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厌食症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女性和高学历人群中最常见。他们对体形和体重持有主观歪曲的看法和态度。苗条和减肥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个体的努力就是为了避免体重增加和变胖。对另一些人而言,对体重的过分关注和控制反映了他们缺乏自信以及力图控制生活某一方面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再瘦一点儿会让自己感觉更好——这使得他们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对于减肥的努力也就一直这么持续下去。
厌食症一般是从“正常的”节食开始的,但慢慢就发展成了十分挑剔和严格的热量限制和剧烈漫长的生理活动。食物限制和身体锻炼形成了强迫性。开始的时候是不敢吃,到疾病后期,身体消瘦,对食物有强烈的欲望,这样的节食坚持不了几天就会禁不住食物的诱惑,大吃一顿。为了不导致发胖,就采用吃泻药或自我引吐的方法,使吃下去的食物迅速排出体外,然后再继续开始节食,控制不住了再暴吃一顿。如此周而复始,出现了贪食症的症状。到了后来,为了控制自己的食欲,干脆自行服用食物抑制药,但这些药却使人情绪低落,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没有食欲,又开始厌食。也因此,厌食症俗称“减肥综合征”。
虽然厌食症患者回避吃东西,但他们对食物还是很关注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思考食物,并为他们自己或他人烹调,或看着别人把食物吃掉。他们承认自己会梦到食物,有饥饿的疼痛感,也保持着一定的食欲。大多数的厌食症患者存在歪曲的身体意象,他们过分高估了自己的体重,对自己的体形很不满意。轻度抑郁、强迫症以及焦虑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厌食症患者中。
除了与某些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外,个体的易感素质是厌食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类患者常常争强好胜、做事要求尽善尽美、喜欢追求表扬、自我中心、神经质;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分依赖、内向、害羞等。
心理诊所
处方一、找到厌食的根源
意识到自己关于瘦的看法是扭曲的,或者承认这些看法有一些夸张,就会有助于患者增强进食意愿。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认知以及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情绪,来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从而相信体重的重要性,以及进食缺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要清楚体重减轻与厌食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处方二、及时补充营养
厌食症治疗的首要目的就是恢复患者的营养状态,因为由于长期进食不良而出现的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会造成严重的问题,重者甚至可引起患者死亡。如果患者拒绝治疗,应采用劝说及强迫方式使其住院,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处方三、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合理饮食,对体形和体重保持健康的、现实的态度。纠正饮食习惯,并形成健康进食的计划。
处方四、认知疗法
要找出关于食物和体形的扭曲想法并向其提出挑战。当你确信吃几块饼干都会使身体增加半斤重量时,需要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看待这样武断的结论,并以现实一些的办法来对待这些错误看法。同样,你必须接受,自己已经失去了客观地评估自己体重和体形的能力。正如同色盲者不能够相信自己搭配衣服的能力一样,你也必须学会思量你对体重的估计是否错误。
处方五、心理调节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恢复健康的体形。包括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对环境、对自己有客观认识,找到适应社会的角度及处理和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对健康体魄的概念,标准体重的意义,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客观的评估。
自伤:伤疤才是疗愈内心的神药
半年前,家勇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都市的繁华让他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接到了父亲病重的电话。等他日夜兼程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家勇不相信父亲真的会走,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不离开,这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带着深深的歉疚,带着母亲和亲人的希望,这使他再次回到学校,却再也找不到初来时的感觉,还时常接到母亲充满悲痛的电话,这使他难受极了。渐渐地他发现,每次用刀子把自己的胳膊划破,看到红色的血滴在地上,心情就会好转……一段时间过去了,家勇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种发泄心情的方法,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好像出现了问题。
所谓自伤,就是有意识地以种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故意在自己身上造成损伤,损伤部位可以自己达到,且多为机械伤,方向一致,范围较集中。其目的只是损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伤的方式不同,可用刀或其他器械切割,或者吞食异物。在精神障碍病人中,自伤也很常见,其原因可能与病人的认知功能或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等症状)有关。
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会选择自伤,比如用尖刀划伤自己、用头撞墙、用烟头烫、不吃饭、不睡觉、用针扎,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伤害自己,这些都属于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一般会持续多年。可多次发生自伤行为,方式呈多样化,但致死性低,大多伴有情绪焦虑或不稳定。具体的特点有:
1. 言语中有意无意表现出想死的念头,或谈话内容常以“死亡”为主题。
2. 情绪不稳定,多数伴有憎恨自己,感到沮丧,有被抛弃感,或者抑郁、愤怒等。绝望、焦虑、愤怒及认识狭隘是主要的心理状况。
3. 实施自伤时的故意性。也就是说患者对所采取的自伤行为应该是有意识的,而非在自动的、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4. 自伤直接造成对于身体的伤害,并非像抽烟、酗酒一样过段时期才表现出来。
5. 自伤损害的程度有限,且具有重复性。应对身体造成轻微或中度的伤害,而重大、致命性的伤害应排除在外。
6. 无自杀动机,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严重后果。虽然自伤的个体偶尔也会出现自杀意念,但他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我伤害行为不同于自杀。
自伤是自我发泄比较极端的一种方式,用自身的痛苦来麻痹外界带来的痛苦。它甚至是一种想活下去的呐喊。希望自己藉由这些方法,摆脱纠缠不去的不愉快感觉。自伤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同时,在心理上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它会造成自伤者的一种依赖心理。当遇到痛苦的时候,会依赖于用自身的痛苦来抵御外界的痛苦。
自伤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有些患者因有强迫性格或太过追求完美主义而自伤;另有些依赖性格过重,会以自伤行为来吸引别人的重视。自伤者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自认为有缺陷或是能力不足,他们觉得情感上没有人可以依赖或信任,给人的印象总是紧张害怕。而为了缓和持续不断的紧张害怕,自伤者经常背负着深沉的愧疚感,怕别人视自己为危险人物或极度厌恶自己,这些害怕带来经常且毫无根据的愧疚感。此外,自伤者对情绪的痛苦是极端敏感的,他们无法信赖别人,宁可选择自己来掌控体验伤痛的过程,以及伤痛之后留下的麻木感。疼痛与自我伤害就是为了产生宽慰与安全感。
至于自伤的外部原因,有学者指出,自伤者最初可能为疏解压力、发泄愤怒。我们认为,自伤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诱发事件,通常是真实的或感觉到将要失落、受拒绝或被抛弃的感受。
2. 无法忍耐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可能是情绪低落或麻木的感觉。
3. 开始想尝试自我伤害行为。
4. 执行这些行为,执行时个体通常感到“部分疼痛”或“完全麻木”。
5. 得到短暂的心情舒解。
创伤经验通常可以在冲动性的自我伤害行为中看到,不论是在行为的不久之前发生或是发展过程中,这些经验都和自伤行为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一旦自伤的行为出现,就会出现模仿效应,自伤的次数和频率会快速增加。
心理诊所
处方一、保持良好的心情
要知道良好的心情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随时将要发作的病原体。其实,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情的“砝码”就在自己手中。
处方二、重拾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情绪
对于感到“生活单调、缺乏挑战性”的个体,这类自伤的预防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缓和自我伤害的冲动、念头,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状况。
处方三、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
要让患者表达其不良心境和自伤的冲动和想法,使其明白自伤的想法纯粹是自我心境所致。帮助患者认识其思想方法是错误的,并要使患者得到保证,随时准备帮助他,希望积极配合,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患者应认识自己的病情,以缓解抑郁、愤怒、恐惧等不安情绪,及增进自控能力。诉说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
处方四、要适度、合理地宣泄
妥善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换一种利人利己的宣泄方式,如体育活动、体力劳动、娱乐活动等。还可以升华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经典的做法便是“化悲痛为力量”。
处方五、调节挫折
调节挫折即调整对挫折的认知方式,提高适应能力。关键是认识挫折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痛苦、忧伤、失望,但另一方面,会给人以教益和磨练,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