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47859000000056

第56章 对“网瘾”说“不”(1)

互联网因其方便、快捷和交互性强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帮手,而网络游戏则以新奇、逼真、刺激、惊险和搞笑娱乐大众,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其中,魔幻、武侠、PK(玩家杀人)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几乎占到八成以上,成为当今世界最让青少年着迷的神奇魔方。特别是格斗类游戏中,因为那些血腥、暴力等形象逼真的画面,极具渲染和震撼力的音响效果,可以两方或多方对垒厮杀,使身临其境的人直接体验到血雨腥风杀戮场景中的许多极限感受,从而让人把所有的烦恼和不快记忆忘得一干二净。

网络游戏趣味性强,其乐无穷,它以其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吸引眼球,娱乐大众和寄托情感。比起学习来,网络游戏非常容易入门,不像数理化那样枯燥、抽象难学,那么让人感到厌恶,而且容易取得成就和荣誉。网络游戏真是太迷人了,在那里,玩家就是上帝,永远是对的,非常受尊崇,花上钱都找不到批评你的人。对于涉世未深、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不管学习多差,表现多么拙劣,都能在网络游戏中得到现实生活中失落的自信和后来居上舍我其谁的满足感、成就感,并且对虚幻的快餐文化产生兴趣并迅速成瘾。

没有玩过网络游戏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认为游戏全是假的,一旦涉足就会发现自己委实外行了。很多的游戏承诺百分之百讲信誉,绝不掺假,给你的奖励千真万确,花你的钞票丝毫不用商量。只要你安心玩,在网上很容易就找到你所钟情的男女朋友;你可以随意杀人、放火,发泄不满,做掉你的仇人,且不必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和责任。总之,游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假乱真,一些网络游戏创造的魔幻色彩,可以实实在在地控制青少年的意志和思维,让他们在现实与虚拟中来回穿越,云山雾水,而丝毫不知其所以然。

在网络游戏创造的这一宽松虚拟世界,但凡青少年沾上手,不想学会都不成,一旦学会,想扔都扔不掉,打完一关又一关,玩得昏天黑地,直到你上瘾神魂颠倒,连爹娘都难以分清。造成价值观被扭曲,学业荒废,精神颓废,容易引发性格孤僻、怪异、暴躁等心理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有人觉得自己笨,学不会、玩不好。千万别小瞧自己,每一款游戏都十分人性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内部逻辑性非常强,百分之百保证你一学就会,一会就精,一精就乐。在游戏世界里玩家的每一个小小长进、每一次成功都会得到喝彩鼓励,或兑换成积分和奖励,过不了三五天,再笨的人都会成为游戏高手。

一、电子海洛因

相当多的游戏和网络软件商本着追逐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了把更多的人心拴在这里,他们和网络互动联谊创造的魔幻色彩,控制青少年的思维和意志,让其长期穿梭在虚拟世界里,引起思想迷茫精神错乱,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人际交往毫不关心,如同吸毒、赌博一样难以根治,一旦玩上手便欲罢不能。

中国人永远忘不掉19世纪那场鸦片战争,数以万计同胞成了鸦片的牺牲品,小小魔丸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饱受屈辱。鸦片,俗称大烟,也叫阿芙蓉,最初只是一种强效止痛药。

一百多年前德国一家叫拜尔的药品公司利用鸦片合成出了既能让人止痛、又能止咳的药剂,并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海洛因”,德文意为“英雄”。海洛因从此名声大振,凡头疼脑热的病人争相服用,从婴幼儿、成年人到老人都是它的信众和消费群。当时,海洛因是采用口服方式,服用少量粉末混合剂对于缓解疼痛具有神奇的药效。此外,还可以治疗抑郁、支气管炎、哮喘、胃癌等疾患,使病人身心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还伴有轻微的欣快舒服感。按照海洛因倡导者里德尔的说法:“在当时人们了解的疾病中,只有很少几种不在海洛因的适用范围之内。”

由于用量适度(几毫克),药性发作慢,一般不会产生极度而疯狂的快感。于是拜尔公司自豪地称“海洛因不管怎么说也是吗啡的下一代产品,并且不会让人上瘾”,要求医生们用“公认的出色的”海洛因医治当时泛滥的吗啡瘾。相当一部分医生称海洛因是高品质、安全的药物,毫无顾忌地将它作为止咳药给婴儿服用,富有想象力的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一位大夫还用它缓解“勃起疼痛”;俄国的精神病医生甚至用海洛因去驱散“灵魂的痛苦”,一夜之间海洛因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药效强劲、用途广泛,即便健康人也能从海洛因中找到很多乐趣。柏林一位药剂师米歇尔·德·里德尔曾在他的着作中这样描述了海洛因的上市和红极一时:“海洛因的问世,那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时代,世界似乎是颠倒的,大家都很狂热。在这段‘美好的旧时光’里,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产国。”

然而,大凡服用过海洛因的患者很快发现,该药的耐受性不断增大,需要足够的剂量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不少在服用过程中被迫加大量剂,从而产生了对药物的心理依赖。吸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否则就难以过瘾。一旦切断“白粉”供应,即刻产生一种痛苦难忍的感觉,使人饱受精神折磨。与此同时,对“闪电”般快感的留恋以及对毒品断顿的痛苦体验,使吸毒者身陷毒潭,无力自拔,从而对毒品的依赖无法割舍。

更有甚者,一些瘾君子毒瘾发作后,用海洛因进行静脉注射,头部、神经系统会瞬间产生一种爆发式快感,整个身体沉浸在半麻醉状态,唯有快感存在,其他任何烦恼、失望、痛苦和悲伤荡然无存。然而,心醉神迷之时别无他念,只对白粉情有独钟,2~3个小时后快感消失,烦恼又重新找上门来,对毒品的向往和依赖魂不守舍。那些过量使用毒品者即出现惊恐、瞌睡、瞳孔放大、恶心、流口水等症状,呼吸由剧烈变得舒缓,心跳减弱,有的还会产生“病态的欲望”,精神和身体开始崩溃。

随着大量瘾君子充斥医院,人们对海洛因的药用价值和身心造成的危害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曾经被神化了的“英雄”一下沦落成为千夫唾弃的魔鬼。全世界开始对海洛因进行严格控制,严禁再给患者直接服用。曾经每个家庭必备的良药从此被定性为毒品,生产该产品被定性为犯罪,贩卖毒品者在很多国家要付出掉脑袋的代价,吸毒者则作为等死的人被排斥于社会的边缘。

海洛因一旦成瘾,吸食物就会成为生命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维生素,这种永久性依赖也就成了海洛因毒品最要命的魔力。一些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药物迅速与体内某些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其耐受性逐渐提高,只有摄入更大剂量的吸食物来抑制身体反应,才能满足生理渴求。同时,生理依赖与心理依赖相互强化,对毒品的依赖越发强烈。许多瘾君子可以不吃、不喝、不睡,甚至可以没有性生活等基本需求,但没有毒品会比要命还痛苦,毒品因此成了压倒一切的必需品。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对毒品依赖的初期,吸食者尚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甚至出于颜面,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不愿让别人知道,比较克制。对那些用药强迫症严重的瘾君子,会出现思维障碍,产生妄想和幻觉,往往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对各种离奇、荒谬的想法保持坚信不疑的病态信念。同时,人生价值观、自尊心及生活模式则会发生颠覆性改变,如果对毒品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即可出现焦虑不安烦躁、发脾气等情绪障碍。很多人内心孤独、害羞,产生抑郁、自卑心理,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持破罐破摔的生活态度。有的为了满足药品的需求,甘愿牺牲家庭、事业,父母、爱人、孩子,包括个人健康、自尊、社会道义和法律等统统也可以置之度外。

吸食海洛因者上瘾容易但戒掉难。我曾与几名刚从戒毒所出来的“4号客(吸毒者)”进行过短暂交流,在他们看来,对毒品的依赖和戒除毒瘾是每个瘾君子每天所面临的精神折磨。一方面迫于外界压力,信誓旦旦要戒毒,痛改前非;另一方面由于毒瘾发作心如火燎般难受,千方百计寻找海洛因来缓解内心痛苦,导致每天都在挣扎中过活。同时,对毒品的过分依赖还会导致情绪冲动,不考虑行动后果行事。许多“瘾君子”为了搞到毒资,习惯性说谎,欺骗家人、朋友、亲戚,做出自残、自杀等愚蠢行为,有的吸毒者失魂落魄,铤而走险诱发抢劫、盗窃、卖淫等犯罪,搞得家破人亡。

网络游戏以其特有的乐群性、便捷性和内在逻辑性,让痴迷者趋之若鹜。游戏渲染的暴力和色情极大地满足了涉世未深青少年的好奇心,诱惑躁动的青春去寻求轻松快乐、自由自在的天地。在游戏世界没有人强迫他们去做作业,可以得到现实社会得不到的尊重和快乐,听到的只是褒奖而不是唠叨,如此大的亲和力、吸引力,自然使孩子们心驰神往。有些网络游戏以封官授衔为诱饵设置级别,以此满足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欲望,许多学生为了得到象征权利、成功、威信的高级别职衔,不惜一切代价购买精良装备,没日没夜地战斗、升级。网络游戏虚幻的情节和侠义精神,可以使玩家自豪地支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支配,实现现实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对游戏产生挥之不去的贪婪。大量黑网吧管理失控也为网络流行和泛滥创造了外部条件,以至于很多未成年人心被慑服,魂被牵走。

据粗略统计,我国现有的近1亿网民中,82%为青少年。所以,网络游戏产生的极大依赖性和吸毒、赌博没有两样,玩的时候欣快,不玩的时候浑身难受,坐立不安,想玩不能玩的时候就燥热难熬,魂不守舍。有人说,今天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绝不亚于当年那场鸦片战争,说不清楚有多少懵懂花季少年心被慑服,精神颓废,走向沉沦,使无数个温馨家庭好端端地毁于一旦。如果说毒品以带来暂时的欣快为诱饵,造成灵肉上永远难以治愈的伤痛,那么网络游戏成瘾者则是以满足当下内心需求为代价造成终身精神残疾和灵魂消亡,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游戏成瘾比海洛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表现:

荒废学业,精神颓废

从玩家身上吸金几乎是所有游戏的终极目的。开发商为了利益最大化,以娱乐大众为诱饵,往往寓游戏的趣味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于一体,把玩家死死地摁在游戏机前,吸引消费,变着法子将玩家身上的钱掏光。对于青少年而言,更多的冒险、刺激场面形成的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大脑印记里,即便身在课堂,心仍然会沉湎于游戏的新奇幻觉之中,从而对网络游戏产生挥之不去的心理依赖。

有的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且环环相扣,使得游戏者一步一步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假如某一关迟迟不能通过,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影响智力发展。某一个学校连续三年针对玩电脑这一群体进行智力综合测试,发现不少过度依赖电脑的学生,思维、阅读、表达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急遽退化。

有的学生熬更守夜的游戏,在网络中穿越,大量时间被耗费,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白天课堂上精力不支,老师讲课时精神游离,对学生的主体生活——学习失去兴趣,读书热情锐减,自控能力下降,玩物丧志,继而旷课、逃学,学业荒废,精神颓废,美好的青春年华毁于一旦。

隆冬季节,南粤大地寒气袭人。在广汕公路华美路口立交桥下,随时可以看到一个骨瘦如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少年,即使艳阳高照的当午,仍然缩着脖子,蜷缩在露着棉絮的褥子里,瑟瑟发抖。他白天睡觉,傍晚出动,捡垃圾和一天的饭食,有时也用捡来的砂锅生火做饭,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浪友同舟共济打发日子。偶尔,有好心人给他点钱、送点饭,这个冷酷的少年也只是面无表情呆呆地看着对方,连一句感谢的话都说不出来。

这并非文学作品《三毛流浪记》虚构的一个故事情节,而是发生在岭南大地一个真实故事中的片断。知情人说,他叫小杰,虽然只有14岁,但已经在这里住了一年有余。小杰原本是一个聪明的男孩,自小学习棒极了。三年级时,见别的同学课余时间都在玩游戏,整天嚷嚷着要买一台电脑。父亲看到孩子成绩不错,认为买台电脑让孩子玩一玩,还能增长知识。没想到小杰学啥啥精,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了资格的游戏高手。四年级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对游戏爱不释手,父母亲担心他陷得太深沾染其他不好习惯,只好把他转回到老家上学,由爷爷看管。没想到回到乡下后,山高皇帝远,小杰时常旷课偷偷去小镇上网。每天2块钱的早餐费,他省下1.5元交给网吧,很快就成了一个“不良网瘾少年”,学习一落千丈,五六年级的时候每年都主动申请留级。

上了初中后,他仍然用欺瞒的办法,在老师和父母间躲闪着进网吧。父亲干脆抛下生意,亲自接送他上学,对这个捣蛋鬼严加看管,母亲也时不常罚他跪搓衣板,小杰收敛了许多。然而,或许父母教育方式过于严格,导致他性格叛逆,或许他在游戏熏染中培养起了暴戾之气,性格异常蛮横,两句话不对就动拳头。初一时,将同学的胳膊打断,被学校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