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47859000000051

第51章 驯服精神,当自己的“老板”(16)

呼吸有着神奇的力量,它是我们每个人最忠诚的隐形朋友。对于青少年学生,如果此刻你正心乱如麻,被不良情绪折磨得头昏脑涨;或因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十分委屈。请不要着急,先放松身心,抬起头来,把所有的纠葛都放下,有意识地专注你的呼吸,5分钟后你的怨气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刚才怨恨的一页就会被风吹翻过去。当你因为某一个非分之想未能得到满足而沮丧时,不要气馁,把注意力从远方收回来转到呼吸上,关注呼吸时间越长,情感就会得到更多的滋养,变得服帖而有教养,不再那么任性和放纵,快乐就会如期而至,你会发现原来简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能够让我们活得有滋有味。

作为家长,如果此刻你正在对孩子考试成绩不佳而一筹莫展,没关系,请你先放松身体和精神,允许暂时的身体僵硬,敞开胸襟,把体内封闭的能量完全打开,先慢慢地呼气。稍作悬息,再专注而轻柔地把大自然清气吸入体内,屏息,这样反复几次,在呼出体内废气的同时也扔掉了顾虑的包袱,你就会有一种温和愉悦的感受。继续观照你的呼吸,不知不觉中,你的心胸就开阔了许多,很快发现咱家那个淘气包原来也有那么多可爱的地方,即便成绩不好也没啥关系,只要身体健康,阳光开朗,今后不管从事什么都会幸福的……

呼吸讲究舒缓悠长,但不能勉强,要循序渐进,对初学者而言,要防止人为地控制呼吸时间来增加其深度,这样身心的压力反而增大,导致呼吸更加急促浅表,欲速则不达。千万不可急躁或用力过猛,像过去农村人拉风箱一样快进快出,气门关闭,只是一股“穿堂风”,不能渗透毛状血管的薄壁,达不到理想的呼吸效果。

六、禅——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禅是有意识的呼吸

禅,起源于印度的一个佛教名词,即梵文禅那的略称,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后来由菩提达摩将禅法介绍到中国。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禅什么都是,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一种普遍的事实。禅什么也不是,既非物质现象,亦非精神的。一句话“它不是用语言文字和想象能够说清楚的,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是一种心法(《禅的世界》圣严法师着)”。意思是,禅学博大精深,用有限的文字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能靠个人去悟。如此说法听起来很玄妙,其实,禅是一种精神修行方式,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样的解释作为一个没有禅修经验和不具备相当禅文化的普通人的确难以理解,这也许正是禅的深奥微妙之处。

禅学本质上是一门生活艺术,蕴含着大智慧。一个人通过禅修能够放下抱怨、嫉妒、仇恨以及功利思想等观念上的执着,怀着一颗孩童般单纯的心灵,就能感受到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以及精神的和谐,便得到无上的智慧。

比如,有人曾问大珠慧海禅师是怎么用功的,大师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会说,这话跟没说一样,谁不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然而,大珠禅师却不这么认为。他反驳说:“不对,绝大多数人吃饭时不是真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是真在睡,万千思绪。”一点不假,普通人吃饭时聊天、看书、上网、看电视,习以为常,每时每刻脑袋瓜子是个物流仓库,装满了各种物品,密不透气,走路、看书时多半时间还在想今天发生的那件不顺心的事,谁那样说话做事太缺德,下班后要见什么人,明天孩子考试准备如何……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回忆白天经历的往事,即便睡着了,梦中依然翻江倒海百般计较,纠缠不休,荡气回肠,当然算不上纯粹的吃饭睡觉。

从禅师的角度看,一心不能二用,同一时刻只想一个问题,只干一件事,不留恋、不悔恨陈年往事,也不去幻想未来怎么着,免得把昨天、今天、明天混淆起来,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让烦恼打扰现在正在做的事,浪费眼下宝贵的时间使计划落空。禅主张活在当下,关注当下的点点滴滴,把握好现在的分分秒秒。古人曰,食不言,寝不语。意思不管干什么,包括吃饭或睡觉都要专心专意,吃饭时专心致志地吃饭,仔细品味饭菜的美味,不要再去想与吃饭无关的事,也不要看书看电视,减少其他器官对血液的消耗,保证消化系统供血量充足,以帮助食物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意识中就会产生一种静静的神秘力量;吃完饭稍事休息聚精会神地看书,认真思考每一个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领略全文的要义,不要一边看书一边听流行音乐,这样才能把书读好读精。睡觉时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全部忘记,观照着呼吸进入梦乡,这样的睡眠质量高,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按照此等方式学习生活才有质量。

狭义理解,禅即禅定,意思是止虑安静,达到某种神秘境界。身心放松和专注呼吸既是禅学的本质内涵,也是实现禅定的基本方法。通过有意识缓慢悠长绵密的呼吸,使每个人的心逐渐从紧张混乱中安定下来,做到心中无事,不再受到世间烦恼的困扰,在静虑的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本真。

禅修有静修和动修两种。静修就是坐禅或称打坐,首先要求的是打坐姿势,即,盘腿挺胸而坐,稍微抬头,全身每一个关节、肌肉、神经全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借助轻柔、均匀缓慢而深邃的呼吸,呼出体内浊气、废气甚至包括一些毒素,更多地吸入大自然中的清气,增加血液里新鲜氧气的含量,给细胞乃至人体的五脏六腑带来无穷的能量,使人充满活力。同时,能够使人的内心平静,把执着的自我心解开抛弃,心灵得到自由和解脱,放弃不着调的念头,使头脑更加清明,身心平衡,产生舒心的感觉。

动修指的是行禅,也就是中国禅宗主张的生活禅。禅修不一定都要打坐,做什么事都是禅修的过程。不管何时、身在何地干什么事,心都要在关照呼吸的同时专注其肢体动作,而不再有其他念头。比如,早晨起来穿衣服,观照呼吸的同时,心里就想着怎么伸腿伸胳膊、系扣子;刷牙时,不要去想别的事,专心体验刷牙的感觉;洗衣、洗菜、切菜只想各种动作和身体感受;看书学习时眼睛和大脑同时集中在所看的文字上,不要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想其他事。当做到行心合一的时候,我们全身的肌肉、神经都很放松,心率会渐渐慢下来,呼吸变深邃,内心会感到惬意和愉悦。

有人可能说,如果走路时注意力专注于迈出的步子,很容易与对面的行人和物体撞在一起。你别说,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真不少。但是,撞人、撞物者此时专注的一定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正陶醉于新近遇到的一件美事,兴奋不已,或正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百思不解其意,抑或为一件不满意的事算计、怨恨对方,烦恼痛苦不堪。此时,一切全是虚妄的念头,身心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当然很容易撞在电线杆上。而专注于呼吸的人是一种正念,身心放松,对外界的一草一木保持警觉,自然兼顾着路的前方,不会对前面的障碍物视而不见。

也有人说,放松与专注相互矛盾对立。专注时全身包括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而放松时根本无法做到专注。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对。凡是导致紧张的专注很可能是在充满激情或愤怒状态下的执着,比如,对游戏的专注,对某人仇恨,挖空心思想报复对方,这样的专注当然会造成生理性紧张。禅修过程或禅修后的专注是无私无我的专注,没有了执着,肉体和精神包括整个神经系统都很放松,呼吸平稳,血液循环畅达,达到人我两忘的境地。此时,禅者的内心纯朴无瑕,是一种无私无我的智慧,把当下视为全体,是超越的存在,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的事实,主观内心世界与客观生活环境合二为一,放松与专注兼而有之。

禅是从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禅宗却发源于中国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初祖达摩是少林寺的开山鼻祖,也是禅宗的宗师。于是有人认为禅就是佛教。事实上,禅与佛教彼此互为因缘。禅是佛教僧侣修行的一种行为方式,因为禅的悟境而明达佛理,最后修行成佛。成佛之后道出了修行的原理及方法,成为佛的教法,部分形成了禅学。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禅宗强调“独门秘籍”,过分重视形式、表象和规范,故步自封,在后来的发展推广中,忽视了对其内涵的提炼,出现了程式化、表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虽然满足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但没有使之生活化和现代化,无法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也没有融入更广泛的文化范围。

后来,通晓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西方思维方式的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等人,经过长期参禅悟道后,撰写了一些淡化宗教色彩的禅学理论作品,着重强调禅学的哲学性、神秘性和“高尚性”特点,赋予禅和禅修很大的生命力,并将其用英语翻译后迅速地推广到世界各地。西方很多社会贤达经过禅修后,惊奇地发现禅与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但没有丝毫冲突,而且互为因果。从此,禅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欧美、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等不同信仰者的普遍欢迎。铃木大拙对禅修感悟也成为了最早传播到西方社会的禅学理论,以至于后来国际上许多禅修爱好者错误地认为禅学出自日本。

在国内,不少人对禅有些误读。认为禅和(佛)教一样,是为了消灾避难、富贵平安、升官发财单纯求佛祖保佑;有的觉得活在人世实在太苦,希望离开世间早些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少受点罪过;还有人把禅看成为过世的亡灵招魂。更可笑的是,有人给禅披上封建迷信的外衣,把禅神化、鬼化、妖魔化。加之,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如此高深莫测,非常人所能理解,于是,有人认为禅是唯心的,害怕被各种教义洗脑,凡此种种都是肤浅无知的表现。事实上禅是借助冥想进行调息、调身、调心,以此集中心念,达到入定境界,帮助人们提高抵抗物质、功名诱惑的能力,平衡身心、净化心灵、开发智慧。并通过关照呼吸软化人的神经,融化自我构念,最终实现身心统一,提升人的品质,达到生命完美之境界。

在全球化时代,禅宗的意义发生了异同寻常的变化,禅修已经开始淡出宗教色彩,与生活融入得越来越紧,开始世俗化、大众化而非宗教化。禅借助有意识的呼吸消除一切妄念,更多地讲究发自内心的顿悟,从更广大的范围给人们提供哲学的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个体对身心灵探索的实践,好像是在与心灵亲密交谈的同时拥抱和亲吻自己的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禅修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纯粹的修心养性的方法,是自我提升的炼心过程,也是心灵净化的神奇之旅和人生圆满之道。

一是从传统精英禅修转变成了普通民众禅修。过去参禅悟道者除了寺庙的僧人外,再就是知识阶层的专家学者,现在很多公司白领、企业员工领悟了禅学博大精深的智慧后,也自发地加入禅修行列,平抑心情,净化灵魂。

二是从离世转变为在世。过去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脱离这个凡尘人世,禅修者要出家,隐身在山间寺庙,如今,倡导人间禅学,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超越物质功利,立足于当下现实,伴随着普通工作和生活而行,在机场、车站、码头随处看到人们端坐在那里,合上双眼静思冥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三是从排斥物质财富的消极禅修转变为对感性感官的积极超越。过去禅修通过否定的方式倡导清心寡欲,对物质、功利的东西一概排斥,背离人的自然属性,很多时候造成与社会断裂。现在禅修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肯定人们对物质生活方面的正常需求,但人们始终是自己眼耳鼻舌这些感官对象的主人,绝不成为物质享受的奴隶。应该说,这些变化更加生活化、人性化,使禅修更富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很多白领不约而同地把禅修作为消除生活困扰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以此放松心情,放下思想杂念,摆脱工作压力,改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和生活品质。

如果有人还是无法接受我对禅的解读,那你就别再想那么多,简单地把禅理解为有意识的呼吸也行。不要再去纠缠它唯心或是唯物,属于哪个教派,哪个主义。只要有意识的呼吸能让我们内心安静下来,思维更有教养,性格变得专注圆融起来,最终使人更加智慧道德,它就是一只“好猫”,至于是白猫或黑猫也就没有再去争论的必要。

禅修是心灵的按摩

在一个功利化社会,人们对金钱、美食、名利、情色等有着天然的喜好,而且心里想要什么,大脑就会指挥行动朝着想要的目标去努力,心情越是迫切越能够身体力行、全力以赴争取目标的实现。于是,就会产生执着和贪婪,使我们心随境转被外物奴役。不少人因为欲望一步步走向歧途,思想被羁押,从此失去自由,得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病”,经常莫名其妙地抑郁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