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47862800000094

第94章 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组织部情况

赵:袁老,您好。我们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我馆受中组部的委托,准备恢复开放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在杨家岭的旧址,今天来,主要想请您谈谈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有关情况。

袁:我是1945年离开延安的,33年后,1978年回去过一次。当时,是地委书记土金璋陪同我,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纪念馆、鲁艺、新市场等,土同志很热情,见了他请代我向他问好。1978年回延安时,延安的变化是树多了。我们在延安时,没树,山光秃秃的,城里被日本飞机炸了,住的人很少。那时延安还很穷,街上有许多要饭的。

米:杨家岭的树是1957年胡耀邦回来后,西北五省造林时搞的。

袁:“文革”时期周总理回去过一次。(访问者插话:总理是1973年去的)总理从延安回来后,要求中央各部委、企业支援延安,建了一些工厂,后来听说效益不好,主要是不会管理,现在不知怎样?

答:延安的发展变化,还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的,建了好多工厂,现在还有一些在生产,大多已关闭。

米:请您回忆一下当时中组部在延安的情况和陈云任中组部部长的情况。

袁:我原在北平读书,七七事变回河南做了三年地下党的工作,1940年底到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了三个月,1941年3月到中央组织部,1945年9月调出,也就是日本投降后。

赵:当时您在哪个科?

袁:在干部科。原中组部在延河的西边,中央党校的北边。中组部有六七十人,有干部科、地方科、交通科、秘书处。干部科有一二十人;地方科有一二十人、秘书处有二十多人。陈云任部长、李富春任副部长、王鹤寿任干部科科长,乐少华是副科长,邓小平夫人卓琳的姐姐浦黛英是乐少华的夫人。交通科科长是王林。

米:这个人现在哪里,是否在西北局当过书记?

袁:原在电力部任副部长,90多岁。王林夫人叫肖莲,是我们干部科管干部档案的。在中央机构没有精简前,组织部下边有一个大礼堂,在党校沟口。

交通科管地下交通,秘书处管生活等,秘书长原是邓洁,后换为武竞天。当时到延安准备参加七大的一些地方代表都住在中组部,如陶铸、李葆华,这是我刚去时的情况。1941年后半年中央精简机构,中组部只有干部科、秘书处16人了。干部科,管干部调研和干部档案。秘书处管干部分配、接待。组织部招待所在兰家坪归秘书长管。中组部还是陈云做部长。李富春调到中央做副秘书长(任弼时是秘书长),管杨家岭中央机关的事。1941年底至1942年上半年,李富春住在中组部,中央办公厅楼建好后,他搬到杨家岭办公厅楼后住。组织部一共三层窑洞,陈云、王鹤寿住中间,干部科住上边一层,秘书处住下边一层。秘书处一共有5人,秘书长武竞天(从太原监狱出来,解放后任铁道部副部长,“文革”中去世)。工作人员有:

王荣祥,清华大学学生,“一二·九”后入党,解放后任煤炭部局长、矿院党委书记,“文革”后因病去世。

朱光天,健在,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矿业系学生,“一二·九”后入党,现在郑州,原河南煤炭局局长、中南局煤炭局局长。

邱纯甫,健在,上海美亚丝织厂职员,抗战前入党,全国解放后做过陈云秘书,时间不长,做过河北冶金局局长、国家经委副主任。

我是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一二·九”后入党。过去中组部老红军多,监狱出来的多,知识分子少,根据陈云意见,调我们几个来。

干部科做干部工作的有两人:一个刘淇生,苏北地下党,解放后是核工业部副部长,89岁,身体还可以。一个王玉清,86岁,身体不好,是上海地下党,抗战前入党。他们两人有社会工作经验,王玉清在上海照相馆当过店员。另外有几个管干部档案的,负责人苏生(已去世)是从监狱出来的,除苏外还有三个人。徐迈,现在中组部,90多岁,1938年到延安后入党,“文革”前做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副主任。华锦城,青年学生,1938年到延安,当时他最年轻,解放后在安徽法院当院长,已离休。石生潮,老红军,湖北人。

16人包括中央党务委员会(陈云任书记)2人:秘书陈伯邨(已去世),四川人,原东北局的副秘书长、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1954年因“高岗事件”下放到哈尔滨水泥厂当副厂长,后调回当水电部副部长;干事童铣,北洋大学学生,“一二·九”时期入党,原在干部科,1941年我到组织部工作和他同住一个窑洞(“文革”中去世)。还有干部科长王鹤寿和陈云的秘书贾震。贾震是山东地下党,有社会经验,后做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北师大党委书记(已去世)。这样,秘书处5个人,干部科搞研究2人,搞档案4个人,共11个人,加上中央党务委员会2人,和陈云、贾震、王鹤寿共16人。

另有病休老干部张秀岩(她的丈夫是已故朝鲜党负责人,她是张勋的女儿,她的侄女是彭真的夫人)住在中组部。她养病,住下边窑洞。1942年后夏之栩从南方局回来,到干部科,接任秘书处处长,解放后,任武汉市委秘书长、轻工部副部长。中组部人事情况就这些。陈云离开中组部后,彭真兼任中组部部长,他是中央党校副校长,这时中组部搬到中央党校。

赵:是哪年搬到中央党校?

袁:陈云是1943年离开中组部的,整风时在枣园休息,后到财经办事处。

米:彭真当了组织部长,机构有什么变化?

袁:调来几个老同志。

米:机构还是原来机构?

袁:变了,扩大了,接待干部工作扩大了,调我做七大准备工作,一是整理《烈士传》,后改为《烈士英名录》;二是研究冀晋豫党史材料,是为七大做准备。人事情况大致是这样。

米:当时在延安生活情况怎样?

袁:我到中组部第一天就参加学习《共产党宣言》。陈云亲自主持,一段一段念,没去前刚学完哲学,是青年哲学家和培元辅导,后来他在延河游泳时去世(1941年)。

还学文件。1941年中央发了一些文件,有《改造我们的学习》、七一决定、八一决定和《农村调查》,陈云还组织大家学习自然科学。那时学习风气很浓,每礼拜学一两次,学习内容广泛。要是有时间,星期六晚上还组织大家跳舞。

米:您住的窑洞是第几排?

袁:最下边一排。我住的窑洞,前边是办公室,后边是卧室,中间书架,这是中组部的图书馆,有新出版的《鲁迅全集》,有世界名著,有中国古典著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架很大,有四层,大家要看书来我那里借。

米:还有什么活动?

袁:娱乐、文艺活动比较多。1941年上半年我参加了中组部排球队,是李富春点将。我上去后他说我打得不行,换上刘家栋。刘是陈云秘书,后到富县当组织部长。到杨家岭后有网球,张闻天喜欢打网球。我们夏天到延河游泳,冬天滑冰。从苏联回来的人有冰刀,没有冰刀的就用木板钉铁条绑在脚上滑,滑冰很热闹,人很多,打球,散步,天天活动。

赵:你们一般在哪里跳舞?

袁:没搬到杨家岭前,在中央党校和组织部之间的礼堂。搬到杨家岭后,每星期六在杨家岭大礼堂跳舞。大礼堂东边是跳舞厅,西边是图书馆,1947年被破坏,解放后恢复。杨作材是设计者,他做过建委副主任,江西人,他是学法律的,父亲是搞建筑的。除跳舞,还看电影,有《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等,看鲁艺话剧,过年过节扭秧歌。尤其整风后更是新气象,王大化、李波演《白毛女》,大砭沟口有墙报和讲演(露天)。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回来时,王昆和周巍峙已结婚。王昆是王鹤寿侄女,身体不好,她住在中组部。

中央各个部门搬到杨家岭后,生活开始统一管理,过去各部管各部,现在统一起来。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有行政处、供给处、生产处,管生活的张子良(陕北人)和生产处处长韩增胜对杨家岭情况很熟悉。生产方面,中组部生产组织得好,武竞天派陈耕夫到南门外新市场做买卖,还组织运输,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给干部补贴。那时一个干部一个月一斤猪肉,一斤猪肉可换三斤羊肉,或换两斤牛肉。韩增胜领着我们上山开荒种地,种土豆、菠菜。他是农民出身,有搞生产经验,收获很多,菠菜吃不完喂猪。延安缺布,号召大家纺线织布,中组部纺线是比较出名的,一开始纺毛线比较容易,后来纺棉线、纺细线,最后纺机器线(缝纫机用)。中组部带头改造纺车,在大纺轮和锭子中间加上加速轮,一圈一条线。邱纯甫的夫人张正文是纺线能手。在杨家岭进行了一次纺线比赛,纺线数量张正文第一,纺线质量我是第一。我的一两线纺得最长,大概是一万二千尺。这件事登在当时《解放日报》上。我们把纺线卖出去,还奖励了一条毛毯,是延安织的。后来专门组织中组部和中宣部干部到南泥湾休养一星期,主要是参观南泥湾生产。

再就是延安整风,1941年毛主席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接着是整风高潮。

米:组织部都谁听这个报告了?

袁:只有王鹤寿参加了,后来印成文件传达给我们。1941年冬天毛主席在中央办公厅小广场门口把杨家岭机关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了一次讲话,李富春主持。毛主要讲了反对主观主义。延安的劳动模范和我们都去听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是陈云、王鹤寿、刘淇生参加,我们听他们的传达。

米:整风运动的情况怎样?

袁:开始是学习,后来是审干。整风学习是陈云亲自领导,很深入,每个人都进行思想检查,写心得,每个人的心得陈云都要看。把我的心得看完后还写了批语,找我谈话,指出问题。中组部整风是从招待所开始,招待所住的人有从前方回来的,有从国统区来的。当时思想问题比较复杂,一些人对延安的民主生活不满意,大家就在招待所开讨论会讨论。开始是大家都检查,后来是审查我们从大后方来的人。我从河南来,邱从上海来,武从监狱(北方)出来,徐迈从社会上参加革命,都要被审查。审干期间,干部来往少,天天开会,审查主要是听你讲。压力比较大的是大会,杨家岭各个部在一起有几百人,大会一般在大礼堂开。审干高潮是揭发、批判柯庆施,是康生主持会。

米:柯是什么部部长?

袁:柯庆施是统战部副部长,夫人是四川地下党。因搞逼供,他夫人自杀,自杀后开始审查他。后来毛主席提出《审干九条方针》,听到毛主席指示,才说柯是好同志,应该相信他。从这时开始审干高潮过去。从整个延安审干看,杨家岭掌握得比较好,没有把人抓起来,中组部比较稳。王鹤寿经验丰富,他坐过六次监狱。

赵:您窑洞是图书室,怎样陈设着?

袁:我的住处有四个书架、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凳子。

赵:墙上有没有挂地图、信件?陈云办公室有没有?

袁:一般没有,陈云也没有,都是空白的。我们办公室烧木炭,陈云窑洞从外边烧,有地炉子,在杨家岭就可从地下烧火。

赵:您有没有从延安带出的书、照片等?

袁:我只有一张照片,可以给你们提供,毛毯给了警卫员,我在延安待了五年,到吕梁山一户人家,看见一妇女一丝不挂,动员大家捐衣服,她穿上后马上出来晒太阳。

赵:中组部的窑洞正在修复,您在陈云下边住?

袁:我的上边是陈云的窑洞。最上边一层有五孔窑,最东边是档案室两孔,西边是苏生住的,往西下台阶有两孔是王玉清和刘淇生住的。第二层最东边是陈云两孔,秘书一孔,下一台阶是王鹤寿住,往西是中组部的会议室,再往西是陈伯邨、童铣各住一孔。最下边一排最东边是我住,再东边是中宣部,没有墙。西边是武竞天一孔,邱纯甫夫妇一孔,王荣祥、朱光天、张秀岩各一孔。下去是平房,陈云的警卫员和中组部服务人员住。山下是大灶房。

我从延安带来一本书,你们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