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又名壳砂、缩砂仁、春砂仁、阳春砂、绿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以广东阳春产者奉为道地药材,习称“阳春砂仁”。绿壳砂主产于越南、缅甸、泰国,以越南产者为好。海南砂主产于海南。
药材识别
阳春砂:呈椭圆形,长1~2cm,直径1~1.5cm。外表面深棕色,具不明显的三钝棱,有短钝软刺,纵棱(维管束)隐约可见。顶端有突起的花被残基,基部有果柄痕或连有总果柄。果皮薄,易纵向撕裂,内表面淡棕色,纵棱明显。种子团呈长圆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紧密排成2~4行,互相粘结成团块。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长约3mm,宽约2mm,深棕色或黑褐色,外被膜质而粗糙的假种皮。背面平坦,在较小一端的侧面或斜面有明显的凹陷(种脐),合点在较大的一端,种脊沿腹面而上,成一纵沟。种子坚硬,种仁黄白色。气芳香浓烈,味辛、微苦。
以个大、坚实、饱满、种仁红棕色、香气浓、搓之果皮不易脱落者为佳。
绿壳砂:呈类圆形,长1.5~2cm,直径1~1.5cm。外表黄棕色或棕色,有片状突起。种子团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的外面被一层白粉,不易擦落。其余与阳春砂相似。气味略逊于阳春砂。
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0.8~1.2cm。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柄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种子直径1.5~2mm。气味稍淡。
规格标准
品别规格等级标准
阳春砂
绿壳砂
海南砂
统货
统货
统货
净砂一等
二等
干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种子成团,具白色隔膜,分成3室,籽粒饱满,棕褐色。有细纵纹。气芳香浓厚,味辛凉微苦。果柄不超过2cm。间有瘦瘪果。无果枝、杂质、霉变干货。呈棱状长圆形。果皮表面淡红棕色或棕褐色,有小柔刺。体质轻泡,种子团较小,间有瘦瘪果。无果枝、杂质、霉变干货。呈三棱状的长圆形。表面棕褐色,有多数小柔刺。体质沉重。种子分3室集结成团,籽粒饱满,种子呈多角形,灰褐色,气芳香,味辛凉而辣。无空壳、果柄、杂质、霉变干货。为除去外果皮的种子团,呈钝三棱状的椭圆形或卵圆形,分成3瓣,每瓣约有种子十数粒,子粒饱满。表面灰褐色,破开后,内部灰白色。味辛凉微辣。种子团完整。每50g150粒以内。无糖子、空壳、果壳、杂质、霉变干货。形状气味与一等相同,惟种子团较
干货。为砂仁剥下的果皮。呈瓢形或压缩成片状,表面红棕色、棕褐色或绿褐色,有许多短柔刺;内表面光洁,色泽较淡。气微、味淡,无杂质、霉变作用用途
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本品有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之特性。
现代临床上还配方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胃溃疡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3~6g。入煎剂宜后下。
(2)砂仁9g、丁香4g、郁金12g。水煎服。用于反胃。
(3)砂仁10g、神曲15g、鸡蛋壳10g、蜂蜜60g。先将鸡蛋壳洗净,炒黄,再与其余药研为细末,加入蜂蜜调匀,1日分3次服用。用于胃脘痛。
(4)砂仁40g、鲤鱼1条(约250g)。先将鲤鱼去鳞、腮及内脏,砂仁研为细末,装入鱼腹内,煮熟食用,酌加食盐调味,用量酌定。用于胃溃疡及妊娠呕吐。
(5)砂仁6g、乌贼骨60g。共研为细末,每次3g,1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胃痛,吐酸。
(6)砂仁、胡椒、桂皮、干姜、荜茇、冬青子各等量。共研为细末,每次2g,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泄泻。
(7)砂仁10g、红糖50g。先将砂仁用适量姜汁拌匀,再与红糖加水煎服。用于腹泻。
(8)砂仁15g、蟾蜍1只。将蟾蜍去皮及内脏,装入砂仁,外用鲜荷叶包好,再用黄泥包裹,置火中煨焦,除去黄泥,研为细末,每次6g,1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肝硬化腹水,臌胀病。
(9)砂仁25g、陈皮25g、紫皮蒜25g、鲫鱼1条(约250g)。先将鲫鱼去鳞、腮及内脏,与其余药加入适量白糖和米醋共炖汤食用。用于肾炎水肿。
(10)砂仁20g、蝼蛄20g。先将蝼蛄在瓦上焙干,再与砂仁共研为细末,每次3g,1日3次,黄酒冲服。用于慢性肾炎。
(11)砂仁30g、大葱9g、豆酱15g、鲫鱼1条(约250g)。先将鲫鱼去鳞、腮及内脏,与其余药共煮至鱼熟后酌情服食。用于胃脘疼痛。
(12)砂仁9g、黄芩9g、生姜6g。水煎服。用于妊娠恶阻。
(13)砂仁60g、炒黄芩30g、焦白术30g、苏叶适量。将前3味药研为细末,每次9g,1日1次,用苏叶煎汤冲服。用于妊娠腹痛,胎动不安。
(14)砂仁1g、大枣1枚(去核)、生姜少许。将砂仁放入大枣内,加入生姜,沸水浸泡,取汁,1日分2次服。用于呕吐不止。
(15)砂仁5g、小茴香5g、丁香1.5g、建神曲12g、千年健10g、焦白术8g。加水共煮15分钟,每日1剂,分2次服。用于胃呆食滞、胃痛、呕吐,小儿伤食、厌食等。
(16)砂仁3g、丁香2g、白术5g。将砂仁和丁香砸碎,白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慢性胃肠炎引起的恶心呕吐,或吐清口水,大便稀溏,1日数次,不思饮食,脘腹胀满。
(17)砂仁2g、寻骨风5g、黄连1g、吴茱萸2g、木香5g。将砂仁和吴茱萸砸碎,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肝胃不调,或脾胃不和的胃痛,症见胃脘胀满疼痛,胃脘痞塞胀痛,泛酸食少。
(18)砂仁3g、苏木5g、蒲黄5g、木香5g。将砂仁砸碎,苏木、木香切成小碎块,蒲黄用纱布包好,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淤血阻滞中焦所致的胃脘疼痛,痛有定处,刺痛拒按。
(19)砂仁5g、白术5g。将砂仁砸碎,白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胎动不安,(20)砂仁5g、枳壳5g、山楂5g、神曲5g、麦芽5g。将砂仁砸碎,枳壳和山楂切成小碎块,与其他药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消化不良,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或腹泻臭秽。
(21)砂仁5g、紫苏叶5g、生姜3g、陈皮5g。将砂仁砸碎,生姜切成小碎块,与其他药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慢性胃炎,症见恶心呕吐,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
(22)砂仁5g、干姜5g、陈皮5g、茯苓5g。将砂仁砸碎,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慢性肠炎,症见下利清谷,滑脱不禁,四肢不温,腹部冷痛。
(23)砂仁5g、木香5g、党参5g、白术5g、山楂5g。将砂仁砸碎,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症,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大便清溏,神疲气短,面色无华。
(24)砂仁6g、黄芪20g、猪肚1个。将猪肚洗净,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去药,食盐调味,饮汤食肚。用于脾胃虚弱之胃痛,胃下垂。
(25)砂仁末适量、猪腰1个。将猪腰剖开,除去筋膜,砂仁末涂抹在内,共煮熟,食盐调味,食肉饮汤。用于小儿脱肛。
(26)砂仁30g。捣碎用纱布包好,与500g白酒共浸泡,7天后,饭后酌饮。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
(27)砂仁6g。捣碎,与萝卜500g共煮,饭后半小时,饮汤。用于痰饮膈胀。
(28)砂仁末10g、猪肚1000g。先将猪肚洗净,在沸水中焯透捞出刮去内膜,再与花椒5g、姜片和葱节各15g加水共煮至熟,撇去浮沫,出锅待冷后切成指头粗的条;取煮猪肚的原汤约500g,除去椒、姜、葱,烧开,下入肚条、砂仁末、胡椒粉、绍酒、猪油及味精等调味,用湿淀粉着芡炒匀起锅即可食用。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食少腹胀、妊娠恶阻等。
(29)砂仁6g、大鲫鱼4条(约1000g)。取胡椒3g砸碎,同辣椒6g、陈皮6g、荜茇6g、小茴香6g、葱节50g、生姜片20g、蒜片10g用食盐合匀,加入砂仁待用;鲫鱼去鳞、腮及内脏,洗净,沥干水后将调拌好的药物和调料装入鱼腹内;烧热锅放入花生油,七成熟时,将鲫鱼下油中煎为黄色至熟,捞出沥去油;另起热锅加熟油少许与适量葱节、生姜片共煸,注入清汤,调好味后,将煎熟的鲫鱼下汤内略煮,待汤沸后起锅即可食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腹胀,或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对体虚而水湿停滞,小便不利的病人,亦可食用。
(30)砂仁末50g、猪肘子500g。肘子刮洗干净,沥去水分,用竹签将皮面扎满小眼,用炒热的花椒约5g、食盐适量在肘子上搓揉匀后腌制24小时(忌在金属容器中腌);取出腌好的肘子再刮洗一遍,沥去水分,在肘子肉的内面撒上砂仁末,用干净布包裹成筒形,再用绳捆紧,盛入蒸钵内,放上生姜片30g、葱节100g、绍酒100g,旺火上笼蒸约2小时左右,取出稍晾,解去绳布,抹上麻油即可食用。本品补而不滞,脾虚湿滞,或脾胃虚弱之人食之,不致腹胀纳呆,为食补之妙品。
使用注意本品能耗气而致难产,有气虚的孕妇不宜用于安胎。加工制作砂仁末:取净砂仁,筛去灰屑,研为细末即成。用时现研为好,因含挥发油,不宜久贮。保存条件置阴凉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