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清醒1小时
爱迪生认为他无穷的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他能随时想睡就睡的习惯。
休息并不是浪费生命,它能够让你在清醒的时候做更多清醒、有效率的事。
在谈到如何防止忧虑时,我为什么要写如何防止疲劳的问题呢?很简单,因为疲劳容易使人产生忧虑,或者至少会使你较容易忧虑。任何一个还在学校里学医的学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减低身体对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而任何一位心理治疗家,也会告诉你,疲劳同样会减低你对忧虑和恐惧等等感觉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劳也就可以防止忧虑。
在那本名叫《为什么要疲倦?》的好书里,丹尼尔·何西林说:“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短短的一点休息时间,就能有很强的修补力,即使只打5分钟的瞌睡,也有助于防止疲劳。棒球名将康黎·马克告诉我,每次出赛之前如果他不睡一个午觉的话,到第五局就会觉得筋疲力尽了。可是如果他睡午觉的话,哪怕只睡5分钟,也能够赛完全场,一点也不感到疲劳。
爱迪生认为他无穷的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他能随时想睡就睡的习惯。
当亨利·福特过八十岁大寿之后不久,我去访问过他。我实在猜不透他为什么看起来那样有精神,那样健康,我问他秘诀是什么?他说:“能坐下的时候我绝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绝不坐着。”
让我再重复一遍:照美国陆军的办法去做——常常休息,照你自己心脏做事的办法去做——在你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然后你每天清醒的时间就可以多增加1小时。
所以要防止疲劳和忧虑,规则就是:
常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是什么使你感到疲劳
要衡量一项工作的质量,不是看你有多疲倦,而是看你有多不疲倦。
什么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坐着不动的工作者,而使他们疲劳呢?是快乐?是满足吗?不是的,绝不是这样!而是烦闷、懊恨一种不受欣赏的感觉,一种无用的感觉,太过匆忙、焦急、忧虑——这些都是使那些坐着工作的人筋疲力尽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减少他的工作成绩,而且会让他回家的时候带着神经性的头痛。不错,我们之所以感到疲劳,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的身体紧张。
为什么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也会产生这些不必要的紧张呢?何西林说:“我发现主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愈是困难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种用力的感觉,否则做出来的成绩就不够好。”所以我们一集中精神就皱起了眉头,耸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来“用力”。事实上这对我们的思考,根本没有丝毫帮助。
碰到这种精神上的疲劳,应该怎么办呢?要放松!放松!再放松!要学会在工作里放轻松一点。
这很容易吗?才不呢,你恐怕得把你做了一辈子的习惯都改过来。可是花这种力气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可以使你的生活起根本性的变化。威廉·詹姆士在他那篇题为《论放松情绪》的文章里说:“美国人过度紧张、坐立不安、着急以及紧张痛苦的表情……是种坏习惯,不折不扣的坏习惯。”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而坏习惯应该祛除,好习惯应该养成。
你怎样才能放松呢?是该先从思想开始,或是该从你的神经开始呢?两者都不是。你应该先放松你的肌肉。
任何时候你都能够放松,任何地方你也能够放松,只是不要花力气去让你自己放松。所谓放松,就是消除所有的紧张和力气,只想到舒适和放松。开始的时候先想怎样放松你眼部的肌肉和脸上的肌肉,不停地说着:“放松……放松……放松,再放松。”要感觉到你的体力,由你的脸部肌肉,一直到你身体的中心。要使你自己像孩子一样的,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
下面是帮你放松的五项建议:
1.看一本这方面的好书。
2.随时放松你自己,使你的身体软得像一只旧袜子。
3.工作时采取舒服的状态。
4.每天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的肌肉?”
5.每天晚上再检讨一次,问问你自己:“我有多疲倦?如果我感觉疲倦,这不是我过分劳心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做事的方法不对。”“我算算自己的成绩,”丹尼尔·何西林说,“不是看我一天完了之后有多疲倦,而是看我有多不疲倦。”
如何防止烦闷的心理
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
你对工作感到厌烦吗?为何不跟自己玩个“假装”的游戏,你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就。
产生疲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烦闷。一个人,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通常比体力劳动更容易觉得疲劳。当我们在做一些很有兴趣也很令人兴奋的事情时,很少感到疲倦。
如果你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使你疲劳的原因很少是由于你的工作过量,而是由于你的工作量不足。比方说,记不记得上礼拜那天,你不断地被别人打扰,一封信也没回,跟人家约好的事情也没有做,这里那里都是问题,那一天所有的事情都不对劲,一件事情也没有做成,可是回到家里的时候却已经筋疲力尽——而且头痛欲裂。
第二天,办公室里的一切事情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你所完成的工作是头一天的40倍,可是你回到家里的时候,却神采奕奕。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我也有过。
我们在这一点上可以学到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
如果你“假装”对你的工作有兴趣,这一点点的假装就会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也可以减少你的疲劳,你的紧张和你的忧虑。
每天早上给你自己打打气,是不是一件很傻、很肤浅、很孩子气的事呢?不是的,正好相反,这在心理学上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思想造成的,”这句话在今天还是像1800年前马尔克斯·奥勒留在他那本叫《沉思录》的书里所写下时一样的真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我们的思想造成的。”
每个小时都跟你自己说一遍,你就可以指引自己去想很多勇敢而快乐的思想,也可以由此得到力量和平静。跟自己谈很多值得感谢的事情,你就可以在脑子里充满向上的思想。
只要你的想法正确,就能使任何工作都不那么讨厌。你的领导希望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他才能赚更多的钱,可是我们且不管他要什么,你要想想,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的话,能够对你有什么好处;常常提醒你自己,这样做可以使你从生活中得到加倍的快乐,因为你每天清醒的时间里,有一半以上要花在你的工作上。如果在你的工作上得不到快乐,在别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找到快乐了。要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有兴趣,就能使你不再忧虑,而最后可能会替你升迁和加薪。即使事情没有这样好的结果,至少也可以把你的疲劳减低到最低程度,让你能够享受你的闲暇时间。
不再为失眠而忧虑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要你从这种失眠状态中解脱出来——你的做法是向你身上的肌肉说:“放松、放松——放松所有的紧张。”
如果你常常没有办法入睡,那是因为你“忧”得让你自己得了失眠症。
为失眠症而忧虑,对你伤害的程度,远远胜过失眠症本身。
要想安稳地睡一夜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安全感。
我们必须感觉到有一种比我们大得多的力量,一直照顾我们到天明。汤马斯·海斯罗浦博士,在英国医药协会的一次演讲中,就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由我多年行医的经验里发现,使你入睡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祈祷。我这样说,纯粹是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来说的。对有祈祷习惯的人来说,祈祷一定是镇定思想和神经最适当也最常用的方法。”“托付给上帝——然后放松你自己。”
可是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不能这样轻松地解决问题的话,你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学着放松你自己。大卫·哈罗·芬克博士在《消除神经紧张》一书中提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你自己的身体交谈。芬克博士认为,语言是一切催眠法的主要关键,如果你一直没有办法入睡,那是因为你自己“说”得使你自己得了失眠症。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要你从这种失眠状态中解脱出来——你的做法是向你身上的肌肉说:“放松、放松——放松所有的紧张。”
所以,要想不为失眠症而忧虑,下面是3个规则:
1.如果你睡不着,就起来工作或看书,到你打瞌睡为止。
2.从来没有人因为缺乏睡眠而死,为失眠忧虑对你的损害,通常会比失眠更厉害。
3.多运动,让你因体力劳动而累得无法保持清醒。
4个工作的好习惯
更坏的事情是,经常让你想到“有一百万件事情待做,可自己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它们”,这样不但会使你忧虑得感到紧张和疲倦,也会使你忧虑得患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不再为失眠而忧虑4个工作的好习惯
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让一个人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持续高效地工作。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四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让你高效工作,摆脱疲劳的困境。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一:清除你桌上所有的纸张,只留下与你正要处理的问题有关的东西。
芝加哥与西北铁路公司的总裁罗兰德·威廉姆斯说:“一个桌上堆满很多种文件的人,若能把他的桌子清理开来,留下手边待处理的一些,就会发现他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实在。我称之为家务料理,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如果你走进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你就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悬挂着几个字,这是著名诗人波普曾写过的一句话:“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
秩序也应该是商界的第一条法则。但是否如此呢?一般生意人的桌上,都堆满了可能几个礼拜都不会看一眼的文件。一家新奥尔良的报纸发行人有一次告诉我,他的秘书帮他清理了一张桌子,结果发现了一部两年来一直找不着的打字机。
光是看见桌上堆满了还没有回的信、报告和备忘录等等,就足以让人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更坏的事情是,经常让你想到“有一百万件事情待做,可自己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它们”,这样不但会使你忧虑得感到紧张和疲倦,也会使你忧虑得患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4个工作的好习惯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教授约翰·斯托克博士,曾在美国医药学会全国大会上宣读过一篇论文——题目叫做“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并发症”。在这篇论文里,斯托克博士在一项“病人心理状况研究”的题目下,共列出了11种情况,下面就是其中的第一种:
“总是有一种必须去做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觉,总是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情,而且必须去做。”
像清理桌子,作出各种决定等等,这些简单的事情怎么能帮你避免那些很重的压力——那种“不得不做”,以及那种“必须做而且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呢?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威廉·萨德勒博士,就让一个病人用这种简单的办法避免了精神崩溃。这个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当他初到萨德勒博士诊所去的时候,非常紧张,而且很忧虑。他知道他可能精神崩溃了,可是他没有办法辞去工作。他需要有人帮助他。
“当这个人正把他的问题告诉我的时候,”萨德勒博士说,“我的电话铃响了起来,是医院打来的电话。我没有过多讨论这些问题,当场就下了决定。我总是尽可能当场解决问题。我刚把电话挂上,铃声又响了。这次又是一件很紧急的事情,我花了一点时间讨论。第三次来打扰的是我的一个同事,为了他一个病得很重的病人来问我的意见。当我和他讨论完了以后,我转过身来准备向我的病人道歉,因为我一直让他在旁边等着。可是他脸上的表情完全不一样,非常的开心。”“不必道歉了,大夫,”这个人对萨德勒说,“在刚才的那10分钟里,我想我已经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了。我现在要动身回到我自己的办公室里,改一改我的工作习惯……可是在我走之前,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书桌呢?”
萨德勒博士打开他书桌的几个抽屉,里面都是空的,一只放了一些文具。“请你告诉我,”那位病人说,“你没有办完的公事都放在哪里?”
“都做完了。”萨德勒说。
“那么你还没有回的信放在哪里呢?”
“都回了,”萨德勒告诉他说,“我的规则是,信绝不放下来。我都是马上口述回信,让我的秘书打字。”
六个礼拜之后,那位高级主管把萨德勒博士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去。他整个地改变了,他的办公桌也不一样了。他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抽屉里不再有还没做完的公事。“六个礼拜以前,”这位高级主管说,“我在两个办公室里有三张写字台,我整个人都埋在工作里,事情永远也做不完。当我和你谈过以后,我回到办公室里,清出一大车报表和旧文件。现在我的工作只需要一张写字台,事情一到马上就办完。这样就不再会有堆积如山的没有做完的公事威胁我,让我紧张和忧虑。可是,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复了健康,现在一点病也没有了。”
以前担任过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查尔斯·伊文斯·休斯说:“人不会死于工作过度,而会死于浪费和忧虑。”不错,死于浪费精力——而他们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做不完。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二: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
查尔斯·卢克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12年之内,变成了派索登特公司的董事长,每年有10万美元的年薪,另外还能赚100万美元——他说这都是归功于他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行事的能力。
查尔斯·卢克曼说:“就我记忆所及,我每天早上都在5点钟起床,因为那时候我的思想要比其他时间更清楚——那时候我可以考虑周到,计划一天的工作。计划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做事的先后次序。”
弗兰克·贝特吉是美国最成功的保险推销员之一,他不会等到早上5点钟才计划他当天的工作。他在头一天晚上就已经计划好了。他替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订下一个一天要卖掉多少保险的目标。要是他没有做到,差额就加到第二天——依此类推。
我由长久以来的经验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决定做事的先后次序。可是我也知道,按计划做事,绝对要比随兴之所至而去做事好得多。
如果萧伯纳没有坚持该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这个原则,他也许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而一辈子做一个银行出纳员了。他拟定计划,每天一定要写5页。这个计划使他每天5页地写了9年。虽然在这9年里他一共只得了三十几块美元——大约每天只得到一毛钱。就连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也订出每天每一个钟点应该做些什么事的计划。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三: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作决定,就当场决定,不要迟疑不决。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已故的H·P·豪威尔告诉我,当他在美国钢铁公司任董事的时候,开起董事会总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会议里讨论很多很多的问题,达成的决议却很少。其结果是,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带着一大包的报表回家去看。
最后,豪威尔先生说服了董事会,每次开会只讨论一个问题,然后作出结论,不耽搁、不拖延。这样所得到的决议也许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研究,也许有所作为,也许没有,可是无论如何,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之前,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达成某种决议。豪威尔先生告诉我,结果非常惊人,也非常有效。所有的陈年旧账都清理了,日历上干干净净的,董事也不必再带着一大堆报表回家,大家也不会再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忧虑。
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不仅适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会,也适用于你和我。
良好的工作习惯之四:学会如何组织、分层管理和监督。
很多生意人替自己挖下了个坟墓,因为他不懂得怎样把责任分摊给其他人,而坚持事必躬亲。其结果是,很多枝枝节节的小事使他非常混乱。他总觉得很匆促、忧虑、焦急和紧张。要学会分层负责,是很不容易的。我知道,我以前就觉得这个很难,非常的困难。可是分层负责虽然很困难,一个做上级主管的,如果想要避免忧虑、紧张和疲劳,却非要这样做不可。
远离亚健康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疲劳感正在蔓延,最流行的问候语由10年前的“吃了吗”变成了如今的“吃力吗”。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这样的“工作狂”,他们早上班,迟下班,整日整夜地工作,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休息。很多人年纪轻轻健康就已经严重损毁,甚至发生“过劳死”。
“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症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而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半年以上的虚弱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特点是从生物学上(指临床体检、化验等)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也就是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刚过而立之年的美术师汤姆森先生,虽说工作、生活都还算过得去,但地位、收入都较平平。他不甘心,四处活动,做了好几个兼职,集艺术学校美术教师、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美展中心顾问于一身,一个星期几头跑,名声大了,腰包鼓了。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身体向他抗议了,他用一个字来概括:累!每晚回到家里,觉得骨头都要散架了,一上床那些莫名其妙的梦便来烦他。
安东尼已近四十岁,典型的上班族,最怕夜晚来临。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成了没有睡眠的人,几乎用尽了除药物以外的所有土法洋方,也未能解决失眠问题。不仅如此,食欲下降、神经衰弱、性欲减退等症状也相继赶来凑热闹,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
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
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形变,导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个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因此,适当的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过劳死”只能预防,“累”病没有特效药,病程越长越难治,病程要是超过三四年的话,治疗会相当困难。劳逸交替才能保持弹性,增加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都要学会调节生活,短途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舞唱歌、观赏花鸟鱼虫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列出“过劳死”十大信号: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潜在危险信号。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桑拿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还公布了自查方法:
具有上述两项或两项以下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无须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则为一级“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级“红灯”危险期,可列为“综合疲劳症”——“过劳死”的预备军。
三种人易“过劳死”:
1.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其中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2.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3.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人类为何会与“过劳伤害”或“过劳死”结缘呢?科学家归咎于以下诸方面因素:
一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社会竞争的加剧;
三是人们错误地认为不加班或休假是工作态度不积极的表现,进而影响到工资待遇与晋升,因而不得不以健康为代价拼命工作。
我们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休息与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现代人防止“过劳伤害”的“灵丹妙药”。
什么叫“会休息”呢?现代科学赋予的含义是主动休息。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休息方式——主动休息。即在身体尚未感到疲乏和心境达到临界状态时就休息,包括主动休身和主动休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动休息法有着质的进步。
掌握生活平衡
洛克菲勒认为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首先应该处理好管理的优先秩序问题。
安妮花了5年时间思考,今年终于决定改变工作,重新安顿身与心,她领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乐,可能只是5.1:4.9的微差而已,中间有个阶梯,你可能爬到中间的梯子拥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阶。即使如此,你也在进步,平衡尺上的浮标又往前游移一格。
安妮有个生命平衡法则,用来制衡工作与生活。她将生命切成健康、时间、自由与快乐四块,视个人状况分配比重以及排序。如果每个元素都不缺,反映到工作中的态度与情绪,就比较平和,因而获得适当的平衡。长期处在平衡中,就能正向积极思考。许多专家呼吁,积极思考可以调适工作压力,清除不必要的情绪,上班族多亲近正向思考的人,能减少倦怠感。
具体做法是,如果将事情弄得很糟时,只允许情绪低落一下子。她很快会换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又学到一招,下次又有机会尝试其他处理方法,我们不因此认为自己很差劲。
学会工作也要学会休息。
在职场上学习让自己喘口气,是一门学问。郑淑敏,一个中型电脑公司的总经理,她1年至少休一次长达两星期的假,半年内会有几次短短两天的假,不一定出国,有时只是到山里或海边走走。
如果感觉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遥遥无期,试着忙里偷闲吧。一位女作家透露她平时如何排解倦怠:“我偶尔请个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书局或找个清幽的咖啡店想事情。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方面可谓是一个专家。谈起工作和生活,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执行的原则就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花一点时间来当父亲。但是回头看去,很显然我所选择的平衡对于我家里和办公室的其他人都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我的孩子们主要是由他们的母亲独自带大的。
尽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很多中年人所关心的问题,但似乎直到我退休之后,它才真正热门起来。在我过去的工作中,我听到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你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打球,还能继续干好总裁的工作?”
在个人应该如何排列生活中各部分的优先次序的问题上,我显然不是专家。何况我一直以为这些选择应取决于个人。
洛克菲勒认为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首先应该处理好管理的优先秩序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我们首先要谈谈所谓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涵盖了我们所有人应该如何管理生活、支配时间的问题——关于优先次序和价值观的问题。基本上,这个平衡是关于“我们应该把多少精力消耗在工作上”的讨论。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一个交易——你和自己之间就所得和所失进行的交易。平衡意味着选择和取舍,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让我们站到你的老板的视角上,换个位置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作些思考。
1.你的老板最关心的事情是竞争力。当然他也希望你能快乐,但那只是因为你的快乐能够帮助他的公司赢利。实际上,如果他的工作做得好,他就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很有吸引力,使你的个人生活显得不那么拖后腿。
老板给你付工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你贡献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头脑、体力、活力和献身精神。
2.绝大多数老板都非常愿意协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如果你能给他出色的业绩。这里的关键词是“如果”。
实际上,我倒愿意通过一个老式的积分系统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那些有突出业绩的人可以获得“积分”,用以交换自己工作的弹性。
3.老板们很清楚,公司手册上面关于工作、生活平衡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招聘的需要,而真正的平衡是由一对一的谈判决定的,其背景是一个相互支持性的企业文化,而不要总是强调“但是公司说过……”
公司手册是件华丽的宣传品,有醒目的照片、多项终身福利的介绍,也包括倒班或工作弹性等。然而许多聪明人很快就明白,手册上所列举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规划”主要是面向新人的招聘工具。
真实的平衡安排是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就具体问题进行单独谈判时得到的,使用的方法正好是我们刚介绍过的业绩与弹性交换的制度。
4.那些公开为工作与生活的矛盾问题而斗争、动辄要求公司提供帮助的人会被当做动摇不定、摆资格、不愿意承担义务或者无能的人,或者以上全部。因此,那些消极抱怨的人最后总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所以,在你第五次开口,要求公司减少你的出差,要求在星期四上午请假,或者希望回家去照顾小孩之前,你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发表一项声明。而且不管你用什么辞令,你的请求在别人听来都似乎是:“我对这里的工作并不真的感兴趣。”
5.即使最宽宏大量的老板也会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需要你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也知道,的确有一些策略能帮助你处理好这个问题,他们也希望你能采用。
毫无疑问,谈判、协调这种平衡关系要给经理人的工作再增加一层复杂性。但是你的经理人应该欢迎这种挑战,因为那会给他提供另外一套办法,来激励和挽留优秀的员工。这套新办法与高薪、红利、晋升或其他所有形式的认可一样有效。
不过,在此期间,你也可以并且应该学会帮助自己。有关工作与生活的话题已经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也有不少好的经验被总结出来。那些非常老练的老板们都知道这些技巧,很多人自己已经开始采纳,他们也希望你能借鉴。
通过上面的一段话,我们知道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一个人取得事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的重要参照标准。一个能够出色处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人既不会像工作狂那样拼命地忠于工作,不顾生活,也不会像一个碌碌无为、毫无事业心整日混日子的小职员那样打发时光。他应是一个高效工作、精力充沛、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再见,郁闷
抑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
在《人性奥秘》一书中,有一篇标题为“无名病”的文章,作者弗雷德曼论到现今世界愈来愈多妇女所面临的苦境,她们对生活厌烦不满,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快乐。
一位25岁的母亲如此自述:
“我身体健康,孩子们都活泼可爱,家庭舒适,经济上也算宽裕。我的丈夫是一个电子工程师,前途无量,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不满足,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的丈夫认为我可能需要度假休息一阵子,但我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因为我根本就不能独自坐下来看书。孩子们午睡时,我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着去叫醒他们。有时早晨醒来,我会觉得一点盼头也没有。”
一个名叫史密斯的医生,在《读者文摘》上写道:
“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乃前所未有的,然而现今一代的人却愈来愈厌倦生活。我们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在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也常常出现幕还没拉上就走了好几批观众的现象。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出又一出的电视剧、电影,但脑子里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我们看报章、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弗雷德曼所讲的“无名病”就是厌烦病。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患这种病;无论你有什么,抑或你没有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厌烦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聪明的还是愚拙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同样会患上此病。
厌烦病不仅是妇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样会有。有一个商人去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有什么不妥。于是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结果找不到这个商人有任何毛病。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就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的体格检验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厌烦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兴隆的生意、舒适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和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我对这些简直厌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不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处于别人不能奢望的“顺境”之中吗?
这还是和我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一位哲人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由思考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光明的目标与未来。而对小烦恼、小挫折,我们也很可能习惯性地反映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乐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愿意帮助我们而事实却不然;甚至某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闷闷不乐。
抑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无论是考虑你自己,还是考虑世界或未来,任何事物看来都处于同样的阴郁而暗淡的光线之下,诸如“没有一件事做对了”,“我彻底完蛋了”,“我无能为力,因此也不值一试”,“朋友们给我来电话仅仅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当你工作中出了一点毛病,或思想开了小差,你就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干好工作的能力”,好像你的能力已经一去不回了。回想过去,你的记忆中充满着一连串的失败、痛苦和亏损,而那些你曾经认为是成就或成功的事情,以及你的爱情和友谊,现在看来都一文不值了。你的回忆已经染上了抑郁的色彩。一旦戴上这副黑色的滤光镜,你就再也不能在其他的光线下观察任何事物。消极的思想与抑郁相伴,情绪低落导致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反之,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又导致情绪低落。如此反复下去,形成一个持久而日益严重的抑郁恶性循环。
在某种程度上,你对你的抑郁是有责任的。你可以采取许多办法来控制它,甚至还能控制它的某些起因。你肯定能改变它,如果你真的想要克服郁闷的习惯,你就必须改变自己对待郁闷的态度。然而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感受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所波动,有所摇摆,看来这部分是由于我们大脑中的生物化学精密结构之差异所致,而这种生物化学结构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因此,把你的抑郁症看成是超出你控制能力的事,就像你患感冒一样,不要看得过于严重,有时候也许对你是有帮助的。用这种体贴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能帮助你解脱抑郁,不至于被它所控制。
不要让一时的抑郁长时间地主宰你的情绪,如果你想让自己永葆活力的话,请记住下面的规则: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就能够轻松地摆脱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