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巅峰,他创造了一个史上最完备、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黑格尔在生前就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在他50岁的时候,黑格尔正在柏林大学当教授。不久以后,他将会出任柏林大学的校长,他的学说将被钦定为国家的官方学说。此时的他虽然还没有混到被举国崇拜的地步,可名气也已经很大了。
然而,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对黑格尔破口大骂,而且骂得超级狠。
他说黑格尔是“一个平庸、无知、愚蠢、令人讨厌恶心的江湖骗子”。
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傻瓜喜爱的最空洞无意义的词语展示”“最讨厌的胡言乱语的废话,使人想起疯子的呓语”“不值一文的陈词滥调”“无聊的丧心病狂的叽叽喳喳,在此之前,这些话只有在疯人院里才能听到”“败坏了整整一代学人”等等。
这人还打听到黑格尔小时候喜欢看无聊的市井小说,于是他笑话黑格尔说,兄弟我小时候看的都是古希腊著作,黑格尔却看那么烂的书,什么品位啊。
不光是黑格尔,这人连谢林和费希特都骂上了,说那两个人是吹牛大王。
不过这人这么跳脚骂,黑格尔也没搭理他。
是因为黑格尔非常大度吗?也不一定。
但是对于这个骂他的年轻人,黑格尔似乎没怎么着他,大概是因为这个家伙名气太小了,因为当他来到黑格尔任教的柏林大学的时候,黑格尔的同事们也基本没听说过他。
那他来柏林大学干吗来了呢?
——踢黑格尔的馆。
这孩子疯了。
估计当时有不少人都这么想。大伙就打听,这人到底是谁啊?这兄弟是有背景啊,还是有靠山啊?打听出来了!这人叫叔本华,没什么背景,也没正经工作,整天闲晃着。出过一两本哲学书,写的是什么,不知道,没人看过。
柏林大学请他来当教授这点没错。不过是编外的,没薪水。
叔本华一来就提出一个条件:我要跟黑格尔同一个时间开课。看看是他的学生多,还是我的学生多!
同事们一听,全都困惑了:这位小青年,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的自信呢?
了解一下叔本华的家史,你就明白他为什么那么自信了。
叔本华的父亲是个大商人,祖上几代都非常有钱。他父亲娶了个年轻的老婆,这老婆也是个名门闺秀,但比丈夫小了差不多20岁。然后生下了叔本华。
因为年龄相差太大,他的父母之间没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叔本华的妈妈年轻,是个浪漫的文艺女青年,耐不住寂寞,喜欢玩,喜欢社交。叔本华的父亲却是个古板商人,岁数又大,夫妻二人的生活谈不上多少感情。可以想象叔本华母亲的生活是比较压抑的。
大概在叔本华17岁的时候,有一天,人们在他们家仓库后的运河中发现了叔本华父亲的尸体,不知道他到底是自杀的还是意外身亡。
这对于叔本华的妈妈却是个好消息,她终于可以摆脱丈夫的束缚了,而且继承了丈夫的一大笔遗产,成了个富足而年轻的寡妇。在叔本华的父亲仅仅去世四个月后,他的母亲就卖掉了他们家的宅子和商号,搬去魏玛居住。之所以选择魏玛,是因为那里是当时德国的文化中心,住着大量的文化名人,作为文艺女青年的她对那里已经心仪很久了。
到了魏玛,叔本华的母亲开始频频出入社交场合,搞沙龙、开party,结交各种文化名人。其中有跟黑格尔关系很好的大诗人歌德,还有写童话的格林兄弟。歌德的妻子出身低微,上流社会都瞧不起她。而叔本华的母亲却愿意接待她,这一点让歌德很高兴。
终于,叔本华的母亲成为社交名媛的梦想实现了。她对文艺非常感兴趣,在写作上也算小有成就,大作曲家舒伯特甚至给她的诗谱曲。
我们可以想象叔本华在其中的处境。
一方面,对于热衷于社交的年轻寡妇来说,叔本华多少是个累赘。可能歌德对叔本华的赞颂还引起了他母亲的嫉妒。另一方面,叔本华也不满意母亲在父亲死后忙于寻欢作乐,认为这是对父亲的不忠。
两个人在经济上还有冲突。由于叔本华还没有成年,他的那份遗产由母亲暂时代管。因此叔本华不愿意母亲猛花钱,担心这会威胁到本该属于他的遗产。可是与此同时,叔本华常年没有个正经事做,母亲担心他长大后没有着落,也限制叔本华的花销。
叔本华还指责他妈妈找了她的一个房客当情人。后来这个房客还在叔本华母亲的怂恿下,向叔本华的妹妹求婚。叔本华气得要命,总找那个房客的茬儿。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叔本华跟这个房客吵起来,最终把椅子掀翻了,把门也砸了。
但是父亲的去世对叔本华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可以不听父亲的命令从商,专心研究自己喜欢的哲学了。叔本华在25岁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写完之后他给母亲寄了一份。
他母亲也超损,评价说:这本标题怪怪的书一定是为药剂师写的。叔本华立刻反唇相讥:我的书肯定会在你的破书被人遗忘的时候继续流行。
总之,母子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坏。叔本华还对他母亲说过,将来她只可能因为他而留名百世。现在我们知道,叔本华是做到了。
后来岁数增长,叔本华终于得到了自己那份遗产,从此终身吃着遗产,衣食无忧。26岁的时候,叔本华和母亲吵翻,离开了母亲后他独自生活。从此以后,直到他母亲去世的二十多年里,叔本华几乎再没有看望过她。
此时的叔本华不仅在生活上独立了,在哲学的道路上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崇拜康德鄙视黑格尔。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觉得黑格尔是欺世盗名的骗子。
但是骂归骂,没人理他啊。终于到了30岁的时候,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了。
叔本华特别兴奋,觉得自己这本书太了不起了,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他心态跟黑格尔一样)。出书的时候他还因为不信任出版商,非常不客气地对人家提出无理要求,把那个正直的出版商气坏了,写信骂叔本华说:“我担心您的著作印出来只是一堆废纸,我只希望这个担心不会成为现实。”
叔本华根本不信,书一写完,他就潇洒地去意大利旅游了。第二年回国的时候,一路上想象着自己的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回去之后将面对潮水般的喝彩,从此就成为学术名人,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儿小激动呢。
结果一下车他就困惑了:咦,迎接我的彩带呢?围追我的记者呢?追捧我的女学生呢?
怎么一个都没有呀?
等回家一打听,他那书啊,一本都没卖出去!文化圈也没什么人响应,也就歌德给捧了捧场。就像那位出版商所担心的,过了许多年后,这本书的大部分都被拿去化为纸浆了。
我们还记得类似的情况休谟也遇到过。休谟因此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不行。叔本华正好相反。叔本华为此写了一大堆文字,把读者形容成笨驴,说自己是伟大的音乐家、世人都是聋子,又说他如何超越了这个时代所以被世人所不容。总之认为自己的学说不被接受全是世人的错。
就在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他还赞美自己说:“一个天才是很难合群的,因为除了他的独白之外有什么对话能如此智慧而有趣呢?”
叔本华这个人实在是太自信了。他的朋友很少,结果他说:“我没有朋友,因为没有人配得上我的友谊。”
又过了一年,叔本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被柏林大学聘用(没薪水)。正像前面说的,叔本华终于可以和自己的宿敌黑格尔当面对决了,于是他要求校方把自己的课和黑格尔的课安排在同一个时间。
前面说过,连黑格尔自己都抱怨学生们学不懂他的课,而且黑格尔说话还有很重的口音,所以他讲课别人更听不懂了。那时候黑格尔的学生不算多,一堂课也就只有三百个人。那么叔本华的课上有多少人呢?基本不超过五个。
只干了半年叔本华就崩溃辞职了。
太丢人了。
当然,我猜想,叔本华肯定会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自己太超前了、学生太笨了之类。他才不会认为教不好是他自己的原因。
反正有钱,不愁吃喝,从此以后叔本华的哲学事业就只能通过写书来完成了。他丝毫没减少对名声的关注。34岁的时候,叔本华打算去意大利旅行,去之前还专门托朋友查一查当地书报提到他的情况。结果呢,自然没查到多少。
大约在快40岁的时候,叔本华眼瞧着自己在哲学界没什么希望,决定改行当翻译家。但他翻译的作品也屡次被出版社拒绝。
40岁了,他安慰自己说:“任何有出息的男人过了40岁……难免有一点愤世嫉俗。”
这期间叔本华还有过一段情史。
33岁的时候,叔本华喜欢上一个19岁的年轻女演员,但是那个女演员是个很会在男人中周旋的人。她怀过几次孕,还有私生子,但孩子的父亲不是叔本华,这让叔本华非常嫉妒。即便如此,叔本华还是很喜欢她,一度考虑和她结婚。
十年以后,爆发了一场遍及全欧洲的大霍乱,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死亡。当霍乱来到柏林的时候,叔本华决定逃跑。他想带着那个女演员一起逃,但他提了一个条件,要女演员把那个孩子留下来。
作为一个有正常人性的母亲,女演员当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叔本华也不含糊,毅然抛下这对母子独自逃跑。从此以后他们就断绝了联系。
不过结局还算不错。到了晚年,那女演员在报纸上看到了庆祝叔本华生日的新闻,两个人又恢复了通信,后来叔本华在遗嘱中还给她留了一笔财产。
虽然叔本华独自逃跑这事不太仗义,但逃跑的决定还是挺明智的。因为正是这场霍乱要了黑格尔的命。
从黑格尔的经历上看,传染病似乎是他的命中克星。黑格尔6岁的时候曾经得过天花,差点因此丧命。11岁的时候,全家又感染了瘟疫,黑格尔的母亲就在这场瘟疫里去世。然后就是这场欧洲大霍乱,在霍乱刚开始的时候,黑格尔就染病去世了(也有一说是因为胃病)。
黑格尔的时代结束了,不过叔本华的时代还要迟一些才能到来。
叔本华仍旧一天到晚混着。
年轻女演员是没了,43岁的时候,他又喜欢上一个17岁的姑娘(跟他爸爸一样,喜欢小姑娘)。叔本华送给那姑娘一串白葡萄。结果那个女孩儿在日记中写道:
“我并不想要这串葡萄,因为老叔本华接触过它,我感到恶心。”
当然叔本华还继续他的哲学事业。
56岁的时候,《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了,结果只卖了不到三百本。
等到他63岁的时候,他出了一本《附录与补遗》。这本书以格言体写成——仿佛我们今天的人生小感悟,里面都是诸如什么《论人生》啊、《论女人》啊这种小文章。这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容易读的一本。他得到的全部稿酬是免费拿十本书。
不过,还是人生小感悟的力量比较大。过了一段时间,这本《附录与补遗》终于让人们接受了叔本华。65岁的时候,叔本华出了名,慕名者越来越多,人们争相给他写信、拜访他。大画家主动免费给他画像,有人声称要专门为这幅画造一间房子来收藏它。
渴望名声的叔本华终于出了名,虽然对他来说晚了一点,但总比没赶上要好。他引用诗人彼得拉克的话说:“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