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说物自体是“生命意志”,尼采给改造成了“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一词中的“权力”容易引起误解。这并不是政治权力的意思,而是指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强者体现了权力意志,他们的特征是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牺牲、善于创造。弱者相反,特点是胆小、保守、善妒、虚伪。
传统欧洲人相信基督教的普世精神和卢梭的人文主义,两者强调的都是对弱者的关怀,强调人人平等。
尼采不同意。他认为,同情弱者没错。但弱者不能以此为理由,去要挟、榨取强者,去拖强者的后腿,这样做是可耻的。
打个比方,强者看待弱者,就跟人类看待猿猴一样。猿猴对人类有用吗?如果不关在笼子里而和人类混居,那一定会给人类添乱。强者眼中的弱者也是一样。对弱者不应该光是怜悯,还应该限制他们的能力,免得他们给强者捣乱。
所以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
他谈的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尼采叫它奴隶道德(又叫“畜群道德”)。
表面的内容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其实本质上,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和自私,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
比如现在社会的道德,大部分都是禁止型的命令,如“不许占有别人的财产”“不许欺骗”。这些禁令,保护的不是强者——强者不会让自己的财产被人占有——保护的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
弱者对强者感到恐惧,因此奴隶道德强调“仁慈”“谦卑”,把强者和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危险人物,要求社会限制他们的能力。
弱者又因为自私就强调“同情”“分享”,要求强者给弱者分一杯羹。
我们现在都讲“人人平等”,尼采却反对平等。他认为平等主义者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他们就也想要什么。
实际上我们细想,这个所谓的“奴隶道德”,不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吗?所以尼采说:“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尼采说的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它可以叫作贵族道德。这种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
尼采认为,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做那;贵族道德则是在鼓励人们自由创造。
尼采并不完全反对奴隶道德,他反对的是把奴隶道德强加在强者的身上,他认为这会限制人类的发展。
那有人说了,尼采的道德观不是会造成弱肉强食吗,不是会造成强者欺凌弱者吗?尼采的回答是,人的本性就是残忍的。
这是因为,权力意志是物自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也是弱者的本质。因此弱者本性也像强者那样,希望能彰显自己的意志,驾驭弱者。但是弱者他自己弱啊,没能力啊,因此弱者只能躲在“奴隶道德”下,掩盖自己残忍的本质。弱者是虚伪的,而强者的残忍是彰显自己的本性,是正当的。
尼采的这个观点有“人性本恶”的含义,我们未必会同意。而且就算我们同意“人性本恶”,也不意味着用道德去压抑恶、追求善是不对的。
有句话说:“中国人本来就穷,可身上的虱子还分三六九等。”在生活中给我们最大痛苦的,往往不是那些有大权力的强者,而是掌握了小权力的弱者。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小鬼”处境越卑微,能力越弱,在掌握了权力以后就越会肆无忌惮,越心狠手辣,越愿意欺凌比他还弱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让我们活得好好的突然一瞬间起杀人念头的,大都是这种“小鬼”。
尼采的道德观和基督教道德有明显的矛盾。
在尼采生活的社会里,基督教道法就和咱们这里的儒教道法一样,是全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规范。《圣经》里说什么事情是善的,那全社会的人都不用多想,都认为这件事是善的。
但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是典型的奴隶道德,本质是伪善的。基督教鼓励人们变得谦卑,其实就是鼓励人们做弱者。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没了上帝,人们也就不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尼采反对人人平等,这和法国大革命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带着民主之名的雅各宾派进行了恐怖统治和血腥屠杀,这让很多欧洲思想家看到了“多数暴政”的危险。在尼采看来,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人在这个社会里是少数,庸人总是多数,而原始的民主模式总是要少数人听多数人的话,这就等于让少数的聪明人屈服于庸常的大多数。
尼采推崇强者,可是尼采发现,大部分强者都被奴隶道德压抑着,不能摆脱弱者对他们的束缚。因此,尼采希望“超人”出现。
“超人”这个词在尼采的理论里不是指拥有强大权力的人,不是说这人一定要当总统、当将军,而是指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且能摆脱奴隶道德、不被弱者束缚的强者。超人是尼采对人类的一种理想,在尼采眼里,整个人类历史里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真正的超人。
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这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方法和叔本华不同。尼采的世界观带有强烈的激情,他认为叔本华的禁欲是胆小者的逃避行为。他觉得人不应该像叔本华宣扬的那样避免痛苦,而是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
简而言之,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主义。
尼采反对宗教、推崇超人的观点虽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太极端,但和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关系。
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有时我们会遇到这么一类人:他们一旦遇到你的说法和他们的“师父”不一样,他们立刻会惊慌失措,也不听你的辩解,立刻大声说你这是“魔道”,“是要下地狱的”!或者有一些胆小的人,立刻捂住耳朵,大喊:“别说了!我不听!”或者“快点向神佛叩拜!”
他们这些理直气壮的怒气和谦卑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对宗教真理的追求吗?不是吧,更像是来自于对神佛惩罚的恐惧和对宗教奖赏的向往。
一句话,来自于迷信和自私自利。
而且还是无能胆小者的自私自利:只想靠祈求、讨好、献媚来获得舒适的来生,没有想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争取、去改变现世命运。
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憎吗?
这种来自于怯懦的谦卑必然导致盲目的反理性主义:他们拒绝任何和“师父”不同的观点,拒绝任何思考,拒绝任何变化。严重点说,这种怯懦精神是人类一切进步的阻碍。即便从宗教内部说,如果任何一个神学家都是他们这副畏畏缩缩又固步自封的模样,那基督教就不可能有宗教改革,佛教也不可能出现禅宗了。
再比如那句可怕的“敬畏”。
有些从不学习科学的人遇到了科学进步,他们不是感到欣喜,而是会胆战心惊地提醒人家说:“科学家,你别搞了,你得敬畏呀!”——你得敬畏先辈,敬畏传统,敬畏神秘……
问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一件事之前,难道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吗?可是这些人在发出哀号的时候,并没有先去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其实,这些知识都公开且免费地存在于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里,只要肯学,触手可及。可他们为什么从来都不学,只喊敬畏呢?
事实上是,这一类人因为自己懒,不去了解现成的知识。又因为胆小,没头没脑地反对一切新变化。甚至把自己的怯懦堂而皇之地搬出来,起名叫“敬畏”,同时还要逼迫那些有进取心的人们和他们一起安于现状和传统。这些人不正是尼采所说的弱者吗?
尼采的真理观也可以一说。
在尼采看来,人类的知识,如形而上学、科学理论,都是理性的,可是作为世界本质的权力意志是非理性的,因此这些理性知识也不是真正的真理,只是权力意志构造出的假象而已。
权力意志为什么要构造这些假象呢?
权力意志是征服的意志,在权力意志的驱使下,人类去研究世界不是为了简单地求知,而是为了能更好地控制世界。比如,人研究世界就要给世界下定义,这些定义是人强加给这世界的,这便是权力意志控制世界的表现。
既然人类的知识只是权力意志用来控制世界的工具,那么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人们追求所谓的真理,只是因为人们需要合乎真理去征服世界。所以尼采说:真理就是一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
换句话说,在尼采看来,所谓的真理和错误的区别是:真理有用,错误没用,甚至有害。比如因果律的问题,尼采的解释是,根本就没有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它就没法生活。
尼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他的作品里没有严格的论证和推理,形式很像散文,不像是理论,更像是箴言、宣言。尼采对于西方文明的价值,不是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而是摧毁传统的西方道德观。
在尼采那个时代,基督教道德是极难被撼动的。尼采喊“上帝死了”在当时是颠覆性的。
如果尼采只是随便喊一喊,那他就只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问题是,他的观点还蛮有说服力的,听上去很有道理。因此尼采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而且尼采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自由经济崛起的时代。我们知道,自由经济强调的是竞争,强调胜者为王,只有这种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自由经济的优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价值观就是“成功至上”。我们在电影、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价值理念:商场上、政界里,都是大鱼吃小鱼,能够不惜一切代价打败弱者的人,就是胜者,就能被社会承认、尊敬,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换句话说,社会认为这样的人是“善”的。而失败的人呢,只能被人鄙视,所以美国的电影里“loser”这个词可以用来骂人。换句话说,弱者是“恶”的。
这不就是尼采的价值观吗?
当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的,除了崇拜成功外,也有推崇人性、亲情的,也有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不少。但是,推崇成功是现代社会和过去的基督教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西方社会价值观最大的变革之一。在这个背景下看,尼采自然会赢得西方社会的广泛接受,甚至可以算是一个预言家。
最后再说一下,尼采和叔本华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鄙视女性。
其实,歧视女性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比如康德就很瞧不起他的妹妹。那时的男人都觉得女人没头脑、没文化,不是值得与之聊天的对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妇女被歧视在先,因而普遍缺少教育,这点反倒又成了性别歧视的依据。只不过在众多性别歧视者中,叔本华和尼采骂得尤其狠。
尼采说妇女是猫、鸟、母牛,是男人的“一件危险的玩物”,说:“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
叔本华则说:“只有男性的智慧为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以佳人来称呼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宽胯骨、短腿的性别。”
“女人最适于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女人本身就像个小孩,既愚蠢又浅见……她们的思想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
叔本华还觉得女人虚伪、善妒、喜欢奢侈、不懂得欣赏艺术,认为说“女人缺少任何高等的能力”这话,“除了少数的例外,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尼采歧视女人,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女人不会成为强者吧。不过这么说也够亏心的,他一生全赖女人的照料。尤其是他的母亲。尼采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尼采攻击基督教的言论深深地伤害了母亲,但她一直都全心全意地呵护照料着自己的爱儿。
叔本华对女性的偏见从他与母亲的关系中可以找到些许原由。此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在叔本华的理论里,性欲是生命意志的代表。在叔本华的年代,女人主要的任务是结婚生子,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以现在的价值观看,颇为无耻),女人并不具备真正的美,她们的美是用来诱惑男人产生性欲的,她们是生命意志的帮凶。所以女人一旦生了几个孩子,完成了生命意志的任务以后,也就不再美了。这种观点相当于把女人物化,而且还把男人对欲望的屈从全赖在女人的身上。
在这点上,颇为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搞砸了国家就说红颜祸水,都是女人害的。实际上叔本华还真这么说过,他说,就是因为路易十三宫廷中的女人太奢侈浪费,才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叔本华也承认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女人,但又补充了一句:
“如果她们愿意和我交往的话。”
我们联想起他的恋爱史便可以确定:那是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