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邱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47904100000006

第6章 耕地地力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

§§§第一节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耕地地力调查评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的工作,为加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的领导,邱县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崔明军为组长,农牧局局长王连英为副组长,由财政局、土管局、统计局、区划办、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邱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人员,安排资金,制定工作计划,指导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土肥站长任主任,吸收土肥、技术、植保、农情信息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依托省市土肥技术部门,形成耕地地力评价组织机构。

1.组织协调,制定方案:2008年5月派技术人员参加了在扬州市召开的全国县域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培训班。2010年8月参加省土肥总站召开的耕地地力评价技术培训会议,回来后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农牧局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拟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重点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2.选定技术依托单位: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我们依托河北省耕地地力评价技术专家组。组长马利民,副组长许暤、贾树龙、贾文竹、杨瑞让,成员有张毅功、张国印、吕英华、张里占、冯洪恩、王贵政等。在工作中我们及时与省、市土肥专家沟通联系,共同探讨制定技术方案、研讨技术问题、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特委托河北雅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邱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邱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

3.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整体工作上下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合作。野外资料收集整理任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邱县土肥站完成。河北雅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等,在此基础上,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以及耕地改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

二、物质准备

根据项目的需要,邱县配置了手持GPS定位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印制了野外调查表,购置了采样工具、样品袋,更新改造了土肥化验室,购置了化验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玻璃器皿及田间试验所需工具。

三、技术准备

1.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评价因子是指参与评定耕地地力等级的耕地属性。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很多,在本次邱县耕地地力评价中选取评价因子的原则一是选取的因子对耕地地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二是选取的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耕地地力的等级;三是选取的评价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选取评价因素与评价区域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依据以上原则,经专家组充分讨论,同时结合邱县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从全国共用的地力评价因子总集中选择出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地理化性状、耕层养分状况、土壤管理、障碍因素等6个评价因子作为邱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由对耕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耕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单位、对象和基础图斑。同一评价单元内的耕地自然基本条件、耕地的个体属性和经济属性基本一致,不同耕地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耕地地力评价就是要通过对每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确定其地力级别,把评价结果落实到实地和编绘的土地资源图上。因此,耕地评价单元划分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耕地地力评价的结果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通过图件的叠置和检索,将邱县耕地地力共划分为695个评价单元。

3.建立了邱县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及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4.组织建立了GIS支持的邱县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

5.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修订稿》的要求制定了邱县冬小麦、棉花田间肥效试验及田间示范实施方案,同时按高中低三个地力水平确定了试验地块。

四、资料准备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耕地的各性状要素为基础,因此必须广泛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的各类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料,为评价工作做好数据准备。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我们收集获取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及文本资料。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统计资料,历年土壤肥力监测点田间记载及化验结果资料、各乡镇、村近三年种植面积、粮食单产、总产统计资料,历年肥情网点资料,各乡镇历年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销售、使用情况、历年土壤、植株测试资料、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采样点所有化验数据及GPS定位数据、土壤肥力监测点资料、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资料、土壤类型代码表、行政区划代码表。

2.图件资料。地形图(比例尺1︰5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土壤养分图、耕地地力调查点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

3.数据库建设。一是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以调查点为基本数据库记录,以各耕地地力性状要素数据为基本字段,建立耕地地力基础属性信息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可进行耕地地力性状的统计分析,是耕地地力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二是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将扫描矢量化及空间插值等处理生成的各类专题图件,在MAP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点、线、区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将所有图件转换统一到相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文件格式,最后均导入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及邱县工作空间。通过空间数据文件与属性数据文件同名字段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并可进行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实时更新。

§§§第二节室内研究

一、确定采样点位

1.划分取样单元。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收集整理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有关资料,根据土壤类型、种植情况等确定取样单元,采样单元一般掌握在100-150亩之间。

2.绘制取样点位图。为确保取样代表性,便于田间示范跟踪和施肥分区,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秒。

3.制订采样工作计划。包括各乡镇村采样点数量及分布,取土人员确定、技术培训、取土用具准备(表格印制、取土工具、取土袋、车辆安排)、采样时间确定等。

二、确定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大秋作物收获后、小麦施肥整地前和棉花整地前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已经施肥、耕翻的地块不再取样。

2.划分取样单元。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地形等划分取样单元,一般每100-150亩左右划分一个取样单元。每个取样单元在中心位置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1-10亩),按S形或梅花形布点,取15-20个点的土,混合后留一个混合样。为了取样分布均匀,GPS定位时,在每个单元的中心位置定位,登记所调查农户的姓名,以便下一步跟踪调查。不在地边、田埂、肥堆处取样。取土时严格按绘制的取样点位图布点取样。并按取样点位图对取样单元编号。

3.取土方法。取土器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一致,一般作物田取土深度0-20cm,果园取土深度0-40cm,如果用取土铲取样,先垂直于地面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耕层断面取土,土层厚薄一致,用小刀切取宽窄相同的土条放入干净土袋内。化验微量元素的土样,不用铁器取土,用木铲取土。

每个取样单元内的15-20个小样取完后,充分混匀,然后按四分法留土,每个混合样一般留2-3斤湿土。

4.标签的填写。经过四分法留土后得到的混合样装入专用的土样袋内,并填写两份标签放入土样袋。取土袋上用记号笔写上乡、村名、取样单元编号、农户名。

写标签用铅笔或碳素水笔,以防受潮变模糊。标签上应写明:乡、村名称、取样地块编号、地块方位、GPS坐标,代表面积、取样深度、取样日期、取样人等内容。

三、确定调查内容

在采样的同时,按要求对采样点的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农田设施,生产性能与污染等情况进行调查。

1.立地条件。经纬度由GPS定位仪获得,海拔高度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上获得,经纬度单位按统一标准填写。

土壤名称: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连续命名法填写。

地貌类型:填写以形态特征划分的五大地貌类型,即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形部位:指中小地貌单元,如冲积平原分为缓冈、洼地,二坡地,小低平地,小浅平洼地,小二坡地、河漫滩等。

坡度:分为平地(3°-7°)、缓坡(7°-15°)、陡坡(15°-25°)、极陡坡(25°-35°)、险坡(>35°)六级。

潜水埋深:分为深位(3-5m),中位(2-3m),高位(<2m)。

潜水水质:依据含盐量(g/L)分为淡水(<1)、微淡水(1-3)、咸水(3-10)、盐水(10-50)、卤水(>50)。

2.土壤属性。土壤质地指表层质地,按卡钦斯基分类,即沙质、沙壤、轻壤、中壤、重壤、黏质六类。

土体构型:指不同土层之间的质地构造变化情况,一般可分为薄层型(<30cm),松散型(通体沙型),紧实型(通体黏型),夹层型(夹沙砾型、夹黏、夹料姜型),上紧下松型(漏沙型),上松下紧型(蒙金型),海绵型(通体壤型)等。

耕层厚度:按实际测量确定,单位统一为cm,石灰结构等所发生的层位,应描述障碍层次的种类及其深度。

障碍层厚度:或实测或访问当地群众,或查对土壤普查资料。

障碍层次及出现深度:主要指沙、黏、砾、卵石、料浆所发生的层位应描述出障碍层次的种类及其深度。

盐碱情况:盐碱类型分为苏打盐化、硫酸盐盐化、氯化物盐化、碱化等。盐化程度分为重度、中度、轻度,碱化程度分为轻、中、重等。

3.农田设施调查

地面平整度:按大范围地形坡度确定,分为平整(<3°),基本平整(3-5°),不平整(>5°)。

灌溉水源类型:分为河流、地下水(深、浅层)、污水等。

输水方式:分为漫灌、畦灌、沟灌、喷灌等。

灌溉次数:指当年累计的次数。

年灌水量:指当年累计的水量。

灌溉保证率:按实际填写,分为稳定、不稳定、困难、无灌溉条件四类。

排涝能力:分为良好、个别年份沥涝,短期积水,季节性积水四类。

4.生产性能管理调查

家庭人口:以调查户户籍登记为准。

耕地面积:指调查当年该户种植的所有耕地。

施肥情况:肥料分为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微肥及其他肥料,填写时注明产品名称及主要成份。

农药费用:指本年度每公顷耕地所需农药的费用。

产品销售及收入情况:指采样点所要调查的农户上年度所种植的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收入等。

四、确定分析项目与方法

1.物理性状。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土壤质地采用手摸法。

2.化学性状

pH值的测定,采用玻璃电极法

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液—油溶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缓效钾的测定,采用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

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土壤有效钼的测定,采用草酸—草酸铵提取—报谱法土壤水溶性硼的测定,采用甲亚胺—H比色法或姜黄素比色法土壤有效态硫的测定,采用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五、确定技术路线

在充分做好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和资料准备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技术路线:

1.技术培训

(1)田间调查技术。包括采样点选择、GPS应用技术、采样技术、调查表填写等。

(2)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录入、图件数字化、数据库建立、GIS等。

(3)化验技能。包括样品前处理、精密仪器使用、化验结果计算、化验质量控制等。

2.确定由省站组织建立GIS支持的邱县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负责组织数据库建立和录入。

3.建立县级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确定邱县耕地地力与土壤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4.确定取样点。应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叠加确定评价单元,在评价单元内,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调查和采样点位置。

5.评价单元赋值。根据不同类型数据的特点,通过点位分布图、矢量图、等值线图为评价单元获取数据。得到图形与属性相连的,以评价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评价信息。

6.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在耕地地力评价中,需要根据各参评因素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确定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