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自身代谢率高,而且化疗会引起不良的反应,所以化疗期间应该加强护理,患者应卧床休息,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多饮水,以预防尿酸性肾病的发生。由于化疗引起患者抵抗力低下,因此化疗期间须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整洁,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定期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口腔感染,每日用抗生素漱口,如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如有真菌感染,可加用制霉菌素;大便后用1:5000 PP粉的溶液坐浴,或清洗外阴,防止肛周感染;女性患者月经期间应每日清洗会阴部;注射部位需严格消毒。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损害、咽痛、咳嗽、发热等现象以便及时通知医师,作出处理。
(2)应用化疗药物的观察护理。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应用化疗药须注意保护血管。静注化疗药必须小心仔细,确知针头在血管内时方可推药,推药速度要慢,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要避免药液外溢,否则易造成组织损伤坏死。一旦外溢,立即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减轻局部损伤。注意观察化疗药的毒副作用,如长春新碱,可造成口唇、手、脚发麻等末梢神经炎表现。三尖杉碱或柔红霉素可致心脏毒性等,所以须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3)心理护理。由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重,发展快,化疗还有可能引起脱发、麻木、乏力、发热等并发症。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沮丧的情绪,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讲清可能引起的反应,并说明这些反应多是暂时性的,待停止用药后多可恢复正常,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度过危险期。
四、护理研究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泌尿生殖器重症感染的护理近年来由于采取早期连续强烈化疗,使小儿急性白血病(AL)的持续完全缓解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化疗后合并感染导致化疗失败乃至患儿死亡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由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发生泌尿生殖器的感染仅占所有感染中的0.5%,而重症泌尿系感染就更为少见,因此对此种少见的重症感染常因缺乏相应的护理经验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预后。
1.护理方法
(1)严格消毒隔离。①患儿入住层流病房保护隔离,避免环境污染。②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③医护人员严格消毒洗手。
(2)饮食护理。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根据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如痩肉、新鲜水果、牛奶等,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干燥。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临床变化。①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精神、反应,遵医嘱给予足量足疗程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②给予局部换药处理,先用0.9%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外生殖器,同时用无菌棉球将外生殖器上渗出的分泌物、脓液和坏死组织擦洗干净,然后将1支阿米卡星注射液融于10ml无菌生理盐水,浸泡方纱后,用螺旋式的方法湿敷于外生殖器上5~10分钟,之后用相同的方法,将浸泡于按11比例配好的无菌生理盐水与3%碘附溶液中的无菌方纱湿敷于外生殖器上5~10分钟,待稍干后,用制霉菌素鱼肝油涂抹包皮及龟头,注意操作时将包皮向上推开充分暴露龟头处,将分泌物、尿垢、坏死组织彻底清洁干净,之后将准备好的无菌油纱条螺旋式包裹于外生殖器上,以保护和吸收渗出物,注意将阴茎与阴囊隔开,防止粘连,并保持血运及回流通畅。每日常规换药3~4次,如有污染或渗出物较多时,随时更换。③观察阴茎处水肿、破溃及渗出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尿急、尿频、尿痛的表现及尿量、尿色的变化。每次患儿排泄完毕后及时清理干净,防止交叉感染。④出院后常规每日给予硼酸坐浴1~2次,龟头破溃处予湿润烧伤膏局部涂抹4~6次,注意局部清洁。
(4)健康宣教。①坚持治疗:泌尿生殖器感染的治疗护理虽不复杂,但病情顽固,常迁延不愈,因此,护士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强调随访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②做好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预防:积极做好家长的宣传教育,注意会阴部清洁,改变不良卫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导尿,对男性患儿保持包皮内清洁,以预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③坚持每日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1次,以冲洗膀胱和尿道,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④培养良好的排尿习惯,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尿急、尿频、尿痛的表现及尿量、尿色的变化。⑤儿童泌尿系感染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治疗不及时,可能转成肾炎,甚至肾衰竭。因此,对于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早期积极治疗,针对不同的感染应该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对于血行感染应选择血药浓度高的药物,上行感染选择尿药浓度高的药物。
2.讨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血液病房患儿疾病种类密切相关,既往作者医院血液科感染发生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的64.3%都发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这可能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除化疗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外,还存在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有关。医院血培养检出菌历年变迁及耐药研究表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一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别为64.2%和88%,儿童检出菌的种类及耐药率高于成人,这可能与血液病患儿血液异常及化疗药物使用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对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易感性增加有关。此组患者检出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包皮局部分泌物培养为热带念珠菌,亦属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是血液病房的常见致病菌。但血液科感染的部位以上呼吸道最常见,占51.6%,其次为下呼吸道、肠道和菌血症,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仅占0.5%。因此,对这类感染患儿的护理相对缺乏经验,常亦导致病情反复和迁延不愈,增加治疗费用,延误化疗。因此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也要求微生物工作者定期监测本地区、本单位和临床各科的细菌谱和耐药谱的变化,对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及时明确致病菌,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临床变化,加强局部护理和清洁,有助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治疗,同时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则有助于预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发生。因此,加强对这类患儿的观察、护理和健康宣教,可降低患儿的治疗费用,并为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二)不同年龄阶段白血病患儿的心理护理研究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小儿时期发生的白血病多为急性白血病。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特点是起病急,发病初期多数患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多为不规则发热。发热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一般都找不到明显的感染灶。在发热的同时,患儿可出现皮肤出血点,有的患儿可出现贫血,有的患儿可出现骨及关节疼痛。查体时会发现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对原因不明的发热伴有这些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如果发现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异常,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多可确诊。儿童白血病具有两个特点:①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大多是急性。②对化学药物治疗敏感,癌细胞容易杀灭。近年来随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再加上我国采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取得很大进展,临床治愈是大有希望的。但是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心理障碍是阻碍治疗进程的一大问题。现就不同年龄段的白血病患儿的心理护理进行研究分析。
1.不良心理表现
(1)1~3岁婴幼儿期临床不良心理及表现。①无安全感:因住院环境陌生,空间狭小,活动范围单一所致,多表现为哭吵不安。②恐惧:因侵入性治疗及化疗带来的痛苦所致,多表现为不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方法:鼓励父母参与对患儿的照顾,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置管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减轻化疗痛苦。允许携带喜欢的玩具,病情允许可至娱乐室玩耍。
(2)3—5岁学龄前期临床不良心理及表现。①焦虑:认为疾病是自己犯错导致,受父母情绪影响,害怕被抛弃,表现为黏父母。②恐惧:因环境仪器陌生,出血等症状害怕所致。
心理护理方法:做好家长疾病知识宣教,对出现的临床表现及化疗后的反应有心理准备,协助淡化孩子对症状的恐惧,陪同度过每个难关,用儿童语言通俗讲解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程序,以配合操作,可讲些勇敢、正面人物的卡通故事,助其树立信心。病情允许可和同室病友画画、搭积木、扮家家等安全游戏,分散注意力。
(3)5~1岁学龄期临床不良心理及表现。①孤独:因白血病患儿均需住院治病,患儿年纪小,面对医院单调的环境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及病友,常产生孤独心理。集体表现就是不合群,对治疗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②伤心绝望:部分患儿及家人对该疾病的认识不全面,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加之化疗、放疗的痛苦,常会导致患儿的伤心绝望;表现为心理淡漠、绝食、对治疗不积极甚至抗拒治疗。③恐惧焦虑:患儿迫切希望治疗后能好转,然而疾病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因而产生焦虑心理,有的患儿对于疾病抱有恐惧心理,尤其是在不了解治疗的进程时。
心理护理方法:对患儿及其家人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不必抱有恐惧焦虑绝望心理。医护人员应对患儿留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尽量使用温柔、耐心的说话态度,热情积极的消除患儿对医院的陌生和恐惧感,定期对患儿进行交谈,注意态度一定要温和,切忌使用训斥、冷漠的态度。对患儿的要求尽量满足,并促进病房中患儿的积极交流,使其有一个和谐、融洽的住院环境。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变化,并适当的疏导,必要时通知其父母共同帮助患儿克服心理问题。
(4)I2岁以上青春期临床不良心理及表现。①孤独:离开同学朋友所致。②焦虑:考虑经办问题,担心父母。③恐惧:对病症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认识,害怕死亡。
心理护理方法:因有一定的成人理念,应尊重其权利,根据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作息,科学讲解疾病与化疗的必要性及不良反应,指导患儿进行心理建设,配合治疗,满足其合理要求。可多听音乐,引导帮助同室小病友。
2.结论白血病小儿发病多见于3?7岁,新生儿偶见,乳儿白血病较为凶险。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较多的证据认为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或与过量接触放射性物质和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有关。研究发现对于患儿的心理干预治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对于学龄前患儿的护理,要格外注意。因学龄前患儿年龄较小,对于自身疾病常常不具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这个群体还带有好动、无所畏惧的心理特点,因此,对其的心理干预以引导为主,为其安排类似幼儿园的治疗环境,如滑梯、秋千等微型游乐设施,并将病房设置得更为人性化,尽量不使用单调的白色,并适时适量的播放舒缓身心的音乐。研究中还发现对于6~12岁的患儿,其多数存在着好强心,因疾病住院耽误学业使其焦虑,针对该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及时疏导,并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另外,该年龄段的患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其的暗示、鼓励往往能够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意志力并在临床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12岁以上的患儿,因其心理带有部分成年人的独立心态,因此,治疗时需要照顾到其自尊心。另外研究中还发现对患儿父母的沟通也十分重要,父母对于患儿的作用不言而喻,对患儿父母的健康教育和取得其信任对于治疗也有积极作用。各个年龄段心理不尽相同,同种心理可由不同压力源所致,因此心理干预措施侧重点不同。而同情关爱儿童,理解帮助家长,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本章节由汪细平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