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小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47871600000021

第21章 小麦无公害施肥及栽培创新技术(7)

(8)适时收获

春小麦的适宜收获期是蜡熟末期。旱地麦区收获时正值雨季,不及时收获打碾,容易造成穗发芽。因此,为减少损失,除选择早熟、抗穗发芽的品种外,更应抓紧时机及时收获、脱粒。

(9)轮作倒茬和间、混、套作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效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达到茬口好、土层厚、地力肥、墒情足的目的,为春小麦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旱作春麦区主要轮作方式有:扁豆或豌豆—春小麦—糜子、谷子或荞麦豌豆—春小麦、春小麦—马铃薯—谷子、春小麦—豆类—胡麻、苜蓿与小麦轮作。这几种轮作方式把高产和稳产结合起来,以稳产为主,在稳产中求高产;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用地养地并重;把粮、豆、油、草结合起来,以豆、草保粮,实现粮、豆、油全面发展。豆科作物作为主要倒茬作物,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另外,苜蓿既是好饲草,又是很好的养地作物,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多年的苜蓿地翻耕以后,连种三四年的小麦,仍可保持高产。在一些高产地区采用小麦与玉米或小麦与马铃薯条带种植的形式,收到了良好效果。小麦与玉米条带状种植时,小麦3月上中旬播种,一般种植6~7行,带宽1.2米;玉米5月上、中旬播种,种植2行玉米,占地1.2米,马铃薯起垄种植1~2行,占地40~60厘米。实现条带状种植高产的基本原则是增施肥料,培肥地力;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形式;加强管理,减少两种作物共生期的矛盾。

四、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优化栽培技术

内蒙古农业大学根据多年对平原灌区春小麦栽培生理及技术指标的研究,以培肥地力、选用良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为基本原则,并结合本地区传统栽培技术,制定出了耕作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三个环节,15条灌区春小麦产量6000千克/公顷以上优化栽培的技术指标与规程。

1.春小麦优化栽培主要技术指标

(1)综合农艺栽培措施的优化指标

根据多年在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两地的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试验研究,建立了五项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的五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频数分析,并经验证试验、生产示范,确定了不同地区春小麦实现目标产量的主要农艺栽培措施的优化指标。

(2)单产6000千克/公顷以上目标产量的产量构成因素根据实现目标产量的综合农艺措施并结合生产示范验证结果,提出了目标产量水平下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

2.春小麦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规程

(1)耕作整地是基础

耕作整地要达到的目标是使麦田土壤耕层深厚,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上虚下实,保水保肥,地面平整,为春小麦苗全、苗匀、苗壮及植株的良好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选地。选择耕层深厚、结构良好、地面平整、渠系配套、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壤容重在1.2克/厘米,左右、孔隙度50%以上、pH值在6.8~7范围内、无盐碱危害、中等肥力以上地块。

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前作物收获后,伏耕或秋深耕20~25厘米,结合深耕压优质农家肥22.5~37.5千克/公顷,碳酸氢铵600~750千克/公顷;入冬前冬汇;冬春“三九冶磙地,早春顶凌耙、耱,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在12%左右。

(2)保质播种是前提

高质量完成播种作业,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前提。

选用良种,精选种子。根据当地生态条件、栽培管理水平以及种植制度要求,选择高产、优质、抗倒、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永良4号、蒙麦28、内麦19等。做好种子精选、晾晒和发芽试验,使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分别达到98%、99%、95%以上。播前用20%甲基异柳磷闷种(药:水:种子=1:50:500),待种子阴干后,再用40%拌种霜,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

适期早播。3月中、下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2摄氏度、表土解冻深度达到3~4厘米时即为播种适期。播种时做到深浅一致(3~4厘米)、落籽均匀、行垄匀直(行距15厘米)。

精化播量,合理密植。根据春小麦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适宜亩基本苗数及种子检验结果,按下式准确计算播种量,应用分层播种机精量播种,确保播种质量。

播种量(千克/公顷)=基本苗数(万/公顷)*千粒重(克)*0.01纯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榆优化施肥量,提高施肥技术。根据春小麦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优化种肥氮、磷、钾量,应用种、肥分层播种机,把肥料与种子同时播下。

(3)田间管理是关键

苗期早管。小麦出苗到拔节称为苗期,此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保全苗、育壮苗、促蘖增根,为穗大、穗多奠定基础。

a.磙耙压青,消灭杂草分蘖前,用小锄除草或视苗情耙青、磙青。4~5片叶时,每公顷用2.4-D丁酯750~900克,对水30千克杀灭双子叶杂草。

b.早浇分蘖水,追足坐胎肥三叶一心(5月初)浇分蘖水,并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满足小麦分蘖、坐胎、发根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中期巧管。从拔节至抽穗为小麦的中期阶段,此期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茎、叶、蘖、穗同时生长。本阶段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器官与结实器官的生长发育,达到穗足穗大、壮秆不倒。

a.巧用水肥。5月下旬看长势,酌时浇拔节水。如长势正常,拔节水适时浇;如长势过旺,拔节水推至五月下旬孕穗前浇,并结合浇水追施氮肥。6月上旬看天、看地、看苗浇好抽穗扬花水。

b.壮秆防倒。旺苗在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预防倒伏。将50%的矮壮素原液稀释为0.3%,每公顷喷稀释液450千克。

c.防病治虫。拔节后随气温升高,各种病虫发生,视虫情测报,每公顷用50%的1605乳剂450~600克加乐果75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麦秆蝇。

后期穗管。从抽穗至成熟为籽粒形成、灌浆阶段,也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时刻。主攻目标是保根、护叶、抗灾、防病虫、争粒重。

a.轻浇勤灌。于6月中、下旬、7月上旬酌情轻浇扬花、灌浆、麦黄3水,以水保根,以根养叶,以叶保籽,以籽定产,同时防止干热风危害。

b.叶面施肥,促进灌浆。灌浆时期,选无雨无风天,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0克,对水4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防衰保叶,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c.防治黏虫。6月下旬,根据虫情预报,每公顷用敌杀死乳剂300~375克,对水30千克喷雾,将黏虫消灭在3龄之前。

d.适期收获夺

丰收。在蜡熟末期进行机械收割,晒干扬净,颗粒归仓。

小麦“四统一冶栽培技术即“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冶栽培的技术体系。这种模式首先是在严重缺水的河北沧州地区研究创立并示范推广的,对推动我国小麦高产、高效、可持续、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华北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小麦商品粮的主要基地,不断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提高当地小麦产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多种途径的小麦高产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着区域小麦产量的增长。然而,从可持续生产角度看,传统的一些高产技术存在严重的弊端:注重高产目标,未重视水肥效率目标,或仅把水肥作为高产的手段,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妨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例如:在水分管理上,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通常是以满足小麦各生长时期的生理需水为基础的。因此,生产中常出现在小麦生育期间灌水4~6次,灌水量超过300毫米,甚至400毫米的情况。尽管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节水技术的发展,麦田灌水量已有一定程度下降,但高产麦区除浇底墒水外通常仍要在播种后浇水3~4次,灌水量200毫米以上,水分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在肥料应用上,高产麦田氮肥投入量居高不下。中国农业大学对部分地区代表性农户化肥施用量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平原粮区冬小麦田平均施氮量为309千克/公顷;山东省894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两季平均施氮量为520.5千克/公顷;河北省冬小麦一般高产田的化肥施氮量为240~300千克/公顷,部分地区为300~330千克/公顷。然而,氮肥的利用率却很低(30%~35%或更低),大量化学氮肥逸出(或损失)到周围环境中,导致环境污染(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益加重。华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农民收入水平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高产不节水、不降低成本也不行。节水、省肥、高产、高效的统一是区域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八五冶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吴桥(地属海河平原黑龙港流域中部,土壤为冲积型盐化潮土,耕层有机质0.8%~1.2%,全氮0.08%~0.1%,速效磷15~20毫克/千克,速效钾40~50毫克/千克;地下水埋深7~9米,近10年平均小麦生长季降水93毫米)研究建立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冶,形成3种技术模式,即在浇足底墒水基础上,生育期不浇水单产5250~6000千克/公顷模式;生育期浇一水单产6000~6750千克/公顷模式;生育期浇两水单产6750~7500千克/公顷模式,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使高产田的水分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在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现,节水可以省肥,在节水栽培条件下,小麦氮肥损失明显减少,氮肥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小麦的产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因此,“九五冶期间把研究重点转向在节水条件下提高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主攻节水、高产与省肥、简化的统一,形成了“冬小麦‘四统一爷技术体系(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冶,在生育期浇两水、投入化肥氮素150千克/公顷的基础上,产量达到7500千克/公顷以上。“十五冶期间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在节水省肥条件下进一步挖掘产量潜力,主攻超高产,2004~2006年连续3年示范田平均产量8880千克/公顷,基本实现了持续超高产目标,水分利用率1.7~2克/千克,化肥氮生产率48~52千克/公顷。与同类区常规高产田相比,节省灌溉水750~1500立方米/公顷,节省化肥氮30%~50%。为华北资源限制型地区粮食可持续高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模式———吴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