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部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中北部、山西省中部与东南部、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的一部分及辽东半岛南部,海拔通常在500米左右,高原地区为1200~1300米,近海地区为4~30米。本区属温带,除沿海地区比较温暖湿润外,主要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水分蒸发强,旱、寒是该亚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最冷月平均气温-10.7~-4.1,绝对最低气温通常为-24,其中以山西省西部的黄河沿岸、陕西省北部和甘肃陇东地区气温最低,正常年份一般地区小麦可安全越冬,低温年份或偏北地区则易受冻害。全年降水量440~71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10毫米,常有春旱发生。日照比较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达2053~2900小时。陇东和延安地区春季常有晚霜冻害。麦熟期间绝对最高气温为33.9~40.3,个别年份小麦生育后期有干热风危害。种植制度一般为两年三熟,小麦播种期多在9月初至9月下旬,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收获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由南向北逐渐推迟。该区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具有较好的抗寒性,早春时对温度反应迟钝,对光照反应敏感,返青快、起身晚,而后期发育和灌浆较快,分蘖力强、耐寒、耐旱性强,籽粒多为硬质、白皮、休眠期短,生育期260天左右。依据地势、地形和气温变化,该区又分为燕太山麓平原副区、晋冀山地盆地副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燕太山麓平原副区。该副区北起长城沿燕山南麓,西依太行山,东达海滨,南迄滹沱河及沧州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由燕山及太行山山前冲积平原组成,地势辽阔平坦,海拔3~97米,大部属河北大平原。由于燕山及太行山作屏障,气候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9.6~-4.1,绝对最低气温为-27.4~-20.6,正常年份冬小麦均可安全越冬。年降水量440~710毫米,小麦生育期为150~215毫米,春旱严重。境内不少地区水资源较丰富,除偏东地区外,水质良好,可用于灌溉。大面积生产上,要求种植的是适于水浇地栽培的冬性或强冬性、越冬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适应春旱条件、后期灌浆快、丰产稳产的中熟多穗型品种。
晋冀山地盆地副区。该副区包括山西省的晋中市、长治市、阳泉市全部,忻州市南部各县,太原市、吕梁和临汾市部分县,河北省沿太行山的涞源、阜平、平山和井陉等山区县。全副区为太行、太岳、吕梁等山脉环绕,海拔740~1100米,主要由丘陵山地组成,其间分布着晋中和晋东南盆地。全副区以旱坡地为主,土壤贫瘠,灌溉不便。雨少干旱,低温冬冻,早春霜冻,地力瘠薄以及后期干热风危害均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生产上选用的品种耐寒、耐旱性较强,一般分蘖成穗较多,穗粒数中等,多为白皮,休眠期短,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
黄土高原沟壑副区。该副区包括山西省沿黄河西岸的吕梁和临汾市的部分县,陕西省榆林和延安市的全部,咸阳、宝鸡和铜川市部分县,甘肃省庆阳地区全部及平凉地区部分县。全副区地势较高,海拔1000米左右,陇东地区多数为1200~1400米,属黄土高原,70%以上属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地面支离破碎,耕作不便。
生产上需选用抗冬寒、耐霜冻、抗旱、耐瘠、对光照敏感、起身拔节晚、分蘖力强、成穗多,抗倒伏、抗病,适于旱地种植的冬性或强冬性品种。
(2)黄淮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以淮河、秦岭为界,西至渭河河谷直抵春麦区边界,东临海滨。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及山西省南部,甘肃省天水市全部和平凉及定西地区的部分县。全区除鲁中、豫西有局部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原坦荡辽阔,地势低平,海拔平均200米左右。西高东低,其中西部地区海拔为400~600米,河南省全境海拔为100米左右,苏北、皖北海拔为数十米。气候适宜,是我国生态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全亚区地处暖温带,南接北亚热带,是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本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尤其北部一带,春旱多风,夏、秋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部情况较好。区内最冷月平均气温-4.6~-0.7,绝对最低气温-27~-13,北部地区的华北平原,在低温年份仍有遭受冻害的可能,以南地区气温较高,冬季小麦仍继续生长,无明显的越冬返青期。年降水量520~98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80毫米。
日照略少于北部冬麦区,但热量增多,无霜期约200天,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丘陵旱地以及水肥条件较差地区,多为两年三熟,间有少数一年一熟。全区小麦播种期先后不一,西部丘陵、旱地多在9月中下旬播种,广大平原地区多以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适期。成熟期由南向北逐渐推迟,多在5月底至6月上旬成熟。选择品种时,北部以冬性或半(弱)冬性品种为主,南部淮北平原则为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兼有的地带。本区是我国小麦最主要的产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各麦区之首。全亚区分为黄淮平原副区、汾渭谷地副区和胶东丘陵副区。
黄淮平原副区。包括山东(不含胶东地区)、河南(信阳地区除外)两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以及河北省邢台、衡水地区全部和沧州、石家庄地区的大部分县。其范围位于海河平原南部及黄淮平原全部,地势平坦,地形差异小,幅员辽阔,由黄河、淮河及海河冲积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黄河以南的淮北平原则由暖温带渐向亚热带过渡,气温南高北低,雨量也南多北少。黄河以北地区一般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约200毫米,常有干旱危害。黄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一般为300毫米左右,常年基本不受旱害,但由于年际变化大和季节间分布不均,南部有时也受旱,还可能发生涝害。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本区的偏北部地区生产上应选用半冬性的抗寒、抗旱、分蘖力较强,抗条锈病、叶锈病,前期生长慢而中期生长快和后期灌浆迅速、落黄好的品种。高产区品种除具有上述性状外还要具有耐肥、矮秆、抗倒伏、抗白粉病的特性。
偏南部则宜选用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分蘖成穗率中等、抗病、抗干热风的半冬性(早茬)和弱春性(晚茬)品种。
汾渭谷地副区。包括山西省汾河下游晋南盆地的运城地区全部及临汾地区大部,晋东南盆地的晋城市大部,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市和渭南地区全部,咸阳及宝鸡市大部,甘肃省天水市全部和定西、平凉地区大部。全副区属黄土高原,由一系列河谷盆地组成,平川区为一年两熟,旱塬区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年降水量518~68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及年际间变化大,常形成旱灾。平川地区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可补充灌溉,旱塬土层深厚,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耕种性好,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已形成一整套旱地农作制度。生产上应选用冬性或半冬性的品种,品种应具有春化阶段长、光照反应较敏感、光照阶段中等偏长、耐旱、耐瘠、耐寒力强的特点。
胶东丘陵副区。位于山东半岛,岛的北、东、南三面环海,只有西南与潍坊市为邻。小麦主要分布在丘陵及滨海平原,土壤为褐土,土层深厚、质地较好、肥力较高,为黄淮冬(秋播)麦亚区的稳产高产基地。气候属暖温带,四季分明,季风进退明显,受海洋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最冷月平均气温-4.6~-3.6摄氏度,早春气温回升缓慢,寒潮频繁,常有晚霜冻害。年降水量600~844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致使小麦常受春旱威胁。热量较低,逸10摄氏度积温一般为3855摄氏度,一年二熟略不足,故多实行套种,以确保有充足的热量,西部地区热量稍高,麦收后可抢茬直播下茬作物。
后期干热风也偶有发生,但不严重。生产上应选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种。
(3)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北以淮河、桐柏山与黄淮冬麦区为界,西抵鄂西及湘西山地,东至东海,南至南岭。包括浙江、江西省及上海市全部,河南省信阳地区以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全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平原、丘陵、湖泊、山地兼有,而以丘陵为主体,面积占全区的3/4左右。
海拔2~341米,地势不高。本区位于北亚热带,全年气候湿润,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为830~187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340~960毫米,常受湿渍危害。日照不足,小麦生育中后期常有湿害和高温危害发生。本区逸10积温高达4800~6900,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以至三熟。全区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期北部为5月底前后,南部地区略早。全区依据气候、地形不同可分为江淮平原区副区、沿江滨湖副区、浙皖南部山地副区、湘赣丘陵副区。本区湿涝和病害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须选用抗病优质高产品种,生产上应选用春性或半冬性品种,光照反应中等至不敏感,生育期200天左右。具耐湿性及种子休眠期长的特点。
(4)西南冬(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省全境,四川省和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
全区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及盆地相间分布,其中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0%左右),海拔一般为500~1500米,最高达2500米以上,其次为丘陵,盆地面积较少。平坝少,丘陵旱坡地多,是本区小麦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特点。全区冬季气候温和,高原山地夏季温度不高,雨多、雾大、晴天少,日照不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9,绝对最低气温-6.3,本区无霜期长,约260天。日照不足是本区自然条件中对小麦生长的主要不利因素,其年日照1620余小时,日均仅4.4小时,为全国日照最少地区。种植制度除四川省部分冬水田为一年一熟外,基本为一年两熟。小麦播种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全区依据气候、地形可分为云贵高原副区、四川盆地副区和陕南鄂西山地丘陵副区。生产上应选用半冬性或春性品种,冬季无停滞生长现象,对光温反应迟钝,生育期180~200天,具有灌浆期长、大穗、多花、多实、耐瘠、耐旱、休眠期长等特性。
(5)华南冬(晚秋播)麦亚区
本区包括福建、广东和台湾3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全区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无雪,最冷月平均气温7.9~13.4,绝对最低气温-5.4~-0.5,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为250~450毫米。水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苗期雨水较少,中期次之,灌浆期雨多日照少,湿度大,影响开花、灌浆和结实,成熟期多雨,穗发芽及病害发生严重。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三熟,部分地区为稻、麦两熟或两年三熟。小麦播种期在11月中下旬,成熟期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全区可分为内陆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两个副区。生产上应
选用春性品种,苗期对低温要求不严格,灌浆期较长,抗寒性和分蘖力较弱,籽粒较大,休眠期长,对光照反应迟钝,生育期120天左右。各个副区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内陆山区应选用弱冬性品种,应具有分蘖力较弱、麦粒红皮、休眠期较长、不易在穗上发芽的特点。沿海平原副区水稻小麦轮作田应选用耐湿性好、抗病的早熟春性小麦品种。丘陵坡地要选用耐旱性强、抗风、不易落粒、抗病的春性早熟品种。
3.冬、春麦兼播主区
本区位于冬、春分界线以西,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全部,青海省大部和四川省、云南省和甘肃省部分地区。全区虽以高原为主体,但受境内山势阻断,江河分切,使局部地区地形差异较大,并导致温度、雨量等生态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影响冬、春小麦分布和生长发育。本区内有高山、盆地、平原和沙漠,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差异极大。本区又分两个亚区。
(1)新疆冬、春麦兼播亚区
本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
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主要靠冰山融化的雪水灌溉。北疆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均是影响本区小麦产量的重要问题。全区又可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副区。
南疆副区。该副区以冬小麦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绝对最低气温为-28~-24.3。9月播种,第二年7月底至8月初收获,生育期28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107~190毫米,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8~48毫米。生产上应选用强冬性品种,此类品种对光照反应敏感,分蘖力强,穗较长、小穗结实性好,耐寒、耐旱、耐瘠、耐盐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