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变迁:趣话海洋知识
47863700000017

第17章 话说蓝色生命圈(6)

蟹和虾是居住在珊瑚礁表面上的甲壳动物的代表。在珊瑚礁的成长中,它们最大的功绩是吞食尸体,清除腐物,为有利于新生命的繁殖创造优良的环境。龙虾种类繁多色泽鲜艳,形体英姿威武,是珊瑚礁景观中最为有趣的一族,它们喜居于水深几米或十几米的礁石缝隙、珊瑚丛和两端开口的洞穴中,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重达5千克。

五彩缤纷的贝类

“外衣”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贝壳的形态也随种类千变万化,你看那蜘蛛螺形似蜘蛛,水字螺酷像“水”字,唐冠螺像《西游记》中唐僧头上戴的帽子,有些贝壳上有精致的花纹和鲜艳的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华光异彩,构成了海洋中奇珍异宝的一部分。但相对于同一种贝类来说,这些贝壳的形状都有大体上一致的规则。

掘足纲有一个微弯曲的管状贝壳,贝壳两端开口,整个贝壳形似牛角或象牙,所以这类动物又称角贝或象牙贝。腹足纲的贝壳一般呈螺旋形,有的高耸,有的低矮;贝壳对外的开口称为壳口,有的圆形,有的狭长。贝壳上面有粗密不等的螺纹和生长纹,有的还有颗粒状或棘状的突起,也有的壳面有厚厚的一层珐琅质,光亮滑润。

瓣鳃纲有两个扇形的贝壳,壳面上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现同心状排列的生长纹,也有从壳顶向壳的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的肋纹。多板纲的贝壳多达8块,呈覆瓦状排列于它的背部,最前端的那块壳板称头板,呈半月形,后端的壳板叫尾板,呈元宝状。

头足类中,原始种类(如鹦鹉螺)有螺旋形、分室的外壳,贝壳在一个平面上螺旋,壳内由隔膜分为许多室,最后一个生成的室才是动物体居住的场所,称为住室,其他室都是密闭、中空的,有一根细长的串管串通各个室。贝壳的表面常有火焰状的花纹,色彩鲜艳。它的进化种类大多数则将外壳包入外套膜内形成内壳,或者已退化消失。

喜欢排队旅行的龙虾

生活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及南佛罗里达半岛等地海域的北大西洋龙虾本来禀性孤独,平时不喜欢群居,白天各自躲在珊瑚礁的洞穴里,太阳落山后才纷纷出来觅食。可是一到秋天,这些惯于独来独往的龙虾却自动结成数以万计为一群的集体,到南方去旅行。

在旅途中,它们又十来个成一组,有时也多达60个以上,好像南飞的大雁一样,秩序井然地排成“一”字纵队。它们翘着尾巴,身子水平,各自以强有力的触角和第一对步足拉着前者的尾部,在离海底5厘米处向前挺进。参加集体旅行的都是成年的龙虾。领队并不固定,经常更换,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有资格充当领队。

龙虾之所以排队旅行,是因为这样能大大减少前进中水的阻力。据计算,列队比单个游动受到的阻力要小65%,这无疑会提高前进的速度。平时单个龙虾一昼夜只能游100~300米,而如果排成“一”字纵队,则每小时就可行1千米。另外,实验证明,列队旅行还能减低能量的消耗,以保证龙虾顺利地抵达目的地。

科学家们认为,研究这一现象和龙虾列队旅行时的间距,对提高各种船队的前进速度、降低燃料消耗将有积极的意义。因为,龙虾行进中保持的间距能使其所受阻力降到最低程度。

海洋里的“白衣天使”

海洋动物有时也会生病,生病就得治疗,治疗就得有医生。海洋里的医生实际就是一些清洁生物,其中就有这里要介绍的“清洁虾”,这种虾一向以热心医疗保健工作而着称于海洋中。

世界上的热带清洁虾包括彼得松岩虾在内,已知的有5种,它们有着各自的服务对象。在巴哈马热带海域,有一种叫彼得松岩虾的清洁虾,透明的身上长着白色条纹和紫罗兰色斑点,它们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来往的珊瑚中间找到适当的洞穴,办起“医疗站”。与彼得松岩虾一样喜欢开站设点、坐堂行医的还有猬虾和黄背猬虾。猬虾的工作场所是设在宽敞明亮的大洞穴,专门清洁大鱼;而黄背猬虾喜欢在狭小阴暗的洞里,只为小鱼们服务。

彼得松岩虾开始工作时。先在洞口舞动头前一对比身体长得多的触须,前后摇摆着身体,以招徕“病员”。当有鱼来求治时,它便殷勤地舞动起头前一对比身体长得多的触须,毫不犹豫地爬上鱼身,先诊断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个个拖出来,再清理其受害部分。为剔除鱼牙缝中食物的残渣,它还得钻进鱼的嘴巴里,在一颗颗锋利的牙齿之间穿来穿去。当检查到鳃盖附近时,鱼便依次张开两边的鳃盖,让它爬进去捕捉寄生虫。对于鱼身上的腐烂组织,清洁虾是决不留情的,严重时还要动“大手术”治疗。

与坐堂行医的清洁虾们不同,温带的加利福尼亚的鞭腕虾则四处流动,出门“行医”,设的是流动诊所。它们成百上千个成员组成医疗队,浩浩荡荡地在海底奔波巡诊,遇到需要清洁治疗的鱼虾时,就主动上前治疗,来者不拒。由于它们色彩平淡,貌不惊人,有时很难引起其他生物注意,因此,一旦遇上需要治病的鱼虾,就会毛遂自荐,蜂拥而上。它们工作起来也热情细心,干练利落,堪称海中“良医”。

谁是海洋中最大的寄居蟹

椰子蟹是一种奇特有趣的海洋动物,是生长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许多珊瑚岛上的一类与众不同的寄居蟹。由于它鳃腔内壁长着多丛血管,可以帮助呼吸,所以它能长期栖息在珊瑚岛上,但它并不经常生活在海洋里,只是到了繁殖季节才回到海洋里产卵。它生下来的幼体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成熟后便又爬上岸来生活。在寄居蟹的家族中,椰子蟹个头最大,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重量可达3千克,它的巨螯能轻易地钳断人的手指。

寄居蟹实际上属歪尾类,特别适应住在死掉的海螺壳里,它们身体前部分有硬足,尾部柔软而旋向中心,通常朝右旋,以适应螺的螺旋腔室,腹部已几乎失去所有游泳足及尾等附肢,但在尾端保持一对钩形的足,以便藏身于空壳内。寄居蟹除了寄居在海产螺壳里之外,还有别的“宿舍”,如竹节、碎椰子壳、珊瑚、海绵甚至木筒等等。椰子蟹与众不同,身体不呈螺旋形,也不住在螺壳里。它自己动手,在沙土或树根等地方寻找或挖掘洞穴,所以个子长得大而结实。它除捕食的蟹钳一大一小外,身体还是对称的。

椰子蟹怕强光,因而白天都蹲在洞穴里休息,夜间才外出游览和觅食。顾名思义,椰子蟹会吃椰子,它能轻而易举地爬上高树剪下椰子,并凿开壳而吃椰子肉。但椰子肉不是它唯一的食物,它的食性很杂,几乎各种有机物它都能吃,当它在饥饿的时候,不论是植物的果实、叶子,还是腐败的动物尸体,甚至连小于自己的同类,它都吃,真是“贪食无厌”,所以得了个“强盗蟹”的别号。

椰子蟹肉味鲜美,腹部脂肪多,营养丰富,尤其是它的8只足,味道像龙虾的尾巴一样,又独具椰香味。因此,椰子蟹除被生物学家作研究对象外,近年来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名贵海鲜佳肴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虾蟹脱盔换甲的奥秘

我们都知道,由于虾蟹有进攻的武器——发达有力的大螯,也有防卫的工具——披在身上的坚硬盔甲,所以它们在海洋生活中能攻善守,才得以繁衍子孙,万世不绝。

盔甲是虾蟹的骨头,虾蟹从幼年到成年,全身都披着一层几丁质甲壳,里面沉淀着钙盐、蛋白质和甲壳质。盔甲是虾蟹的护身符,通过向外突起的刺、刚毛和棘都富有感觉功能,通过向内深入的突起作肌肉的附着点,可起支持作用。

甲壳长在肉外,实际上是外骨骼。虾蟹甲壳的颜色并不鲜艳,只有热带海洋中的虾蟹盔甲才有明艳的色彩。同时,无论哪种虾蟹的甲壳在高温下都能析出熔点较高的红色素,所以煮熟的虾总是红色的。

幼年虾蟹换甲很勤,而且虾蟹盔甲软而薄,被人们称为皮或皮壳。但随着生长发育,盔甲逐渐变硬,才成为真正的壳。幼年虾蟹的体形容貌与父母大不一样,随着盔甲的更新,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模样不断变化,每改变一次模样就要换一件盔甲。

对虾要换26件盔甲,才能变成父母的模样。那些小对虾更换盔甲的次数相当频繁,每件盔甲穿戴的时间短的只有半天,长的也不过两三天。毛蟹和青蟹则换得较少,但从幼年到成年,也要换6件盔甲才行。

蜕皮后虾体变软,可吸收很多的水分到体内,身体就胀大了。进食长肉后,虾壳却逐渐变硬,长出的肉把原来吸入的水分一点点挤了出去,等把吸进的水全部挤出以后,虾就又要蜕壳换上一个更大的壳了。为使自己蜕皮更轻松些,虾在蜕皮前先把盔甲中的钙、磷等物质吸收到肉体中去,等脱掉旧壳后,再将钙、磷输送到新的盔甲中。

虾蟹生长全靠脱盔解甲来实现。它们在脱去外壳时,往往连同胃、鳃、后肠甚至坚硬的大颚和胃中的齿板等也要脱旧换新。幼虾常常是在夜间换盔甲,它们换甲时动作敏捷,时间短促,只需全身伸展几次,向后弹跳一下就脱去了旧甲。但如果受到惊扰,虾蟹在脱卸旧甲时就会很困难,体质弱的还会遇到危险。在换甲时或换后新甲尚未硬化时,如遇敌害或同类强手的进攻,它们无力保存自己,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为什么说海绵是多姿多彩的

你知道海洋中海绵的种类有多少种吗?海绵至今已发展到1万多种了,占海洋动物种类的十五分之一,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可以这么说,在海洋各处均有它们的身影:从潮间带到深海,从热带海洋到南极冰海都有分布。

海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管子,有的像瓶子,有的像球体,有的像扇子,奇形怪状。它的颜色也美丽多彩,有鲜红色的,有银灰色的,也有白色的。它的个体大小相差很大,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则达十几米。

据文献记载:最大的海绵是杯状海绵,它产于加勒比海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外海海域,高约1米。印度尼西亚产的海神杯海绵高达1.22米。1909年,有人从巴哈马群岛外捕捞到一只羊毛海绵,它的周长有1.83米,刚捞起来的时候重40千克,晒干后,除去多余的东西,还有5.5千克,现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州斯密生博物馆内。而最小的海绵,它的名字叫扇形白枝海绵,它的成年的个体只有2.8毫米高,两只这种海绵加起来还没有1粒米长呢。

从形态上看,海绵更是千姿百态,有扁状群体的白枝海绵,有圆筒形单体的樽海绵,有形象逼真的枇杷海绵,有宛如杯盏的水杯海绵。矮柏海绵好似一串精巧的灯笼,而偕老同穴海绵又被称为“维纳斯花篮”。

在近岸生活的海绵动物,通常都喜欢包在岩石上,好似薄的茄皮或姜皮;而生活在浪大流急环境中的海绵,又多呈流线型的土墩形;在缓流或风平浪静的海域中栖居的海绵们,体形又状似高耸的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