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二卷:文选
47862700000016

第16章 认真总结工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1981年6月26日、12月10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我们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总结历史经验,更加自觉地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而又稳妥地向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建国32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立了牢固可靠的前沿阵地。但是,我国工业建设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除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疯狂破坏以外,经济建设上“左”的指导思想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系列失误,经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回顾我国工业建设的历史,我们应当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

1.基本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陈云同志早就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但是,1958年以来,由于“左”倾思想影响,我们总想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切实际地要求工业生产高速度增长,并且用不断扩大基本建设规模来保证这种“高速度”的实现。于是,到处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上下左右热衷于争投资、争项目、争物资,战线越拉越长,效果越来越差,造成了巨大损失。突出的问题是:延长了建设周期;工程造价普遍提高;基建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率大大下降;资金回收期越来越长,严重影响对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使许多老企业更新改造缓慢,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可见,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是我们花钱多、效益很差、社会财富增长不快、人民得到实惠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工业生产要讲综合平衡,不能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1958年的钢铁翻番,6000万人上山,为“1070”而战,结果造成国民经济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四五”期间,又把钢的指标定为3500万~4000万吨,再一次造成各个方面都要大上的局面,结果出现了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量的“三个突破”。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盲目追求高指标,就必然带来瞎指挥、浮夸风,招致灾难性的后果,得不偿失,欲速不达,甚至破坏可能达到的正常速度,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工业内部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势必导致工业内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由于旧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后来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而重工业的发展又往往是单纯的自我服务、自我循环,很少为消费品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这样就使得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产业结构很不合理。1952—1980年,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用于重工业的占53.3%,而用于轻工业的只占5.6%。再从轻重工业发展速度来看,1980年重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20.7倍,而轻工业只增长9.6倍。这种“重重轻轻”的状况,是靠投入大量的物资、资金,消耗大量的能源,靠高积累低消费来维持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改变,不但轻工业上不去,重工业也发展不了,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法提高,人民生活难以改善。

4.要坚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忽视质量品种,是我们工业生产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实践告诉我们,所谓数量都是具有一定质量的数量。没有质量,产量再多也是一堆废物,产值再高也一钱不值,而且劳民伤财,坑害国家。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品种,是降低生产消耗、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没有一个大的提高,品种没有一个大发展,要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是根本不可能的。

5.要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无论地区或部门,都不能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前几年,有的同志不考虑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提出建设“工业省”一类口号,企图建立万事不求人的独立工业体系,勉强去办那些根本办不到的事情,造成很大的浪费。有些工业部门只顾本部门需要,搞“大而全”、“小而全”,不考虑经济协作和综合平衡,盲目发展辅助部门,搞了不少重复建设。例如,我们的机械工业目前是多部门多层次管理,纵横交叉,分割成块,点多、分散、批量小,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经济效益极差。其中汽车工业,全国原有130多个汽车制造厂,分属于一机、交通、农机、公安等7个系统、26个省市,1978年产量只有15万辆。之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保留了72个厂,1980年全国汽车产量也只有22.2万辆,年产量在100辆以下的汽车厂还有17个,而国外载重汽车厂一般生产批量都要上万辆或几万辆。由此可见,不打破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就很难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很难实现工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的合理化。

6.要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正确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当然,社会主义经济绝不能忽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某些经济活动要由国家计划直接控制,下达指令性指标,同时还要加强经济立法。但是我们往往政策统得太死,管理过于集中,习惯于用行政办法来管理经济,把企业看作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长期以来,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承认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安排、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等,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包办,不讲企业的相对独立性,不讲企业应当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就忽视了微观经济方面加强经营管理的机动性、灵活性,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割裂开来,把供产销割裂开来,搞生产往往不问市场需要,不管产品的商品价值能否实现。这是我们的经济、我们的企业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7.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要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的客观必然性。过去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政策,急于实行升级、过渡,个体经济向集体过渡,集体经济向全民过渡,生产关系的变革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目前,集体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78%,产值占21%,对于整个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集体企业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没有正常渠道,国家没有投资,银行很少贷款,资产被任意平调,职工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也低于全民企业。所有这些都脱离了我国的国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8.要重视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对这一点,我们长期缺乏明确的认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科学技术工作受到极大摧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被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积极性受到极大压抑。粉碎“四人帮”以后,情况虽有很大变化,但是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尊重技术人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特别是某些重大的经济决策和建设项目,不搞科学论证,不倾听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轻率拍板,造成不好的后果。同时,在关心、使用、培养知识分子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轻视科学技术,还表现在对职工教育抓得不紧,对技术培训重视不够。据有关部门1979年对2076万名职工的调查,有80%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8%,小学程度占30.6%。在现有9945万名职工中,“文化大革命”以来参加工作的占一半,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比其学历低得多,初中毕业生90%以上达不到毕业程度,高中毕业生一半以上达不到毕业程度,大学毕业生普遍没有学完应学的课程。这种状况不改变,是很难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的。

9.要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关心职工的物质利益。我们长期以来积累率过高,建设规模过大,生产建设的经济效益又很差,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很大影响。据1979年的统计,同1952年相比,国民收入增长了4.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倍,而职工的平均工资只增长了58%。再从非生产性积累在积累基金中的比重来看,“一五”时期为40.2%,“四五”时期下降到22.4%。由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没有安排好,非生产性积累所占比重又低,再加上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人民生活方面欠账越来越严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多年来,我们的工业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重基建轻生产、高积累低效益的路子。这条路子,是靠紧缩人民消费,保持过高的积累率来维持的。表面上看,生产的增长速度并不算慢,但是真正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多,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这条路子,我们再也不能继续走下去了。

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我们的工业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讲求经济效果,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绝不可以设想,不经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不经过艰苦奋斗,就能够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来。

我们的工业建设,必须把发展生产的立足点放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坚决贯彻自力更生和“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的方针,大力推进工业改组和企业联合,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绝不可以设想,离开自力更生,单纯依靠借用外资、买进技术装备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的工业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讲生产目的,讲有计划按比例,讲品种质量,讲实物和价值补偿,讲按劳分配,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宏观经济的指导和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绝不可以设想,人们的行动能够超越客观条件所许可的限度,局部能够脱离整体而孤立发展,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能够保持持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主观必须反映和符合客观。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我们的工业建设,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工业建设服务。要不断提高干部、工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绝不可以设想,文盲、科盲大量存在,就能实现现代化。大力加强职工培训,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加强工交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结合,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们推进四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