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47851400000015

第15章 我国棉花虫害及其防治(2)

2.发生规律及主要习性烟蓟马在黄河流域棉区1年发生6~8代,辽河流域棉区3~4代。主要以成虫在葱、蒜叶鞘内侧、土块、土缝下及枯枝落叶处越冬。翌年春季开始活动,在越冬寄主上繁殖一段时间后迁移到早春作物及杂草上,棉苗出土后迁入棉田。烟蓟马多在干旱年份发生,温度25益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发生较多。花蓟马则以中温高湿为适宜。棉田四周杂草多,或邻近蓟马的早春寄主上则发生早而重。

3.防治方法在成虫迁入棉田前对早春寄主作物施药防治,棉田内避免与蓟马的早春寄主间作,一般麦棉套种,可减轻蓟马的危害。在棉田内用药防治棉蚜的同时可兼治蓟马。用药防治棉蓟马的防治指标,除根据上述棉田内外寄主植物情况外,气候条件也很重要,加强虫情调查,尤其在定苗后更要定期进行取样调查。一般在3片真叶前百株有虫10头,4片真叶后百株有虫20~30头,或有虫株率达到5%以上时,即行防治。施用的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或35%伏杀硫磷乳油1500倍液,35%赛丹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4%多虫清乳油30毫升对水60千克喷雾亦可。

五、棉田美洲斑潜蝇

棉田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又称蔬菜斑潜蝇、蛇形斑潜蝇、甘蓝斑潜蝇等。寄主植物甚多,有棉花、麻类、烟草及多种蔬菜等100余种植物。在棉花上以幼虫在叶片中潜食叶肉,造成多条白色潜道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幼虫多时使叶片整片发白以至腐烂。

1.分布与危害棉田美洲斑潜蝇原分布在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智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传播到我国,1994年在海南省首次发现,已扩散到从南到北12个省、市、自治区。在黄河流域棉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危害棉花亦属首次,其后相继又在山西发现。由于该虫发生危害迅速,世代重叠,寄主植物种类又多,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均快,应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国家均将其列为检疫对象。

2.发生规律及主要习性美洲斑潜蝇为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种类多,对不同作物的嗜食程度各异。其对豆角、番茄最为嗜食,对茄子、白菜等蔬菜较轻,对棉花的取食危害程度比蔬菜、果类轻。

该虫产卵在寄主植物叶片正面,孵化后幼虫即在叶片中潜食叶肉,呈蛇形潜道,至末端处化蛹而呈粒状突起。蛹可粘挂叶片上而落入土中。各虫态历期长短受温湿度影响甚大。高温高湿有利于其发生,生活周期短,发生世代重叠。25~32益适于其生长发育,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在此条件下2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代。34益以上、20益以下则对其生长不利。因此,一般在植株上的危害常呈由下往上的垂直分布。成虫飞翔力弱,寄主间的传播主要依靠风力,长距离的扩散传播主要是寄主植物带有卵或幼虫随运输工具或包装材料而蔓延。成虫和低龄幼虫对药剂敏感,但该虫对农药抗性的产生快、抗药性水平高,因此对用药种类的选择、防治适期的掌握以及施药方式均应认真对待。

3.防治方法

(1)严格实施检疫,防止传播蔓延该虫主要寄主多为果菜,且在南方地区发生严重。因此运往北方的果菜应加强检疫,拟北运的蔬菜一旦发现有该虫应改作就地销售,防止该虫扩展。此外要加强疫区的调查,严禁从疫区引进蔬菜和花卉。

(2)品种种植布局合理,加强田间管理将害虫嗜食的作物品种和非嗜食品种进行间套作或轮作,并做到适当疏植,处理老叶残蔓、采摘受害叶片,集中焚毁或沤肥或深埋。

(3)田间以适时用药为主,结合诱杀和利用有效天敌根据田间虫情调查,掌握成虫羽化盛期和幼龄幼虫盛期喷施农药。棉田由于从苗期到蕾铃期虫害多,用药种类、次数也较多,一般情况下该虫常可兼治。但对虫量较多的棉田易造成严重危害,可喷施2.5%功夫菊酯3000倍液,10%氯氰菊酯30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3000~4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及1%增效7051生物杀虫素2000倍液等。一般来说,用药应以防治为主,在治成虫的同时应兼治低龄幼虫,并注意轮用或混用以防止抗药性产生。此外,有的地区于田间采用灭蝇纸或黄色粘卡诱杀。

六、棉铃虫

棉铃虫是蕾铃期的重要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钻蛀取食花、蕾、铃,棉田内可发生数代,危害时期较长,对棉花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甚大,在我国南北棉区均已列为主要防治对象。

1.分布与危害黄河流域棉区常年发生,危害最重;新疆棉区和辽河棉区也每年发生,数量较大;长江流域棉区虽较轻,但近年也相当严重。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北方棉区连年猖獗成灾,棉花受害损失极为严重,一般棉田减产40%~50%,部分防治不及时或防治质量差的棉田减产更重,甚至不得不改种其他作物。

棉铃虫食性杂,为多食性害虫。除棉花外,玉米、小麦、蚕豆、豌豆、绿肥作物、麻类及番茄、辣椒、向日葵等都是其寄主植物。

幼虫取食棉花嫩叶、顶芽,但主要食害蕾、花、铃造成脱落,棉株发育延缓,霜后花多,且能诱致病菌侵害造成烂铃。棉铃虫在棉田内可多代发生,有时也同伏蚜发生盛期吻合,因此,棉花蕾铃期的虫害较苗期虫害更为显著。

2.发生规律及主要习性棉铃虫1年发生代数南方多于北方。

辽河和新疆大部棉区发生3代;北纬32毅~40毅的黄河流域棉区及部分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北纬25毅~32毅的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5代;北纬25度以南的华南棉区年发生6代,云南部分棉区可发生7代,且冬季蛹不滞育。危害世代,在辽河棉区和新疆棉区为第二代,黄河流域棉区为第二、第三代,长江流域棉区为第三、第四代,华南棉区为第三、第四、第五代。各棉区第一代均发生在棉田外,棉花现蕾后开始进入棉田。棉铃虫以蛹在土下2~6厘米处越冬。黄河流域棉区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由于发生量大、发生危害时期延长,以致危害世代在部分棉区有增多的情况。成虫夜出活动有趋光性,对杨树枝有趋向性,飞行能力强。可用黑光灯诱蛾测报,清晨在棉田插杨树枝束诱集捕杀。越冬代成虫出现后在小麦、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产卵,孵化为幼虫危害,麦收时棉花开始现蕾,第一代成虫转入棉田。第二代卵多产于棉株顶端嫩叶正面,第三代卵大多产在叶和蕾上,第四代卵基本上全产于叶和蕾上。幼虫5~6龄,龄期多少与食料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关。初孵幼虫当天不甚活动,次日转移到生长点危害,脱皮后为2龄时开始蛀食嫩蕾、花朵,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为黄绿色,2日后脱落,被蛀食的铃也造成脱落。1头幼虫一生可危害10余个蕾、花、铃。4龄后食量剧增,危害加重。在黄河流域棉区第二、第三代发生期间正值棉花现蕾、开花和结铃的生殖生长阶段,对产量影响很大。第四代发生期间虽虫口数量多,但天敌量大,棉株已进入成铃,一般年份无须防治,大发生年份,由于发生量大仍需根据虫情进行防治。

棉铃虫的危害,受棉田生态系统综合因素的影响。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5~28益,相对湿度在70%以上。越冬代成虫,气温高时发生早。我国棉区的气温在棉铃虫发生期间均较适合,因此湿度和雨量常是关键,降雨量大,尤其大雨、暴雨能冲刷卵粒和初孵幼虫,可显著降低卵量、卵孵化率和田间着卵株率。每代发生期,如月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则严重发生;化蛹初期如遇连续降雨,且雨量较大时,对蛹的发育、羽化有抑制作用;阴雨高温天气一过,棉田卵量可突增,并有利于卵孵化和幼虫危害。

当前多熟种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高粱等均为棉铃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棉株种植密度也趋高,水肥条件也多有改善,这些对棉铃虫发生均有利,加之棉铃虫飞行能力强,更使其在不同寄主间转移危害严重。因此作物的布局及改进栽培技术,应力求减少对棉铃虫的有利影响。棉花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以黄河流域棉区为例,第二代棉铃虫发生危害期间,正值棉株补偿能力最强,因此防治指标大有放宽余地,而不应一见蕾铃脱落就立即施药,因这时棉花自然生理脱落率一般达60%;第三代棉铃虫发生危害期,是棉株补偿能力趋于衰退阶段,防治指标应稍严,因这时蕾铃脱落后难以补偿。

棉花不同品种间对棉铃虫的抗感程度差异甚大,一般来说有蜜腺、多毛、窄卷苞叶、鸡脚叶等性状以及含棉酚、缩合单宁、倍半萜烯及杀棉铃虫素等次生物质品种,对棉铃虫均具有抗性,因此棉花品种的选择,也是影响棉花受害程度的重要因素。棉田内天敌资源丰富,多种捕食性蜘蛛、瓢虫、食虫蝽、草蛉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对棉铃虫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3.防治方法棉铃虫已成为我国主产棉区的最主要害虫,且常猖獗成灾。多年来各地区都已积累了一整套的防治经验。不同生态棉区各有其自身适用的措施,难以统一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防治方法:

(1)冬耕冬灌,及时中耕灭茬压低虫源基数棉花收完后及时拔除棉柴并大力推行棉田耕翻,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进行冬灌,是杀死在土下越冬蛹的有效措施,压低了第一代棉铃虫在麦田的危害。

有的地区麦收后还及时中耕灭茬,这又可压低麦田转入棉田危害的虫源基数,并有利于促进套作棉苗的早发。

(2)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选择适宜品种种植棉花与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等多种作物的间作套种或进行插花种植、条带种植等,不仅可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增殖和丰富棉田天敌资源,并能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从而减轻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程度。例如,麦棉套种并注意选择相适应的早熟品种,可恶化第一代和第四代棉铃虫的食料条件;前述的棉田种植玉米、高粱、油菜诱集作物,除可减轻蚜害外,还可分散棉田中棉铃虫的卵量集中,降低幼虫危害程度。

棉花种植方式多样,不同生态棉区均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但都力求布局合理并注意选择配套品种,推广早栽培技术,避免麦后直播夏棉或用春棉品种进行麦田晚栽晚种。

(3)科学合理用药,正确掌握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仍然是重要的防治方法,对于棉铃虫这种能造成猖獗危害的害虫更需要科学合理用药,正确掌握防治技术,以避免在防治的同时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具体来说,要加强虫情调查,决定用药防治时,根据防治指标,采取有效技术,如选择农药品种和用量,并力求减少防治次数等。

通过田间调查,掌握棉株生育状况和各代棉铃虫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在防治最适时期用药。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通过在河南的研究和实践认为,掌握好棉铃虫每代第一次施药时间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棉田用药包括对棉铃虫的防治在内,品种甚多,由于不能科学合理地选用,棉铃虫已对不少农药产生了抗性,有的农药还对多种有效天敌具有杀伤作用。因此,在使用原有的常规品种或开发应用新的品种时,须慎加选择,轮用或混用农药也要认真对待。对于棉田用药的品种类别及应注意的问题,介绍如下。

菊酯类农药对棉蚜由于抗性的产生基本上已不用,对棉铃虫防治也应尽量少用或限用,一般对第二代棉铃虫已防效很低而不用或提高其浓度。例如,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为1000~1500倍液,对第三代棉铃虫限用一次。10%氯氰菊酯1000~1500防效稍优,2.5%功夫菊酯情况亦相类似,在棉区使用面积逐渐增加。

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对棉铃虫和棉叶螨均有较好的效果。

有机磷农药在防治棉花害虫上长期以来使用较多,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品种多,防治对象因其毒性专一程度不同,对棉铃虫防治时要加以挑选。防效较好的有辛硫磷、水胺硫磷、甲基1605、久效磷和敌敌畏等,施用时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其中久效磷虽属低毒,但为广谱性,对棉铃虫效果一般,在发生数量大的年份难以控制危害。辛硫磷对棉铃虫防效虽好,但药效短,施用浓度高时易对棉花产生药害。敌敌畏对棉铃虫虽也有较好的防治,同样也是持续药效短。有些棉区有用有机磷制剂100~200倍点心、抹心防治第二代棉铃虫的习惯。有的棉区将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混用,认为可起到增效作用,而其成本比单用菊酯类农药还低,用毒性较高的农药与毒性较低的农药混用,也可降低和防止施药中毒。

同样,残留有效成分量高的农药与残留量少的农药混用,对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有好处。总的说,磷药混用,如配合适当确可互补长短。目前农药市场中混配制剂很多,购买使用时应多加谨慎以防假冒伪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