。
说实在的,对小翔的教育,无论是他的班主任,还是年级组的管理老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都费尽心思。可以说,什么教育方法都用尽了,但是孩子仍然不见长进,仍然每隔几周就要逃学。学生只要逃学,就一定会不回家,在外面流窜,结交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李桂兰老师在反思教育过程时,感到这孩子一直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因此,要转变孩子,首先得让其家长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于是李桂兰老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学校,并提出建议:第一,带着孩子去人才交流中心看看,让孩子看到什么回来后就写出来;第二,在家里天天和妈妈一起做布拖鞋挣钱(他妈妈靠做布拖鞋养家);第三,利用周末、节假日到边远贫穷的地方去看看,一边旅游一边了解生活中的苦难。
李桂兰还和孩子的妈妈约定:“孩子在家里从事这些活动时,都要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一天1000字,写感受、写体会。孩子哪天想上学了,就到学校上课,但是必须交出合格的作业。”家长听李老师这么说也就放心了,于是领着孩子回家了。
过了一段时间,母子二人回来了。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特殊“体验”,孩子明显懂事成熟了很多,无论学习纪律还是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当然,孩子的成长远不是我这里说得这么简单,限于篇幅,我不可能展开其曲折的过程,但结局是,孩子的确进步了。
什么是教育中的“不抛弃,不放弃”?李桂兰老师面对濒临流入社会很可能学坏的孩子,在所有常规教育手段都收效甚微的情况下,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甚至不夸张地说敢于冒一定的风险,最后换来了孩子的浪子回头,其中所表现的教育智慧特别是教育胆略值得我们揣摩。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好多学生基础差。老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不是教知识,而是维持纪律。在这方面,李桂兰老师也有她的一些“绝招”——说“绝招”显然是夸张,其实不过就是遵循常识。那么,是什么“常识”?
一次课堂预备铃响之后,李桂兰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学生不像往常一样喧闹,而是都在读书。她不禁有些惊讶:什么原因使孩子们今天这么乖呀?管他什么原因,只要乖,就表扬!李桂兰这样想着,便在黑板上写了这几个字:“课前准备:优 。”虽然李老师一句话都没有说,但孩子们看到这行字后表现得更乖了,上课自然比以前顺利,岂止“顺利”,全班孩子的表现那是相当的乖:一扫以前热闹的场面,每个同学都在听讲,都在做笔记。于是李桂兰在黑板上又写了“课中学习状态:优 ”。这时同学们都翘首看了看,也没有议论什么。但是李老师看到了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教学继续顺利向前推进,不知不觉这堂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的表现仍然很好——都在认认真真地做着课堂练习。于是李桂兰第三次在黑板上写上“本节课总体表现:优 ”。这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议论道:“啊!就下课了呀。”“真快。”李老师听到这些话,心里也一阵欣喜。她说:“同学们,这堂课我特别开心,你们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哟!”“老师,这节课我们表现好,给我们打个优 嘛。”“好!”李桂兰拿起粉笔第四次高兴地写下:“优 ,表扬全班同学。”
其实,这堂课李桂兰并没有长篇大论地说教,只将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了三次,在黑板上写“优 ”。教育当然不能只有表扬,但适时表扬的力量有时候真的是无穷的。这就是常识。李桂兰深谙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