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是小麦栽培技术中的重要基础环节。播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小麦出苗、麦苗生长和麦田的群体结构,也影响其他栽培技术措施的实施和产量的形成。衡量播种质量的标准是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播种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和高质量播种等技术环节。
一、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是使小麦苗期处于最佳的温度、光照、水分条件下,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土资源,达到冬前培育壮苗的目的。确定适宜播种期的方法为:根据品种达到冬前壮苗的苗龄指标和对冬前积温的要求,初步确定理论适宜播种期,再根据品种发育特性、自然生态条件和拟采用的栽培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最终确定当地的适宜播种期。
1.冬前积温
小麦冬前积温指标包括播种到出苗的积温及出苗到定蘖数的积温。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的积温一般为120摄氏度左右(播深在4~5厘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片叶,平均约需75摄氏度积温。
这样,根据主茎叶片和分蘖产生的同伸关系,即可求出冬前达到不同苗龄与蘖数所需的总积温。一般半冬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6~7片叶,春性品种冬前要达到主茎5~6片叶。如果越冬前要求单株茎数为5个,主茎叶数片为6片,则冬前总积温为:75*6+120=570(摄氏度)。得出冬前积温后,再从当地气象资料中找出昼夜平均温度稳定降到0摄氏度的时期,由此向前推算,将逐日平均高于0摄氏度以上温度累加达到570摄氏度的那一天,即可定为理论上的适宜播期,这一天的前后3天,即可作为播种适期。
2.品种发育特性
不同感温、感光类型品种,完成发育要求的温光条件不同。播种过早不适于感温发育,只适于营养生长,造成营养生长过度或春性类型发育过快,不利于安全越冬。播种过晚有利于春化发育,不利于营养生长。一般强冬性品种宜适当早播,弱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3.自然生态条件
小麦一生的各生育阶段,都要求相应的积温。
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和地势的光热条件不同,达到小麦苗期所要求的积温时间也不同。一般我国随纬度与海拔的提高,积温累积时期加长,因而播种要适当提早。华北大部分地区都以秋分种麦较为适时,各地具体播种时间均依条件的变化进行调节。
4.栽培体系及苗龄指标。
不同栽培体系要求苗龄指标不同,因而播种适期也不同。精播栽培体系,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以偏旺苗(主茎7~8叶)越冬,播期要早。独秆(主茎成穗为主)栽培体系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冬前主茎3~4叶),播期要晚。
可见适期播种是随其他栽培因素而改变的相对概念。由于播种期具有严格的地区性,在理论推算的前提下,根据实践,各麦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冬性品种一般在日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弱冬性品种一般在14~16摄氏度时,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播种,在此范围内,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肥力、地形等特点进行调整。北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北纬35毅,以北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春季温度回升缓慢,为了延长苗期生长,争取分蘖和大穗,一般在气温稳定在0~2摄氏度左右,表土化冻时即可播种。东北春麦区在5月上中旬,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坝上地区在3月中旬左右。
二、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包括确定合理的播种方式、合理的基本苗数,提出各生育阶段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最佳产量结构等。大量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穗数是合理的群体结构与最佳产量构成的主导因素,基本苗数是取得合理穗数的基础,单株成穗是达到合理穗数重要的调控途径。而在当前大面积中低产条件下,通过播种量控制基本苗是合理密植的主要手段。
1.确定合理播种量的方法
小麦标准化生产上通常采取“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冶的方法确定实际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水平,根据计划产量和品种的穗粒重确定合理穗数,根据计划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再根据计划基本苗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种子发芽率在种子质量的检验中确定,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根据整地质量与墒情在70%~90%范围内调整。实际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
播种量(千克/公顷)=每公顷计划基本苗(万)*千粒重(克)发芽率(%)*种子净度(%)*田间出苗率(%)*10
2.影响播种量的因素
在初步确定理论播种量的基础上,实际播种量还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品种特性、播期早晚和栽培体系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播种量时掌握的原则是:土壤肥力很低时,播种量应低些,随着肥力的提高,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当肥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相对减少播种量。对生长期长、分蘖力强的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对春性强、生长期短、分蘖力弱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大穗型品种宜稀,多穗型品种宜密。播种期早晚直接决定冬前有效积温多少,播种量应为早稀晚密。不同栽培体系中,精播栽培要求苗数少,播量低,独秆栽培由于播种晚,因其冬前基本无分蘖,要求播量增大,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穗与分蘖并重,播种量居中。
三、高质量播种
在精细整地、合理施肥(有时包括灌水)、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要实现小麦高质量播种,必须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还要采用机械化播种,并选用适当的播种方式,才能够保证下籽均匀,深度适宜、深浅一致,覆土良好,达到苗全、苗齐、苗匀和苗壮的标准,避免出现“露籽、丛籽、深籽冶现象。播种深度一般掌握在3~5厘米为宜,在遇土壤干旱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土壤水分过多时,可适当浅播。要防止播种过深或过浅,如果播种太深,幼苗出土消耗养分太多,地中茎过长,出苗迟,麦苗生长弱,影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甚至出苗率低,无分蘖和次生根,越冬死苗率高;播种太浅,会使种子落干,不利于根系发育,影响出苗,丛生小蘖,分蘖节入土浅,越冬易受冻害。土壤肥力较好的高产农田,一般适宜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播种方式多采用等行距条播,行距为20~25厘米。也可根据套种要求实行宽窄行播种,或在旱作栽培中进行沟播、覆盖穴播、条播。可通过精量或半精量播种降低基本苗,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培育壮苗,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提高群体质量,实现壮秆大穗。
§§§第二节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施肥技术
一、小麦的需肥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大量元素碳、氧、氢、氮、磷、钾、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铁、锰、锌、氯、硼、铜等。其中大量元素碳、氢、氧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和水中获得,占小麦干物质重的95%左右;其他氮、磷、钾等元素主要依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占小麦干物质重不足5%,其中氮、钾各在1%以上,磷、钙、镁、硫各在0.1%以上,微量元素均在6毫克/千克以上。
大量研究分析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氮、磷、钾吸收总量相应增加(表3-1)。小麦每生产100千克籽粒,约需纯氮3千克依0.9千克、纯磷(P2O5)1.1千克依0.2千克、纯钾(K2O)3.3千克依0.6千克,三者的比例约为2.8:1:3.1。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氮的相对吸收量减少,钾的相对吸收量增加,磷的相对吸收量基本稳定。
随着小麦在生育进程中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氮、磷、钾吸收总量也相应增加(表3-2)。小麦起身期以前麦苗较小,氮、磷、钾吸收量较少。起身以后,植株迅速生长,养分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拔节至孕穗期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达到一生的高峰期。其中,小麦对磷的需求在97开花后有第二次吸收高峰;对氮吸收孕穗期后强度减弱,成熟期达最大累积量;对钾的吸收到抽穗期达最大累积量,其后钾的吸收出现负值。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吸收后的积累分配,主要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表3-3)。营养元素在苗期主要用于分蘖和叶片等营养器官(春小麦包括幼穗)的建成,拔节至开花期主要用于茎秆和分化中的幼穗,开花以后则主要流向籽粒。籽粒中的氮素来源于两个部分,大部分是开花以前植株吸收氮的再分配,小部分是开花以后根系吸收的氮,其中的80%以上输向籽粒;磷的积累分配与氮的基本相似,但吸收量远小于氮;钾向籽粒中转移量很少。
合理施肥是指通过施肥手段调控土壤养分,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经济有效地满足小麦高产对肥料的需求。将合理施肥的一般原则归纳为以下六点。
1.坚持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具有肥源广、成本低、养分全、肥效迟缓、有机质含量高、改良土壤等优点,对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都有良好的增产作用。为确保小麦高产、稳产,必须坚持增施有机肥,并与化肥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关键在于开辟肥源,如采取过腹还田、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种植绿肥、积攒土杂肥等措施。
2.依据土壤基础肥力和产量水平合理施肥
由于土壤基础肥力不同,施用同等肥料的增产效果不同,在施肥时应注意薄地、远地和晚茬地适当多施,肥地可适当少施,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效益,达到均衡增产的目的。
3.重施基肥,适时适量追施苗肥,培育冬前壮苗
施足基肥能促进麦苗早发,冬前培育壮苗、增加有效分蘖和壮秆大穗。根据全国各地高产经验,以有机肥和磷、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氮素化肥用量的50%~60%用作基肥。如果基肥不足,可适量追施苗肥,以促进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4.越冬期晚弱苗中产麦田重施早施返青肥,越冬壮苗高产麦田重施晚施拔节孕穗肥一般越冬期晚弱苗中产麦田重施返青肥,主要目的是促进分蘖成穗和大穗。而越冬壮苗高产麦田由于前期土、肥、水条件较好,为了防止无效分蘖过多、茎叶旺长、群体过大而造成倒伏,要控制返青肥,而在拔节孕穗期基部节间定长、群体叶色褪绿、植株以碳素代谢为主时,重施拔节孕穗肥,促进壮秆大穗,达到增穗、增粒及增重的目的。具体施肥时期要视肥力、前期施肥状况、苗情长势长相(叶色、叶面积、茎蘖数等)及天气情况等而定。氮肥总用量的40%~60%用作拔节孕穗肥。大量实践证明,一般每公顷施肥量以150千克尿素增产效果显著。
5.生育后期叶面喷肥防早衰,增加高效功能叶功能期,增加粒重可结合后期防治病虫害,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延长功能叶功能期,提高粒重。
6.优质专用小麦施肥应兼顾小麦产量和品质需要
面包专用小麦生产过程中,在选用优质小麦品种的基础上,一般都采取小群体、壮个体,施足基肥,重施拔节孕穗肥,辅以花期喷肥的氮肥施用策略。在中等肥力地块,有机肥、无机肥和各种肥料元素合理搭配的基础上,每公顷施纯氮总量要达240千克左右,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一般为6:4,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小麦拔节后期,每公顷追施尿素150~225千克,抽穗扬花期每公顷可根外喷施尿素15~30千克。饼干用小麦与面包用小麦在施肥技术上有所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低蛋白栽培,后者要求高蛋白栽培。故施肥方式上强调施足基肥,重苗肥,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炮轰冶的施肥方式对生产饼干小麦非常实用,小群体、氮肥后移,后期重追肥的栽培方式则可能降低饼干用小麦的品质。
三、小麦的施肥技术
小麦的施肥技术包括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1.施肥量
施肥量与小麦的需肥量、土壤供肥状况、肥料的养
分含量及肥料的利用率等有关。计算公式如下:施肥量(千克/公顷)=计划产量所需养分量(千克/公顷)-土壤当季供给养分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计划产量所需养分量可根据小麦生产100千克籽粒所需养分量来确定。土壤供肥状况一般以不施肥麦田产出小麦的养分量测知土壤提供的养分数量,并结合土壤养分全量和速效量估算土壤养分含量与供肥量的关系(表3-4)。肥料利用率受肥料种类、配比、施用方法、时期、数量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氮素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为30%~50%(实验室试验可达80%),利用同位素相+15N试验,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为44%~50%,土壤固定27%~35%,气态损失率6%~30%。磷肥当季利用率一般为10%~20%,高者可达到25%~30%。钾肥多为40%~70%。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肥期后延而提高;磷肥利用率受肥料与根系接触面大小的影响;有机肥的利用率因肥料种类和腐熟程度不同而差异很大,一般为20%~25%。此外各地研究表明,土壤基础养分随着不断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而提高,但土壤中磷素的含量,随氮素的消耗而相应减少(磷素循环属于矿质循环,自然循环周期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