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园的规划建设
一、园地的规划
外界条件与茶树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良好的外界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因此,茶园建设时必须认真选择与规划好园地。
园地规划,不但要考虑当前,还应考虑长远;既要考虑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又要考虑农、林、牧生产的整体布局,应因地制宜,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土地分配
由于有些土地因坡度、交通、水源等原因不适合开挖成茶园,因而较大的茶叶基地都有一定面积的其他农作物生产用地,如果园、蔬菜等。所以在具体实施用地之前,先行对开发的土地进行各种用途的合理分配非常重要。例如,茶园用地、蔬菜用地、饲料基地、粮食作物用地、果树等经济作物用地、生活用房及畜牧点用地、道路、加工厂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植树及其他用地等。
2区块划分
根据地形特点和茶园面积,将全部园地划分为若干生产区;在每个生产区内,可将自然地形或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块,分别划为一片;根据茶园面积大小,每一片可再划为若干块,以方便茶行布置、田间管理和茶叶采摘。
3道路设置
茶园道路系统,一般分为四种:主道、支道、步道和环园道。
主道(干道):贯穿于茶园各区之间,并与外界交通相连。通常宽6—8m,以便于拖拉机、汽车等运输工具行驶。面积较小的茶园,可不必设主道,只由场部连通外界交通即可。
支道:按地形和茶园面积设置,是机具下地作业和园内小型机具行驶的主要道路,每隔300—400m设置一条,宽3—4m,最好与主干道垂直相接,与茶行平行。
步道:是茶园分块的界线,为便于人员进行田间管理和采茶而设,一般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接。步道通常每隔50—80m设一条,路面宽1—2m。如果接近100m,也可在每条茶行中段开08—12m浅沟,以方便人员来往和排水。
环园道:设在茶园的边缘,是茶园与农田及外单位土地的分界。
环园道可与主道、支道、步道结合,因此路宽不完全一致。
茶园道路的设计和修建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肥沃土地,力求受益面大,弯路少;二是10毅以上的坡地茶园步道,要筑成“S冶形迂回而上。“S冶形路坡度最好不超过10毅。
4蓄排水沟的建立
茶园水沟系统应根据茶园的具体地势、土壤情况而定,除部分低洼地应以排水为主要目的外,其他则以蓄水为主。
水沟系统通常由截洪沟、隔离沟、横水沟、纵水沟组成。合理的水沟系统,要求起到排除渍水、蓄水保墒、保持水土、引水抗旱,便于机耕和经济用地的作用。
截洪沟设置的目的是防止茶园上方积雨面上的洪水流入茶园,假如茶园上方已没有积雨面,则截洪沟可不必设置。截洪沟根据地形按等高线或缓坡设置,沟内取出的泥土放在沟的下方,修成道路。为便于排水,沟的一端或两端要和纵水沟或园外的自然沟相通。沟内每隔3—5m留一道稍低于路面的土埂,以拦蓄雨水泥沙。雨水太多时,由埂面流出,以减缓径流。
隔离沟通常宽05—07m,深03—05m,主要设在环园道的内侧。为减少泥沙冲出园外,应每隔一定距离挖积沙坑。隔离沟还可以防止树根、竹根、杂草侵入茶园。山地茶园上方的截洪沟即为隔离沟。
为使蓄水分布均匀,梯形茶园在每梯内侧开横水沟;缓坡茶园则一般隔8—12行茶树设置一条横水沟,具体可根据地势而定。为排除蓄水后多余的水,避免积水,在水沟两头出口处和低洼处应做成浅沟。
纵水沟开设在各片茶园之间或一片茶园中地形特低的集水线处和道路两旁,与截洪沟、横水沟、隔离沟相连接,主要作用是排除多余的水或因地下水位高而产生的积水。一般沟深03m,宽04—05m,与横水沟连接的地方要设积沙坑。为拦蓄雨水,减缓径流,山地茶园的纵水沟内还应设置小水坝。
地下水位高的茶园,可修建明、暗两种排除积水的水沟。明沟沟深应超过1m,暗沟则在1m以下的土层中,按照自然地形,用石块或砖块砌成。有的地方为隔离地下水,取得排水良好的排水效果,还在上述砌沟部位,铺上卵石或碎砖头。
茶园水沟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茶园灌溉的安排。例如,有水利工程的地方,截洪沟和横水沟应连接引水渠道,以方便茶园用水。
5林地与行道树布置
在茶园及周边适当种些树木,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凡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可以造些经济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一些不宜种植作物的陡坡地、山顶及地形复杂或割裂的地方,保留原有的林木。林带设置必须结合茶园的道路、水利系统,不妨碍茶园使用机械的布局。园内植树须选择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根系分布深的树种。
以抗御自然灾害为主的防护带,其主林带应设在茶园的外围,挡风面与风向垂直或成一定角度(小于45毅);在茶园内的沟渠、道路两旁植树作副林带,二者构成一个护园网。
防护林的防护效果通常是林带高度的15—25倍,如树高20m,就可按400—500m距离种植一条主要林带,栽乔木型树种2—3行,行距2—3m,株距10—15m,前后交错,成三角形,再在两旁栽灌木型树种。
林带结构有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紧密结构主要适用于风寒冻害严重地带;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适宜于有台风袭击的地带。
在茶场范围内的道路、沟渠两旁及住宅四周,可相间栽种乔木、灌木树种作为行道树,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够保护茶树,改善茶园生态系统。
6蓄水池与积肥坑
为保证抗旱保苗和病虫害防治的供水,茶园上方应修建大型蓄水池,同时应在茶园各个部位的适当地点建立多个中型蓄水池。在有提水或引水工程的地方,蓄水池的体积可相应减小。
在土边三角地块,还可建立积肥坑。这样可以就地取材,就地积制,就地利用茶园内各种有机质杂肥。
此外,开辟在陡坡山地的茶园,应该修筑梯田,以利于茶园灌溉和田间管理,更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二、园地的开垦
园地开垦的目的是给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是清除园地中的障碍物,深翻熟化土壤及调整地形。
在开垦之前,先要对地面进行清理,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对园地内的柴草、树木、乱石、坟堆等进行处理。园地道路、沟、渠旁的原有树木应尽量保留,乱石可填于低处,但应深埋于土层1m之下。如果是石灰块,应该搬掉,避免土壤带碱,影响茶树生长平地及坡度在15毅以内的缓坡地茶园,要沿等高线横向开垦,使坡面相对一致。如果坡面不规则,则按“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冶的原则开垦。如果局部地面因水土流失而形成“剥皮山冶,应采取加客土等措施使表土层厚度达到种植要求。
地面清理后,除准备用草皮砖筑梯的茶园外,通常都要先进行初垦。初垦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由于烈日曝晒或严寒冰冻可促使土壤风化,因而以夏、冬农闲时最为合适。初垦深度约50cm,但必须将竹鞭、柴根、狼箕、金刚刺等多年生草根清除出园,堆集于地面,以防止杂草复活。杂草特别多、初垦时无法全部清除的茶园,可以进行一次全面复垦深翻。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茶园的局部地段形成了高低相差悬殊的凸地和凹地,需要从凸地取土填往凹地。为避免人为地造成土壤肥力不匀,影响今后茶树生长的整齐度,取土时不要将凸地的表土一层层全部填往凹地,可以先把凸地上的表土挖至一边,再开坑取土,避免凸地留下的全为底土。
种茶前深翻土地。是茶园基础建设的关键性措施之一。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通气、保水、保肥能力,适应茶树生长的需要。如果种茶前不把土地深翻好,那么在种植之后,茶蔸底下的土层就很难再行深翻,将严重阻碍茶树根系的发展。在土壤初垦之后,缓坡茶园应进行复垦深翻。如果因茶园面积大、时间仓促而无法全面深翻时,可以采用带状深翻的方式,以后再分年深翻行间来解决这一问题。
带状深翻应根据规划的种植行进行,深、宽各05m左右。具体做法是:按规格在种植行的一端挖出一段长15—2m的沟,然后将前方15—2m长度面积上的表土挖入沟内,将准备好的肥料与土壤拌匀放入第二层,最后将前段底土填在沟的上层而挖出第二段沟,循此前进。这样做具有三大优点:
淤可以保证深翻的质量要求。于表土在沟的下部,肥料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种植沟的中下层,有利于根系向下发展。
底土翻到上面,可促使土壤熟化和茶苗出土,并能减少杂草滋生。
梯形茶园由于靠梯外边缘部分的填土都在05m以上,因此,仅需对梯土内侧深度不够05m的部位进行深翻即可。一般窄梯应进行全面深翻,宽梯则可采用带状深翻。
三、茶树的种植
茶树种植包括茶苗移栽和茶子直播两种方式。目前,各地发展的新茶园多用无性系茶苗,即集中育苗,用扦插繁育的茶苗进行移栽,茶树种植主要指茶苗移栽的过程。然而有一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种植茶苗投资成本高,或高山气温低,冬季经常发生寒冬灾害,因而仍选择茶子直播的方式。
在移栽与播种之前,先要确定种植的规格,以便决定所需用苗与用种量。
种植规格是指茶园内茶树的行距、株距(丛距)及每丛所需苗木数,是“合理密植冶的重要参数。“合理密植冶就是使茶园内的茶树形成合理的群体密度,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土壤营养,正常地生长发育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常规茶园种植的规格多是单行条列式种植,行距150—170cm,丛距26—33cm,每丛植苗2—3株。同时可在茶行间适当多种上些茶苗,以便在茶行出现缺株断丛现象时及时补苗。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层深度与土壤肥沃程度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北方及一些高山茶区,气温较低、土层较薄、肥力较差的地区种植,可适当提高密度,茶树年生长量小,太宽了,茶树长大后,树冠不能覆盖茶行间裸地面积覆,不利于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南方茶区,气温高,年生长量大,种得太密,茶树长大后,树冠容易密闭,不利于通风透光,这种条件下可考虑植茶密度适当稀些。茶树的品种不同,在种植密度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树势高大、年生长量大的乔木或小乔木大叶种品种,行株距宜宽一点;树势矮小、年生长量小的灌木型小叶种茶树品种,行株距可密一些。
在原来的单行种植的规格下种植两列茶树,是长江中下游及北部茶区、高山茶区采用较多的一种种植规格。这种种植规格有大小行距之分,大行距指单条植的行距,即150—170cm,行距之间是茶农采茶、修剪、施肥等田间管理的操作道。原来种单行茶树的地上,种了两列,这两列之间的列距较小,称为小行距。茶树长大后,这一小行距被树冠覆盖,看起来还像是一行茶行,小行距的行距约30cm。各小行的丛距是26—33cm,每丛植2株。这样可以提高茶树种植密度,具有成园快、投产早的特点。如果将两小行茶行不作平行排列,交错呈锯齿状排列,则茶苗可以较好地占有土地空间,有利于苗期生长。新建基地初期裸地面积较小,采用这种排列方式,对水土保持有积极的作用。这种种植规格的大行距与丛距,和单行条列式相同。
用茶子进行直播的播种规格与上述两种规格相同,每穴一般播种子4—5粒。种子的质量差别较大,不同品种的种子大小相差也较大,计算出1kg种子的颗粒数,就可算出1公顷用种子的数量。
1茶苗移栽
保证茶苗移栽的成活率,一是要掌握好移植时间,二是要严格栽植技术,三是要做好移栽后的管理。
(1)移植时间
茶树的生长动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是确定移栽适期的两大依据。当茶树处于休眠阶段,气候条件不致使茶树植后受害,选择土壤含水量高和空气湿度大的时期移栽茶苗最为合适。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广大茶区,移栽茶苗的适期为晚秋或早春(11月或翌年3月)。干湿季明显的云南地区,芒种至小暑(6月初至7月中)进入雨季,这段时间为移栽茶苗的适期。气温低、冬季有较严重冻害发生的北部与高山茶区,可选择在春季气温升高,气候条件适宜时再行移植。具体时间可在当地适宜植茶时期范围内适应提高一点为好。因为提早移栽,茶苗地上部分还处于休眠阶段或生长缓慢阶段,可以使移栽过程损伤的根系有一个较长的恢复生长时间。
(2)移栽技术
在种茶之前,必须对茶园进行全面深垦,整平后,开深30—40cm、宽30cm左右的栽植沟,施入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的基肥。有机肥体积大,沟应开得深些,磷肥施在约25cm的土层中,有机肥可以是土杂肥、厩肥、菜饼等。农家肥每亩用量2000—3000kg,或菜饼300kg,磷肥施入量约30kg。为避免肥料对茶苗的灼伤,应隔离新植茶苗根系与肥料的直接接触,可在基肥施入后,覆上一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