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帮父母读懂幼儿心:儿童心理解读与教养行为引导
47844400000016

第16章 育儿案例解析(4)

妈妈教分享的后续

原以为那位姐姐玩一会儿就会主动把车子还给我们,可没想到,她绕着我们楼转了很多圈后,还丝毫没有要还的意思,而望仔又想玩他的车子了。出于无奈,我只好向那位姐姐要回自行车,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姐姐居然说:“阿姨,我还没玩够呢,让我再玩一会儿吧!”“你的车子呢?”我问她。“我的车子在家呢,妈妈说麻烦,不让我拿下来玩。”“可是弟弟也想玩他的车子了,你看这个车子这么大,他根本骑不了。”“阿姨,让我再玩一会儿吧!”“好吧,你再骑一圈,阿姨和弟弟在这里等你。”等又转了一圈回来,这位姐姐依然不大愿意还给望仔,最后还是我硬给她讲道理,才把车子还给望仔。

望仔妈想教孩子学着跟别人分享,这种良好的愿望一定要保持下去,但为什么这次分享显得这样不顺利,有些滞涩呢?还是以上谈到的原因:妈妈太过于主观主动了,结果,她和儿子最后都被动了。

谁应该是分享的主角呢?应该是车子的所有者望仔,妈妈在培养望仔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母子二人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任何的教育教学都要双方互动下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学习的人要有主动的愿望。虽然妈妈在这次分享过程中主动示范,但似乎更像是她一个人在承担着好几种角色,分别代表着望仔的需求、小姐姐的需求和一个权力过大心力过用的裁判角色。不过,这次行为是对培养孩子分享能力的宝贵实践,无论如何是很有意义的,但望仔妈一定要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与人分享的规律。

面对这样的困惑,妈妈该怎么做

望仔长这么大以来,我们还是头一次碰到这样的小朋友,我不知道该怎样向望仔解释当遇到这种情形时,还该不该与人分享?也不知道当着望仔的面向小朋友要回属于他的玩具这种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不是所有的情形都要训练孩子与人分享。

在孩子玩在兴头时最好不要建议孩子与人分享。至少要孩子的游戏需求得到较大的满足之后,玩具富余出来了,放在一边,有人借,孩子的分享愿望才更容易生发出来,结果也会更圆满更有利于下一次分享行为的发生。望仔已算是很配合妈妈很通情达理的宝宝了,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其实要更注意维护好孩子内心的需求。

对于妈妈以一种较为“硬”的讲道理的方式强行要回望仔的玩具并无大错,因为毕竟对方也是一个需求较为强烈的孩子,如果一味任由她玩下去恐怕一直要不回来。本来这次分享也是望仔妈的初步尝试,只要不经常代替望仔出面解决问题就好。

专题10延迟满足益处多

急性子宝宝VS延迟满足

芮芮是个典型的急性子的宝宝,不到一岁时看到姥姥或者妈妈在冲奶,他就使劲蹬着小腿,哼哼唧唧地急着要喝,稍晚一些就大声嚷嚷起来,大人们都看着他乐,觉得宝宝猴急的样子真的是很稚嫩很搞笑,没当回事。可一岁多之后,宝宝的性情并没有多少好转,妈妈一下班回来,芮芮就要妈妈抱,妈妈抱晚一点儿就哭哭啼啼的。现在芮芮已经快三岁了,看上什么玩具了,马上就得要,仍然很急躁。

什么是延迟满足?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许多父母总是处在给宝宝“即时满足”的状态。在心理上认为宝宝小,现在生活优越,宝宝有需要一定要满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宝宝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芮芮的行为表现表面上是因为性子急,实际上却是妈妈没有及早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所有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需求,有的需求是合理的,而有的需求却是过多过量,很自我中心并且一相情愿,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宝宝在一岁之前父母就要开始注意培养宝宝延迟满足的能力,一岁半以后,宝宝开始进入了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更要对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了。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宝宝在面临种种需求和诱惑时,克制自己,为更适当的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就是即时满足。

宝宝总得到即时满足危害大

总是即时就得到满足的宝宝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不珍惜玩具,不珍惜别人的辛苦付出;

性子急躁,缺乏耐心,甚至动手伤人,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关心别人;

上学后更是容易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睡懒觉不起床等;

进入青春期后,又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太差而很脆弱敏感,容易有受到伤害的感觉,于是在社交中羞怯、退缩、优柔寡断,而内心则更加固执封闭;

遇到挫折后没有定力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受挫后很容易心理不健康,没有生活的幸福感。

宝宝学会延迟满足益处多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能够发展出强大的性格优势:

冷静理智的个性,意志坚韧而情感丰富,很容易包容别人,与他人通情共感同心;

肯于并乐于控制住个人暂时的强烈冲动和需求,有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珍惜财物,甚至以俭朴为乐,爱惜别人的劳动并且有感恩之心,因而具有强烈的幸福感;

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时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在困难面前会尽快兴奋起来,能享受努力奋斗和积极行动迎接目标的幸福感。

怎么才能让宝宝学会等待?

很多一岁以内的宝宝很喜欢用哭来“要挟”妈妈的关注,宝宝们吃奶等不及了,要求妈妈抱等不及了,就会发出“嗯嗯唔唔”的耍赖声音,如果妈妈经常即时满足宝宝,他就会发现:妈妈很爱我,她什么要求都会满足我,要什么就哭,只要我一哭,妈妈就紧赶慢赶地来啦,我想要的就都有了。

一岁以内的宝宝情绪都很冲动,但可别总以为宝贝天生就是这脾气,他的好性情要靠你来培养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宝贝的耐心和脾气就会锻炼得好多了。

建议妈妈们要积极应答宝宝的召唤,但不一定马上满足一岁的宝宝。当宝贝用哭声召唤你吃奶或要你抱的时候,你可以先用声音温和地回应:“妈咪就来了——”,然后,从容地走到孩子面前,轻轻俯下身看几眼宝宝,手里拿着奶瓶再跟宝贝聊两句:“真是个可爱的乖宝贝!”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声也锻炼宝贝的肺活量。这是积极应答宝贝的最好方式。

一岁以后,会走路的宝宝活动范围大大拓宽,随着“疆域”的扩大,他们有了更高的需求,看到什么想拿什么,得不到的就大声喊叫,已经开始显得很执拗,很有“主意”。比如不让他看电视,他就气得两手拍电视嚷嚷,或者干脆躺在地上耍赖哭,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拿到手才会破涕为笑。

这个期间的宝宝要让他们在等待中得到补偿。不能给看电视,可以用别的玩具转移注意力,或者带宝宝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儿;如果极为想要新的玩具,妈妈可以把宝宝抱离玩具柜台,接下来妈妈要紧紧抱着宝宝,并且静静地亲吻他几下,让宝宝激烈的情绪得以平静。

宝宝到了两三岁,应该是很多事情都争着抢着自己做,但也有些事情他们想让妈妈做,如果出去玩儿走累了,他们会要求被抱着回家;吃着饭时,他会提出坐在妈妈腿上并且要妈妈喂着才肯吃。妈妈对长大了一些的“宝贝”的心理需求要及时觉察,注重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以变通的方式满足一些他们的需求。比如如果走累了,你可以耐心提出,让宝宝在路边蹲一会儿,甚至可以靠坐在你的脚边;如果吃饭时想让妈妈抱着吃,妈妈不妨放下碗筷,直接转过身来,让宝宝还是坐在原位,妈妈去静静拥抱宝宝一会儿,然后手拍拍宝宝的后背说,我们接着吃饭吧,你自己吃,妈妈看着你吃。

做好这些才合格

1.妈妈平时一定要注意以最饱满的精力,全神贯注地面对宝宝的眼睛说话,这样其实已经尽量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同时,早晚都要做足拥抱和亲吻的功课,而不是等宝宝情感饥饿时才去抱他亲他,让宝宝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他本身就很满足,不会觉得生活中有什么不满足的事情让他闹。

2.父母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尽量保持和谐美满的状态,这样,宝宝时刻能感受到爱在包围着他,圆满的情感使人回归内心的平静,感受到朴素的真实和美好,有强烈的幸福感,愿意克制无休止的欲望,宝贝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育得会更好。

3.要让宝宝适度体验一些劳累、一些挫折,这样能产生对正常生活的满足感,同时,适时地批评和惩罚,让宝宝亲身感受故意犯错的后果。

4.父母一旦作决定后说话的语气要坚决,让宝宝感受到没有商量的余地。父母要在约束宝宝之前,对自我内部矛盾及时清醒觉察,坚定意志后宝宝的自控力会提高。否则,父母优柔寡断,宝宝经受的心理折磨就会加剧,反过来就延长“折磨”妈妈的时间。

5.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迟满足,父母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跟本就不能满足。父母不必犹豫自己做的判断和决定是否正确,不断练习不断反思中父母自然就成长了。

专题11焦虑妈妈VS聪明娃娃

宝宝变得不那么聪明了

囡囡妈妈说女儿一直很聪明,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伶俐,儿歌教一遍就会背诵,两岁不到就认识了基本颜色,像红、绿、蓝、黄、黑和白都认识。最喜欢的东西不是好吃的零食也不是玩具而是书,经常缠妈妈给她讲书上的故事,一岁多一点儿就从不倒看书,到哪里去只要看见墙上车上广告牌上贴的图囡囡都问个不停。现在,三岁多的她已经认识了百十个汉字了。此外,她特别喜欢绘画、听音乐,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口齿非常清晰。

可最近妈妈开始发现囡囡不爱学习了,特别地贪玩儿,什么都要看看碰碰,不少以前会认的字又变回“生字”了,妈妈教她学数学她也不爱学了。一天,妈妈得知同事的孩子跟囡囡一般大,却会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了,妈妈从外面回来后,还没等女儿“犯错误”,就把囡囡狠狠地批评了一通。可囡囡更是不愿学了,而且每次教她很费力,好像女儿变笨了一样。

一边“贪玩儿”一边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孩子从小见多识广,加之生活水平提高,使孩子在脑部发育快速时期获得丰富的营养。因此,许多父母习惯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小时候比较,然后发现:孩子太聪明了!于是,那些很早就表现得很聪明的宝宝让父母喜忧参半,总怕耽误孩子的发展,像囡囡妈妈就说过,不管自己多辛苦,一定要做好囡囡的早期教育。

但是父母们往往忽略了宝宝的另一天性,那就是玩。许多两三岁前表现出早慧的孩子往往到了三四岁以后就开始变得“贪玩”起来,所以显得在学习数学、生字、英语等方面不像原来那么听话和有灵性了。这不是聪明程度下降了,而是宝宝更期待通过游戏活动去接触外部世界,发展更敏锐精确的感知觉动作能力,这些能力会成为孩子日后更聪明的感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