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全最全的哈佛经济课
47881200000091

第91章 越贵越好卖的物品——吉芬商品

如同吉芬先生指出的那样,面包价格提升,耗尽了贫困劳动家庭的大部分资源,也提高了货币的边际效用,他们被迫缩减对肉类和其他昂贵谷物的消费,同时对他们来说面包依然是他们能够消费得起的最便宜的食品,因此他们买了更多的面包,而不是更少。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在通常情况下,每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有了大幅度提升后,人们就会自觉主动寻找替代品,从而减少价格上涨商品的需求量。但在某些情况下,商品价格的上涨不仅不会减少其需求量,反而使人们更加倾向于购买这种商品,这样的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的,因此被命名为“吉芬商品”。

爱尔兰在1845年爆发了一场异常严重的大饥荒,几乎所有的农产品价格都急剧上升,其中涨价最为严重的是土豆、肉、奶酪。按照市场的供求规律,此时这三种食物的需求量都应该降低才对,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肉和奶酪的需求量确实降低了,但土豆的销量一路飙升。这令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感到十分费解,原来土豆不同于肉和奶酪,土豆对爱尔兰的普通民众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大饥荒年代,所有的物价都飞涨,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越来越恶劣,甚至有被饿死的风险。此时,在生存的压力下,人们肯定会削减肉和奶酪的需求,而把省出来的钱用来购买相对便宜且更加重要的土豆。于是土豆的销量越来越好。在一般情况下,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但像面包和土豆这种具有刚性需求的产品并不会受此影响,当实际收入下降时,我们反而会更加乐意购买这些商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商品有个统一的名字——“低档品”。

课堂收获

吉芬商品在表面上看是违反市场规律的一个现象,但其本质仍是“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因此,合理运用供求关系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吉芬商品”这一现象的发生,并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吉芬商品”的现象时,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