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放下架子
47903700000008

第8章 放下“架子”天地宽(3)

值得注意的是,韬光养晦并非真的庸庸碌碌,而是一种有远大志向的人采取的迂回前进的谋略。

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太子能力过强,处处表现自己,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意思,所以有些太子也常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豪言壮语颇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官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太子听得如雷贯耳,此后在国事上多保持保持沉默。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可以说,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自己的策略,能达到既保全自己又防范别人的目的。尤其是在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家时只是汉朝宗室后裔。虽说祖上是南阳豪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破落了。王莽当皇帝时,刘秀还是个少年。20岁前后,刘秀走上社会,先是到太学学习,结交了一批朋友。直到身边的盘缠用尽,刘秀才回到家乡。无奈他大哥手下的人是群土匪强盗,专干打家劫舍的活动,牵连到他,使他莫名其妙地在牢里吃了一桩冤枉官司。

刘秀出狱不久,他的老乡李通、李轶兄弟找到他,给他看一条神秘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谶语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神秘性、权威性,刘秀早就看出这个社会已经又面临着一场震荡的考验,这就是重建汉室的好机会。于是,在和李氏兄弟商议之后,征得他大哥的支持,便纠集了一批人分别在新野、宛县、春陵举兵。然后,他们找到了新市、平林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王凤、陈牧等人,两支队伍实现了联合。

接着,刘秀成功地指挥了一场极其漂亮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大战。按理说,这场战役扭转了反莽势力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把王莽官军的主力消灭殆尽,刘氏兄弟理应受到重用。可是,刘玄和几位农民领袖竟把刘秀的大哥给杀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刘秀表现得极其冷静。他知道,这时他的命运还操纵在人家手里,还不是报仇的时候。所以当他回到宛城后,在刘玄面前连称自己有罪,说是自己没有劝导哥哥,以致犯下死罪。新市、平林那班将领本来估计刘秀会来报仇,想趁机把他也杀了,没想到他前来弯腰请罪,便不再说什么。别人来劝慰刘秀时,他也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丝毫不提起他在昆阳大战中立下的战功。

刘秀简单地料理了大哥的丧事,言谈、举止和平时一样。白天对人谈笑风生,夜里却暗中饮泣,把大半个枕头都哭湿了。他手下的冯异有一次看到了这个秘密,劝他节哀,他仍说:“不许胡言。”但冯异对他确是一片真心,对他分析说,刘玄政权已完全失去人心,如果能另拉一支队伍,大业必成。

机会终于来了。刘玄想派一个有能力的大将去河北扩充势力,宗亲刘赐建议让刘秀去。本来刘玄等人对此并不放心,但经刘赐的鼎力说服,刘秀被派往河北。

果不其然,刘秀一到河北一带,就如鱼得水。他每到一地,都以汉朝重建者的身份广揽人心,同时广泛搜罗大小官吏,任用贤士,释放囚犯,因而大得人心,从而展开了中兴汉室的宏图大业。

如果当初刘秀不顾力量大小鲁莽复仇,则仇未报而身已先死。然而他正是凭着韬光养晦术,坚忍等待最佳时机,最终不但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

在原始丛林里,凶猛的动物为了捕猎,非常注意隐蔽,或装出病态,显示出无能力进攻的样子,来蒙蔽猎物。尔后在对方毫无警觉和防范之时,突然出击,置猎物于死地。这是动物的韬光养晦之计。

不止在动物界,就是在人类社会,韬光养晦也是最厉害的一招狠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对手往往来不及准备,无从防范。你却是有备而来,最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8. 百忍方能成金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秦朝末年,谋刺秦始皇未遂的张良被迫流落到下邳,借着游山玩水来打发时间。有一天,他信步走到圯上桥,遇到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经过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面对老翁的侮辱,张良愕然,但碍于长者之故,还是忍下心头的怒火,跑下桥去把鞋子捡起来。没想到的是,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便约他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5天早点来。”直到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同称为汉初“三杰”。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处世谋略的运用。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有时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如果一味顾忌自己的身份,摆出一副不要命的架子,勇气固然可嘉,但这种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的行为,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而如果我们能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学会忍耐,婉转退却,往往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

中国古代的名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并不恃才傲世、目中无人,相反倒是谦和柔顺,能屈能伸。

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走出三四个地痞流氓。只见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哈哈,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抬爱,竟看得起我韩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刚才说话的那人又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揍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着失声怪气地笑着,指着韩信嘲笑他。

韩信看看他们,依旧平心静气地问:“各位,不知我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什么要揍我,我实在不明白。”

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

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故意为难自己嘛。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住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

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那领头之人,“哨啷”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哈哈哈——”

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议论纷纷,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韩信暗暗咬咬牙,却并未去拿那剑,而是缓缓屈身下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怔在那里发呆。韩信则立起身掸尽尘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那群流氓再也没找过韩信的麻烦。

韩信可谓是一个聪明、顾大局的人。

试想,如果当时韩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拾剑杀了那个人,那么必然会有一场恶战。胜负难料不说,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凭空出横祸,那对他日后的发展定会产生很大的障碍或留下深深的隐患。

而由于韩信的忍耐,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端。

逞匹夫之勇,人人做得到;百忍成金,却只有杰出人物才行。

9. 能屈能伸天地宽

人生总有迫不得已的时候,一个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事实上,任何人的一生,无不跟屈与伸有着密切联系。例如,人要走路前进,就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双腿一屈一伸才能前进;拾取东西得弯腰伸手;吃饭得通过手的屈伸把食物送进口中;劳动更是由无数多个屈伸动作组合从而来完成的。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屈伸之道,尤其是当一个人处于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时,与其迎难而上,不如暂时放下架子,躲开不利的处境,忍一忍、让一让,尽量不受实质的损失,或仅仅受点小损失。

喜欢《水浒传》的朋友也许记得其中有《杨志卖刀》这一节,杨志被高俅赶出太尉府后,无路可走,只好出售祖传的宝刀。结果刀未卖出,遇到了流氓牛二前来惹事,想要抢走宝刀,杨志忍无可忍,一刀结束了牛二的性命,自己也因此身陷牢狱。

杨志只顾一时解恨,结果惹来更为严重的恶果。

我们平日里听多了诸如“愚公移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一些激励人进取的故事,所以我们学会了如何进取,学会了向不可能发起进攻,甚至有人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其实,面对困难,知难而上是勇气,但是面对无法逾越时,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一种智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动山的办法——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大师用他的行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进退自如,能屈能伸,方是大智之举。

能屈能伸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最可贵品质。一个人如果太过于伸,遇到一点事情就会不顾后果,这样的人就容易遭受挫折,正所谓“刚强者易折”。与之相反,一个人如果太过于柔弱,遇到事情优柔寡断,就很容易错失良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做人必须要做到能屈能伸,屈伸有度。能伸是勇气,能屈是智慧。屈不是让人不思进取,颓丧沉沦,而是为了保存力量,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策略和道路,以求更大的伸展。只有能屈能伸的人生,才是圆满而丰富的人生。

对于一个做大事的人来讲,能屈能伸可称得上是成就事业所必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能成就大业者莫不是熟谙屈伸之道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