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叶面喷肥
小麦生长的后期仍需保持一定营养供应水平,延长叶片功能与根系活力。如果脱肥会引起早衰,造成灌浆强度提早下降,后期氮素过多,碳氮比例失调,易贪青晚熟,叶病与蚜虫危害也较严重。对抽穗期叶色转淡,氮、磷、钾供应不足的麦田,用2%~3%尿素溶液,或用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每公顷使用750~900升进行叶面喷施,可增加千粒重。
(3)防治病虫危害
后期白粉病、锈病、蚜虫、黏虫、吸浆虫等都是导致粒重下降的重要因素,应及时进行防治。
§§§第五节
小麦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小麦病虫害种类很多,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小麦病害有近200种,危害严重的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黑穗病、纹枯病、全蚀病、病毒病和胞囊线虫病等10多种。小麦虫害100多种,危害严重的有麦蚜、麦红蜘蛛、地下害虫、黏虫等。这些病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小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要从经济、有效、安全和无公害的角度出发,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冶的植保方针,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和手段,包括植物检疫、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强化植物检疫为保障,以充分利用抗病虫品种为前提,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在做好小麦病虫害监测和预防工作的同时,及时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把小麦病虫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是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的有力保证。随着经济发展,小麦种子和商品粮调运将更加频繁,给许多病虫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按照国家植物检疫法规和各地有关植物检疫条例,对小麦种子进行严格检疫,杜绝各种检疫对象的扩展蔓延。我国小麦病害的检疫对象包括小麦矮腥黑穗病、黑森瘿蚊、毒麦,各地补充的检疫对象还有小麦普通腥黑穗病、小麦粒线虫病、小麦全蚀病等,要认真进行检疫对象的调查和监测,明确疫区和非疫区。对于小麦育种和种子繁育基地,要认真进行产地检疫,并实行种子调运、邮寄、销售过程中的检疫证书制度。各地一旦发现检疫对象,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封锁和扑灭。
二、大力推广抗病虫品种
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是控制病虫害并促进小麦高产、稳产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生产上许多重要病虫害问题都是通过推广抗病虫品种而得到有效控制的,如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土传花叶病等。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情况,并结合发生趋势和病菌小种变化,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要重视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利用,首先应搞好抗病虫品种的合理布局。在病虫害的不同流行区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在同一个流行区内也要尽量搭配使用多个抗性品种,避免单一地大面积推广某一个抗病虫品种,以防止该品种因抗性丧失而造成严重危害。
三、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又称栽培防治,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其目的是压低病原体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主要的农业防治措施有以下几条:
1.选用无病健康种子
小麦播种前应进行种子精选,剔除混杂于种子中的菌瘿、虫瘿、病残体、虫蛀籽以及病秕籽粒,促使苗全、苗壮。
2.合理轮作
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使病原体因缺乏寄主而迅速消亡。轮作适于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如小麦全蚀病、胞囊线虫病、土传花叶病等,一般与非寄主植物轮作2~3年,就可显著减轻病害危害。
3.合理施肥
合理的肥水管理不仅能使植物健壮地生长,而且能增强植物抵御病虫的能力。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配合使用,防止施肥过量或不足。在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重发区,要控制氮肥使用量,在避免偏施氮肥的同时,应增施磷、钾肥;小麦胞囊线虫发生区,则要增施氮肥和磷肥。
4.适时适量播种
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等问题,是诱发多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之一。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变化,进行适时适量播种,建立合理的田间群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以明显减轻小麦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和病毒病的危害。
5.加强田间管理
利用浇封冻水、返青拔节水或及时进行早春耙耱,控制小麦红蜘蛛的发生;小麦生长后期灌水不当,田间湿度过高,往往是多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对高水肥麦田要控制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可抑制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的发生;如果穗期干旱,也应及时灌水,减轻蚜虫危害。
四、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热力、光照、干燥、电磁波和辐射等手段抑制、钝化乃至杀死病原体和害虫,或利用比重等原理精选健康种子,汰除病虫粒和秕粒,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目前生产上利用物理方法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措施主要有利用风选、筛选等方法选种,利用日晒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和害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麦田棉铃虫、麦叶蜂等多种害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利用扫网法防治小麦吸浆虫等。
五、化学药剂防治
当前,化学防治技术仍然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措施,在面临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甚至是唯一有效的措施。与其他措施相比,它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生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实施化学防治时,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进行防治;同时,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间和最佳用量,做到适时、适量用药。化学防治时要突出“预防为主冶的原则,实际生产中,应随时根据预测预报某种病虫害将要发生时或发生初期,提早喷药预防,既可减少农药用量,又可提高防治效果,不要等到病虫害已经严重发生后再喷药。
在病虫害化学防治工作中,还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以延缓病虫抗药性的发生。另外,要推广一药多防技术,即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害,减少施药次数和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如利用辛硫磷和敌萎丹复合拌种,可以达到预防纹枯病、全蚀病、条锈病、黄矮病、白粉病、麦蚜、地下害虫等多种病虫害的目的。在扬花灌浆期将烯唑醇、吡虫啉和磷酸二氢钾等混用,可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黑胚病、麦蚜等病虫害,并兼防干热风,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六、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利用、调节自然界中的天敌生物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是今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生物防治效果较慢且不够稳定,适用范围较窄,生物防治制剂的生产、运输及贮存又要求较严格的条件,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现在还主要用作小麦病虫害的辅助防治措施。目前,在小麦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如利用荧光假单胞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利用芽孢杆菌防治小麦纹枯病,利用麦田的瓢虫、蜘蛛、食蚜蝇、草蛉及蚜茧蜂等天敌防治麦蚜。需要指出的是,麦田是多种作物害虫的天敌资源库,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严格控制农药用量,注意保护害虫的天敌,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别是实现对以麦蚜为主的病虫害的自然调控。
§§§第六节小麦的气象灾害与防治方法
小麦生产上,由于气候、天气的异常变化或栽培技术的运用不当等多方面原因,经常发生多种灾害,直接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或产量、品质的形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减轻灾害的危害。
目前,小麦生产上发生的灾害主要有冻害、旺苗、倒伏、干旱、湿(渍)害、干热风及高温逼熟等。
一、冻害
小麦冻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发生频繁、面积大、危害重,严重影响和制约小麦的生产。近年来,小麦冻害发生有加重的趋势,如在2003年和2005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早霜冻害,面积共达80多万公顷,近10万公顷几乎绝收。
2007年小麦主产区在3~4月份又连续两次发生大面积晚霜冻害,小麦生产损失惨重。
1.小麦冻害类型与特征
(1)冬季冻害及特征
冬季冻害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降温引起的冻害。在我国北方气候严寒,冬季最低气温下降至-20摄氏度左右,小麦常会被冻死,麦田死苗现象较为普遍。适期播种的小麦冬季遭受冻害,一般只冻干叶片,只有在冻害特别严重时才出现死蘖、死苗现象,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小蘖后大蘖再主茎,最后冻死分蘖节。冬季冻害的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叶片干枯严重,一般叶片先发生枯黄,而后分蘖死亡。根据小麦冻害程度受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时间和是否冷暖骤变三个因素的影响,将冬季小麦冻害分为冬季严寒型、初冬温度骤降型和越冬交替冻融型三个类型。
冬季严寒型。指冬季麦田3厘米深处地温降至-15~-25摄氏度时发生的冻害。冬季持续低温并多次出现强寒潮,风多雪少,加剧土壤干旱,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上层土壤中致使小麦严重死苗、死蘖,甚至导致地上部严重枯萎,成片死苗。
初冬温度骤降型。又称早霜冻害,指在小麦刚进入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至0摄氏度以下,最低气温达-10摄氏度以下,麦苗因未经抗寒锻炼,叶片迅速青枯,早播旺苗可冻伤幼穗生长锥。
越冬交替冻融型。指小麦正常进入越冬期后,虽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一旦出现回暖天气,气温增高,土壤解冻,幼苗又开始缓慢生长,抗寒性减弱。暖期过后,若遇大幅度降温,当气温降至-13~-15摄氏度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冻害。一般多发生在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底。
(2)春季冻害及特征
春季冻害,也称晚霜冻害,是小麦在返青至拔节时期,因寒潮来临降温发生的晚霜冻危害。根据发生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晚霜冻害。早春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重,多发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春末晚霜冻害多发生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于此时气温已逐渐转暖,小麦已先后完成了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发育,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抗寒能力显著降低,通过光照阶段后开始拔节,完全失去抗御0摄氏度以下低温的能力,当寒潮来临时,夜间晴朗无风,地表温度骤降至0摄氏度以下,便会发生春季冻害,通常又把晚霜冻害叫“倒春寒冶。近几年,随着品种的更换,春性品种的比例增大,小麦春季冻害已成为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有时比冬季冻害更为严重。因此,做好春季冻害测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御或补救,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地表寒潮气流发生的不同,霜冻可分为平流型、辐射型和混合型。
平流型。指由北方冷空气南下,寒潮大量侵入所引起的低于或接近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所导致的霜冻,危害地区比较大,地区小气候差异小,持续时间可达3~4天,地势较高和风坡面的小麦受害尤为严重。
辐射型。由夜间辐射降温引起,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层急剧降温而产生,对低洼、谷地和盆地的小麦危害严重。
混合型。通常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侵入引起气温急剧降低,夜间又遇天晴、风静、强烈的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一般是在天空浓云密雾或含水量很大时,由于地表散失热量的反射,减少了地面热的散失,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时,夜晚地面温度骤然降低而形成的,目前小麦霜冻危害多属此种类型。由于盆地和谷地易积聚冷空气,霜冻重于高地和坡地,霜冻后升温越快,受害越严重。
(3)低温冷害及特征
低温冷害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摄氏度以下低温,致使幼穗和旗叶遭到伤害,气象上称之为冷害。此时穗分化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时间多发生在4月中下旬,由于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挑旗阶段,组织幼嫩、含水量较大,抵抗低温能力大大削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10~15摄氏度,此时对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若气温低于5摄氏度就会受害,一般4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就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小麦发生低温冷害的特点是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部。主要表现为:小穗枯死,形成“哑巴穗冶,即幼穗干死在旗叶叶鞘内;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不孕小花数大量增加,减产严重。
2.减轻小麦冻害的防御措施
冻害是由于越冬生态条件超出了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的,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总的来说就是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