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临床内科护理进展集萃
47851300000010

第10章 循琢系统疾病的护理(4)

2.折返激动、传导障碍致冲动传导异常当激动从某处一条径路传出后,又从另外一条径路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发生激动的现象称为折返激动,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冲动在折返环节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冲动传导至某处心肌,如适逢生理性不应期,也可形成生理性阻滞或干扰现象。传导障碍并非由于生理性不适应期所致者称为病理性传导阻滞。

二、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

1.密切监护对冠心病心律失常行24小时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意识、脉搏等;重视患者的症状;时刻观察心电监护显示的心律、心率、血压等情况。如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心电监护显示心律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在发生下列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时应进行处理: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5次/分钟。②多源性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③相继出现两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④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以上情况如不及时处理,可诱发心室颤动,从而加速死亡。频发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先兆。此外,各种心脏内传导阻滞,尤其是高度和完全性房室性传导阻滞患者,常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昏厥、抽搐等,甚至可突然死亡。一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应立即采取电除颤等急救措施,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设法通知医生。

2.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有利于心律失常的消失。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3?4L/min,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患者的口唇和末梢发绀情况,根据缺氧情况调整吸氧流量,纠正患者的缺氧状况。

3.心力衰竭抢救对心衰竭患者还应特别加强夜间巡视,若发现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发绀、烦躁、咯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力衰竭症状,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越严重,心功能越差,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就越高,因为心力衰竭时可引起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肌兴奋性及传导性均增加。因此,应积极纠正心肌缺血及心力衰竭,并有针对性地抗心律失常。护士必须训练有素,要有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能早期发现、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图形,掌握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及表现,并确保连续心电监护的质量,能熟练使用除颤仪等抢救设备,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抢救恶性心律失常时,应保障输液通道通畅;应用抗心律失常针剂时,能迅速开启安瓿,正确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必须在心电监护下,用微量泵匀速输注;使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做到“送药到手、服后再走”,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于夜间的占总恶性心律失常的70%,因此,在此时间段内应加强监护。

总之,护士要拥有一定的心电图知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效配合医生处理,是临床防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有效保证。

三、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患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和监控,可对心律失常做出早期诊断和处理,对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1.吸氧、镇静止痛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有利于心律失常的消失。一般氧流量3~5L/min,持续至病情稳定;呼吸浅而快者,可给予面罩吸氧,防止呼吸性碱中毒而诱发心律失常。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如吗啡5mg或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必要时5~15分钟后重复使用,但应密切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2.严密心电监护有条件时最好进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使用微量输液泵,其优点既可以严格控制输液量,又可精确地控制抗心律失常及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浓度。

3.急救药物的准备如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链激酶或尿激酶、硝酸甘油、多巴胺等;急救仪器如除颤器、临时起搏器及电极、吸痰器等,并班班交接,确保仪器性能正常。

4.密切注意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常与泵衰竭的发生或加重有关,而心律失常又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23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而持续过快(如室速发作时间>;30秒)或过慢(心室率<;4次/分钟)的心律失常均可致心输出量及血压下降,使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血流量减低,表现为意识障碍或烦躁不安、四肢末梢发凉、呼吸急促、肺部湿性啰音增加、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量减少、颈静脉怒张等,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5.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护理中应对每例AMI合并心律失常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心功能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估。并15~20分钟观察记录1次,严格床头交接班。对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者,首选利多卡因,其作用快,半衰期极短,但由于利多卡因可引起过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心脏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因此,应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及神经系统的症状。1例患者在静注利多卡因过程中出现全身有发麻感,血压下降,立即停止注射等处理后症状消失。伴持续快速房颤者可于AMI 24小时后小剂量使用洋地黄、普萘洛尔,可降低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但应注意心功能的变化。下壁梗死合并n度n型以上的avb考虑有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者,可给阿托品0.5~1.Omg静脉推注,m度AVB伴阿一斯综合征者,有条件时最好安置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在起搏器植入前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但应严格控制其浓度,以防增加心肌耗氧及心肌兴奋,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I c类普罗帕酮等药物,尚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等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6.加强夜间巡视在各种应激状态下,都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室颤“阈值”降低,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应保持环境安静,尽可能地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解除其恐惧和顾虑。心电显示警报性心律失常等参数时,应言行谨慎,娴熟地配合医师处理。心肌梗死患者睡眠期间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呈持续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占优势。故应加强夜间巡视,每15~30分钟1次。

四、PCI术中心律失常的护理

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是目前临床中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之一。但是患者在pci术中极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现象,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护理,以便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1.术前准备在护理组患者到达病房之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准备工作。对于那些术前已经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人员提前准备了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阿托品等急救药物,以及呼吸机、吸引器、除颤仪等急救器械。

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起病较急,因此往往会出现恐惧和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除了向其介绍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外,还要对其进行鼓励和心理疏导,以便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术中监视在护理组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首先按照常规方法做导联心电图,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其血压、心律、心率、血压等情况进行了严密的检测,并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通知医生,这些异常情况主要包括突发窦性心动过速、阵发室速或快速房颤、心率突然过慢或加快、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血压或脉压过低、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4.药物处理护理人员均熟练掌握了各类心律失常应使用的药物以及会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配置和使用方法。对于那些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采用了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其中,胺碘酮对患者血管的损伤较大,所以在注射前要经过稀释,并使用深静脉置管或粗大静脉为缓慢静推。而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则采用静脉注射阿托品的方法。

5.仪器处理当出现室颤和室速时,迅速进行电复律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对于除颤的要求主要在于迅速和准确,以保证能够有足够的电流通过心脏。在本次研究中,护理组的室颤患者接受的是200J双相电波除颤,在转复后再静脉泵入胺碘酮并维持用药,以免恶性心律失常的再度发生。另外,护理人员还通过桨型电极接除颤仪持续监测心电示波,并将其设置为手动状态,以便患者再次出现室颤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抢救时间。

§§§第四节高血压

一、概述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衰竭等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由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和死因顺位中均占首位。因此,高血压防治是当前我国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课题和中心环节。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控制的方法确切而有效、预防带来的益处巨大以及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使民众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控制延缓其并发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病因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有明确的起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血管性高血压、药物诱发性高血压等。另一种是没有明确特定的原因、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等综合原因所致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左右。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高血压就是原发性高血压,是预防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重点。

2.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危害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一般在开始几年或十几年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使血管和心脏长期处于紧张和高负荷状态,由此引起全身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及心室肥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肾病(肾衰竭)、末梢性动脉疾患、眼底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3.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目前比较公认的导致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有高盐饮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所以高血压的预防及健康管理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而展开。

二、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成人相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SBP)為140mmHg或舒张压(DBP)為90mmHg时,就可诊断为高血压。

1.改变生活方式老年高血压为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对日常不良生活方式进行修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老年患者长时间形成的生活习惯被急剧修正,要求其节制自然比较困难,老年患者顺应性低下,适应能力减弱,应注意避免急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膳食,饮食应是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深绿色蔬菜、海带、木耳、增加膳食钙的摄取。鼓励患者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以控制体重。

(2)限制食盐的摄入:食盐的过剩摄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患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与正常人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食盐的感受性增强,减盐食可产生降压效果。然而过度减盐,又有可能引起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脱水以及由此而产生脑梗死等并发症。故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要劝其缓慢地限制盐的摄入,食入盐每天不超过6g。

(3)戒烟、限酒:吸烟并不是高血压病的直接原因,但吸烟是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戒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多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饮酒量越大者,血压值越高,应限量饮酒。

(4)运动指导:运动不足被认为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病的重要原因,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度运动的方法。用最大心率(最大心率=no-年龄)的70%以下作为运动的程度指标,还要结合血压的变化和患者的自觉症状来调解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有氧运动和自己喜爱又不受场地、器械限制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快步行走、慢跑、健身操等,长期坚持运动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