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邱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47904100000013

第13章 耕地土壤属性(3)

二、耕地土壤的微量元素

本次调查主要分析了锌、锰、铁、铜4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含量、分级及面积

作物需要的微量元素数量很少,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含量,但其有效性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很大,故在某些土壤下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目前国内外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已很普遍,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作物的品质起了一定的作用。

邱县在这次土壤养分调查中,将全县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基本摸清了。为进一步指导全县耕地土壤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作到更好地科学施肥。现将微量元素状况分述如下:

1.土壤有效锌。全县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0.71mg/kg,幅度为0.25-2.06mg/kg。

全县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二至五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三级,面积325230亩,占总面积的55.5%;最少的为五级,面积35160亩,占总面积的6%。二级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乡镇,而三级地分布的区域更广,在各乡镇均有分布,但区域划分不明显。缺锌的地块在全县占1/4,今后应通过使用锌肥加以改善土壤锌的含量。

2.土壤有效锰。全县耕层土壤有效锰含量平均为16.56mg/kg,幅度为2.83-29.32mg/kg。

邱县土壤有效锰含量水平大部分集中在二至三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二级,面积402347.6亩,占总面积的68.66%;最少的为四级,面积7266.4亩,占总面积的1.24%,没有五级。

土壤锰的含量在邱县范围内是处于适宜状态下,一般不需要使用锰肥,但对个别作物对锰肥敏感的的可通过试验示范,在适宜的范围内加以推广。

3.土壤有效铜。全县耕层土壤有效铜含量平均为2.06mg/kg,幅度为0.21-7.1mg/kg。

邱县土壤有效铜含量水平主要集中在一至四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一级,面积370938亩,占总面积的63.3%;最少的为四级,面积29300亩,占总面积的5%,没有五级。

全县土壤铜的含量都处在适宜和丰富的范围,不需要补充铜元素。

4.土壤有效铁。铁是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之一,全县耕层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10.5mg/kg,变化幅度在0.25-22.74mg/kg。

邱县土壤有效铁含量水平大部分集中在二至三级之间,其中最多的为二级,面积307532.8亩,占总面积的52.48%;最少的为四级,面积2930亩,占总面积的0.5%。

全县土壤铁的含量均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不需要补充铁肥,但对于果树和对铁敏感的作物(如花生等)可适当的补充。

(二)微肥的施用与推广

近年来,各地微肥推广结果表明,在土壤含量较低或对微量元素敏感的作物上施用微肥具有较明显的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效果。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土壤有效铜、铁、锰基本不缺,目前不用专门施用。土壤有效锌缺乏面积为11.4%,在邱县土壤增施锌肥应该引起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在玉米、果树等作物上,锌肥可防治玉米白苗病,苹果、梨、桃树小叶病,并能改善作物生长状况,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土壤有效铁含量虽然不低,但是大量试验、示范证明,铁肥用在果树上,可以防治果树黄叶病等,用量大效果更为明显。

目前,常用的锌、锰、铜、铁、钼肥主要是硫酸盐类和铵盐类化合物,硼肥则以硼沙、硼酸为主,以及由其配制的各种冲施肥、叶面肥。硫酸盐类和铵盐类化合物、硼沙、硼酸可用来基施、追施、浸种、蘸秧根和叶面喷施,以基施效果最佳,简便易行,每公顷用量一般为硫酸锌、硫酸锰、硫酸铜15-20kg,硼沙、硼酸5-10kg,钼酸铵1-2kg。叶面肥在果树和蔬菜上喷施效果较好,浓度应控制在0.2%左右。含微量元素复混肥、冲施肥多用于基施或追施,施用量根据其成分组成而定,公顷施用量每次不宜超过15kg。果树施铁肥数量较大,施用方法主要是叶面喷施和枝干注射硫酸亚铁溶液,在有效铁含量很低的土壤上,采用挖沟、穴灌2%的硫酸亚铁溶液或将有机肥与铁肥按比例混合施入,可以有效地补充土壤铁素不足,且肥效较长,效果明显。

§§§第四节其他属性

一、土壤pH值

邱县耕层土壤pH值均为微碱性,平均为8.35,幅度在7.7-9.0。适合各种作物生长。由于近二十年来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较少,造成土壤偏碱、板结。为此,降低土壤pH值、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也是邱县土壤改良的内容之一。

二、土壤质地

土壤的固体部分,是由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所组成,这种大小不同的比例,组成沙土、壤土或黏土,叫做土壤质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一个综合指标,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生产实践证明,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农业性状,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邱县成土母质大致分两部分,其一是漳河冲积母质,分布在西部几个乡镇。其二是黄河冲积母质,大体是沿老沙河古道一线,西部为漳河冲积物,东部为黄河冲积物。漳河冲积物颜色发暗,壤、黏颗粒分级明显,而黄河冲积物颜色发浅,质地较细,多为沙壤,轻壤。

邱县土壤表层质地以壤质(沙壤、轻壤、中壤)为主,面积为656139.96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88.97%。因为壤质土的沙、黏粒含量比例比较适宜,其性质兼有沙土和黏土的特点,表现在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强,即“即发小苗也发老苗”,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种理想的土壤。

其次是沙质土,面积为45064.63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7.33%,沙粒含量多,通透性好,但不保水保肥,有机养分含量低,“发小苗不发老苗”。生产上应扬长避短,加以改良。

再次为黏质土,面积为22729.33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7%,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易积水、土壤板结,易耕期短,但有机养分含量较高。

三、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土壤松紧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耕性好坏的标志之一,容重在1-1.4g/cm3较为适宜,根据对全县7542个点测定,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3g/cm3,土壤容重变幅在1.22-1.6g/cm3之间,说明邱县土壤耕层结构比较合理,对保水保肥有利,容重与质地有密切关系,黏质容重大,轻壤质及中壤质土壤容重小,同一质地,耕种历史,土壤熟化度以施肥不同,尤其是有机肥施用不同,容重也有差异,一般耕种历史长,土壤熟化程度高,有机肥施用量大、容重小、反之容重大,土壤容重决定于土粒的排列和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愈多,孔隙度愈大,土壤容重愈小,相反,土壤容重愈大。

第五节耕地养分变化动态

从19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农业投入的加大,邱县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邱县土壤总的肥力状况仍属中等偏下水平。分析此次所有土样化验及农户调查结果,虽然近几年邱县农民在有机肥及化肥施用技术方面有了较大改进,但是由于不同地块,不同农户的管理水平,施肥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施肥量,施肥种类方面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同地块的地力水平,养分含量差异明显。

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80年代初的7.25g/kg增加到现在的10.31g/kg,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3.06g/mg,增加了42.22%。1980年代初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3.6-14.1g/kg,以5级、6级为主,4级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2%,5级地占70.8%,6级地占22%;到2007年土壤有机质含量4级占86.0%,3级占3.97%,5级占9.84%,6级占0.029%。但邱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属中下等水平。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也很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由1980年代初的3.7mg/kg增加到现在的21.78mg/kg,有效磷提高了18.08mg/kg,增加了488.6%。1980年代初邱县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以2.7-4.5mg/kg为主,占全县的85%以上。而现在全县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全部达到了10mg/kg以上,全县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了中上水平。

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不同的是,邱县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呈现减少—回升趋势,由1980年代初的132.5mg/kg减少到1993年的89.3mg/kg,又从1993年的89.3mg/kg上升到现在的118.98mg/kg,接近了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水平。1980年代初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74-233mg/kg,≥200mg/kg的占全县的7.66%;100-200mg/kg的占全县的75.83%,当时邱县属富钾区。而今全县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67.08-190.86mg/kg。

土壤全氮含量由1980年代初的0.55g/kg增加到现在的0.73g/kg,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83年提高了两个级别,由以5级地为主上升到以2、3级地为主。4级地以上占94.83%,5级地占5.17%。

总之,从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来看,由于科技推广力度增大,广大农同向土地投入增加,施肥水平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速效钾含量先下降再回升,仍基本维持了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