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47859000000010

第10章 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7)

单纯从记忆的角度讲,学习需要不断把新接受的知识和已往的经验长久地保存到头脑之中。思维专注的学生,自控力超强,大脑主要接受学习方面的信息,把其他无关的信息过滤在外面,保持了大脑整洁和思路清晰。课堂上每时每刻都专心专意领会老师的授课内容,随时通过心记趁热打铁对习得的一些重要内容适时进行强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举一反三,快速地提取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当老师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时,他们也不会轻易放松自己,更不会走神胡乱想其他无关琐事,细心的学生会不失时机地对老师所讲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忆加工。有很多学生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对老师授课的关键性词句、重要概念以及脑海中稍纵即逝的灵感,及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课后再进行概括整理完善,经常翻看,以便课后复习巩固,达到永久性记忆。

对于那些思维散乱的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记性不好,前学后忘。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程度不同的注意力多动障碍,大脑装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像个废品仓库一样。听课或看书时,脑子不停地受到已往那些烦心事,或当下其他“重要事儿”的骚扰,精力分散,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本该记的东西记不下来,原先已经掌握的知识渐渐淡出遗忘。

记忆、复习、巩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需要大量艰苦的练习,没有一个优秀学生不是经过几年长期有规律的练习能够取得骄人的学习成绩。即使那些所谓的天才,幻想凭借自己的聪明不花费太大努力就取得惊人的成绩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古人语,学而时习之。有些思维散乱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生活没有规律,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按时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复习练习,也不能定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认记忆,只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积极的情感准备强化了大脑对记忆内容的好感和天然联系。当我们喜爱某一样东西或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时,大脑中早已存在大量堆积如山与其相关的回忆,一遇到类似问题的信息就会与原有的经验碰撞火花,注意力很快就集中起来,很容易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并把它们理解透彻记忆下来。

一般情况下,再笨的人都会把自己家人或要好的朋友的电话号码记下来,当他换了一个新手机号,过不了多长时间新的电话号码就会镌刻在他的脑海里,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如果遇见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比如说保险推销员,每次见面送你一张名片,但你没有购买保险的意向,也不会对其产生亲近感,更不可能将这个保险推销员记在心上,名片在抽屉里睡觉,他的电话号码你永远记不下来。所以,提高记忆力的诀窍,除了要有专注的思维,倘若能够对认知客体保持情人般的好感和兴趣,记忆就能过目不忘。

知觉重组阶段。心理学家韦特墨认为,学习即是知觉重组。这一观点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真正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积淀学习新知识,不断超越已有知识的过程,使认知从未知的混沌模糊状态到清晰的有意义状态不断地升华过程。而不是对所学的各种概念、定义、原理的机械叠加积累,也不是用新获得的知识简单地替代原有知识,整个学习过程都在不断进行知觉重组。即,通过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综合概括和更新,厘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重建完形,形成一种科学完整的方法和技能,并把新的能力迁移过去解决其他类似问题,最终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发生一种潜在性变化。

比如,幼儿或小学生学习朗诵,当老师讲解了朗诵的方法要领后,孩子们经过练习(强化),就能朗诵几首简单的儿歌。按照孩子当时的理解水平,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朗读的要领,但是,客观地讲孩子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朗诵方法而已。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会进一步引导他们如何准确地利用发音部位、怎样做到抑扬顿挫,朗诵的水准又会提高一步,孩子对朗诵有了新的认知;紧接着学生还会学习到朗诵的表情、肢体语言,朗诵又向专业化迈了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对朗诵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朗诵时倾注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懂得利用自己的生理条件,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由此,我们看到,要让学生掌握朗诵的基本要领,不是把老师传授朗诵知识、方法简单的积累起来,而是不断地学习新的方法要领,总结经验,提高认知,修正不合适不科学的环节,利用自己的音域条件形成独特的朗诵风格,一次次完形,最终达到知觉重组。

初级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学习的内容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每一天、每一堂课都有全新的学习内容,单单把这些知识理解好、经过练习强化记忆下来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知觉重组。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每时每刻都要专注于学习这个主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全神贯注所学内容,每个问题都要理解得全面深刻,概括得非常精准。思维不够专注,某一时刻思想开了小差,或反应迟钝,在个别板块出现知识缺口就很难形成知识链,漏洞太多,无法保证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不能忘记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这一终极目的客观上要求学生要发挥好思维的建设性作用,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对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改组、重建,不断丰富灵活多变的新路数,方能够提出解决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建设性办法。

兴趣·毅力·思维品质

有人可能认为,思维品质固然重要,尤其是专注必不可少,但是没有积极的情感准备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或缺少坚强毅力,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同样不可能取得骄人的学习成绩。一点没错,情感准备和毅力的确是两个好东西。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好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感准备和坚强的毅力都无从谈起。

知识是新奇而鲜活的,本身具有凝心聚力的功用。学习上积极的情感准备来自于学懂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弄清楚了一个理论的深刻内涵、内部逻辑关系,或对一个物理现象的原理有了透彻的理解,往往会产生一种顿悟的快感和少有的兴奋。但是,这一切都是以思维专注为前提和基础,思维专注的人,能够长时间地不厌其烦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够全面深刻地领悟所学内容。没有专注,不能吃透学习对象的核心,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心中困扰已久的谜团无法解开,新的知识不能与原有的经验形成联系,学习的社会意义显现不出来,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准备,学习兴趣很难培养起来。

在一般人眼里,一个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大都因为他们学习踏实认真,勤学苦读,有非同寻常的毅力。其实,这些认识难免有些肤浅。毅力与认知驱力息息相关,它同样是在对自己所追求目标有了愉悦精神体验的前提下的自觉坚持。

学习是一个充满着兴奋与抑制的矛盾,一方面因为学习中的疑惑解决而茅塞顿开,给自己带来一种极大的满足和欣快,从而铸就个体与众不同的自信和坚强毅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积极学习。不管遇到多大阻力,学习劲头不减,追求目标的信心不会动摇。即便偶尔出现失败或挫折,往往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其他客观原因,绝对不会气馁,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加油鼓劲,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坚强的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成功学习所获得的愉悦感受,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有积极的情感准备,也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因为注意力障碍,很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习得性无助,学习困难重重,跟不上趟儿,每次考试都当副班长,内心充满煎熬和畏惧,再有决心的学生也很难坚持下去。客观地说,这真的不是学生没有追求、缺乏毅力的表现,而是因为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生理性原因,比如,思维散乱,在学习上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或者说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可以看作本能的放弃。

有一个老师跟我说,把思维不专注作为学业困难的挡箭牌,道理上说不过去。原因是,他们学习不专注,为什么玩游戏时那么专注,一玩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那又怎么解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游戏也算得上一种简单而机械的智力活动,游戏商开发制造软件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他的产品,整体设计上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一关一关过就到了顶峰。如果你是个新手或反应慢点过不了关,没关系,可以退回去重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一般人都会完成游戏的全过程,非常人性化。其次,游戏的节奏感很强,把你的思维紧紧地抓住,根本没有机会想其他的事,连肚子饿的感觉都没有了。再笨的人往游戏机前一坐,一学就会,一玩就上瘾,只要你稍有进步,闯过这一关,马上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游戏的内容最符合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动力学原理,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在游戏的世界里,可以满足你任何要求,那里有楚楚动人的大美人,可以与你结婚生子,过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你封地授衔,有千军万马听从你指挥调遣,让你成为战无不胜的至尊王;给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名车、豪宅,现实世界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在这里应有尽有,让你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心理满足,瞬间就能找到人生的价值(虚拟)。身临其境,给你一种积极的反馈和暗示,令人神往,很快就会把虚拟世界当成现实社会,游戏会成为天堂,想入非非,神魂颠倒,产生难以割舍的心理依赖。

学习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游戏,根本没法与游戏比。虽然学习也是由浅入深,但很多知识枯燥乏味,学起来很费劲,一个知识点没有搞懂,前进道路上就多了一个障碍。此时老师非但不会停下来等你学懂再上新课,而且还会把你当成累赘,成为指责发泄嘲笑的对象。知识链上现在的缺漏会成为下面学习的障碍,更多的内容听不懂,出现恶性循环,被大部队甩得越来越远。像古代打仗一样,指挥官只会带着精兵强将拼命往前冲,抢占制高点,摧城拔寨,那些残兵败将则成为追兵的美餐。学习上困难堆积如山,感受不到丝毫乐趣,沮丧、埋怨、愤怒、物欲等不良情绪找上门来,脑袋瓜子全是负面的想法,思维当然无法专注于学习。

所以,撇开思维的专注,单纯把毅力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纯属非专业人士错误认知,误读了毅力的属性。即使有一部分玩性大的孩子,学习不上心,简单地归因于学习态度问题,认为他们没有毅力,对学生同样不够公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贪玩的毛病并非完全出自本意,不排除思维品质出了问题,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只好把多余的精力释放在其他地方。只有那些专心下来也能学得进去,但自作聪明,华而不实的人,遇到点困难就退却放弃,这种缺乏韧劲才是没有毅力的表现。由此观之,判断有没有毅力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放弃努力,不能一概而论。

思维不专注,学习钻不进去,要让他们攻克知识的堡垒,有心而无能为力。好比一个发动机功能较差的汽车,司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像别的奔驰、宝马一样高速飞奔。对思维品质不好的学生,家长看不清问题的症结,不停地在后面让学生加油挺住。超越人体极限的过分要求,则是对人性的摧残,诟病学生没有毅力,绝对是鲁莽而危险的玩火。

三、不可小瞧了认知准备

学习本身不见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只要有积极的情感准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知准备,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老师走,每堂课都能很好地把老师的授课内容理解领会好,学生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即便个别学生反应慢一点,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有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同学求教,成绩不会差到哪儿。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备积极的情感准备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之所以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不排除存在着认知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认知准备,是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复杂的理论和技能,要具备必要的认知基础,这样所学的新知识才能与原有经验进行联结,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指学生现有的知识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引起思维和行为变化。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见《学习论》)。也就是说,前一次学习都是后一次学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完成一项新的学习任务还要看你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知识建构得是否牢固。任何新的学科都有深奥、复杂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新知识时务必具备与之相关的简单、具体的知识,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越广博、熟练,越能够把所学的新知识理解吸收好,越容易迁移过去解决其他更新的复杂问题。

择校,准备好了吗

在独生子女时代,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兴衰,为数不少的父母把子女教育当成了家庭的头等大事,孩子学习重于一切。相当多被就业竞争急红了眼的家长,很少有理性的时候,在他们心目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上个好学校,请个名气大的老师当家教,任何学生都能够考上名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