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同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情绪起伏,情绪完全平衡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尤其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兴奋时他们会难以控制自己高亢的情绪,而难过时他们也会不断地表达和宣泄,这样会觉得好受一些。孩子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虽然有些需求是不切实际的,当需求受到挫折时,孩子往往就会有低落或激烈的情绪表达。如果妈妈让孩子把嘴巴闭上,压力会流向孩子的内心,这样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于“你为什么不磨你爸爸呢”这句话,孩子肯定是不关心的,因为幼儿主要是用直觉来与人交往的,通常在爸爸那里她肯定是得不到“绿灯”,所以才磨妈妈的,但妈妈这样问反倒能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无助与无力,她更会很得意地“趁势”磨妈妈。
更重要的是,宝宝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想惹妈妈发火,主要是妈妈意志不坚定,一再解释,给了宝宝更多的机会,所以宝宝才会一个要求就磨上一二十遍。同时,这也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有成见相关,父母往往认为孩子情绪低落是件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快乐起来,至少达到情绪平稳。因此,在这种愿望没有实现时,妈妈会感到自己的情绪也随之低落,因此,妈妈要强迫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最后还是用了暴力的态度和教育禁语。
“我真感谢我的女儿,她长大了”
也许还是女儿磨妈妈的情景,菲妈可不可以很镇定柔和地这样说:
“我真感谢我的女儿,她长大了,能让妈妈很安心很舒服。”“妈妈爱你,我会很想你,但幼儿园肯定要去,妈妈也肯定去接,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妈妈陪你玩个游戏,再讲两个故事就睡觉。”
建议孩子磨两三次后妈妈再平静地安慰和解释一次,通常对待这样一个问题只解释两三遍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还要磨妈妈,妈妈可以直接用眼睛看着她轻声而坚定地说:“我爱你。”这句话可以反复说,中间再穿插孩子喜欢的活动,直到孩子安心睡觉。
其实,只要家长耐心解释过、好言安慰过孩子,孩子之后的情绪平稳就要靠他自身来恢复,孩子的自然恢复能力是最强的。如果妈妈的态度和语句“违规”的话,孩子的心理更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下一次只会更加磨妈妈。
因此,让孩子自己承受一些情绪,小小的童心很快会发现其他好玩的事情,他们有太多的快乐去享受,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承受能力去估价他们,要相信他们。
禁言妙语之外的贴心叮咛
当孩子情绪低落需要家长陪伴和安慰时,如果家长不理不睬或者直接态度强硬地把他们的情绪压下去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挫折感,自信心、自尊心会受影响,长时间被忽略情绪也会降低孩子对生活的乐趣。建议父母们注意如下几点:
1.如果孩子表现出一些可控制的行为,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家长只需要在一旁默默地关注,不要做出任何语言和非语言的回应(如痛苦的表情、叹息以及攥紧拳头等)。
2.让孩子坚信家长始终爱他,而且在他想倾诉的时候永远会做忠实的听众。
3.充满耐心,并在孩子透露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考虑清楚。可以适当地拥抱孩子,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点点头鼓励。
4.在家里营造一种安全、祥和的氛围,允许孩子直接、坦诚地表达他们那些没被满足的需要和内心的冲突、焦虑。
5.思考一下是否是因为自己的态度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
专题8“独”是宝宝的错吗?
培养宝宝的社会化意识很重要
以前一直没带小鱼去参加过亲子活动,听朋友说多参加这种活动,可以让宝宝胆子变大,不怕生,上学后可以很快融入集体生活。昨天听说广场举办亲子活动,安排了很多有趣的游戏,还准备了很多漂亮的礼物,我们便热情高涨地报了名。
只见广场的前面用泡沫塑料铺成了一块大地毯,几十个小宝宝在上面坐的坐,爬的爬,站的站,哭的哭,笑的笑,家长则站在旁边拼命地逗弄着自己的宝宝,有的干脆自己也脱了鞋,爬上地毯,和宝贝互动了起来。
而我也兴奋得脱了小鱼的鞋就把她往地毯上送,可小鱼因为从未见过这种大场面,吓得就差没哭出来,死死拽着我不肯往前走。看着别的孩子玩得那么欢,再看看小鱼胆怯的样子,我急得不断叹息,真不该把宝宝老关在家里。
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小鱼妈妈在培养宝宝健康成长的的过程中,心态较为开放,社会化意识是非常清晰的,她知道无论自己有多辛苦,小鱼有多不习惯,但迟早要把宝宝带到集体和社会环境中,而且她也及早地行动了起来,主动报名参加了广场举办的亲子活动。
每个宝宝天生都有自己的气质类型,在家里总会表现得淋漓尽致,通常也被父母体贴入微地关心爱护。通常来说,父母即使感觉到了宝宝有时不太好相处,也都尽力忍耐,觉得宝宝还小,不跟他一般见识。
然而,宝宝一到了外面,就一下子显现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了,有的脾气急,有的性子慢,有胆大的,也有胆子小的,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爱哭爱闹,有的动个不停,有的很安静,有的敏感些,有的迟钝些,身体力量的强弱也各有不同。力气大将来可以帮助老师和同学多做些事情,这样的宝宝早年时往往会先展示一下抢玩具的“本领”,引起一场场冲突;还有的宝宝竟然力气大胆子小,在家里挺厉害,一出门却总受欺负,不是挨打就是被抢走手里的玩具;还有的宝宝都不愿往小朋友们中间靠拢,真是急坏了父母,更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心急如焚。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宝宝进入社会更加如鱼得水呢?由此父母们更要觉醒,及早让孩子进入集体活动场所,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群,遇到更多的挫折,寻求更多的交往经验,而不是长期在家里守着护着。越晚出去宝宝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弱,你越接受社会,社会越是接受你和你的宝宝。小鱼妈妈行动算是早的,连她都感叹宝宝一开始表现得如此胆怯,真不该把宝宝老关在家里了。
不是所有的宝宝都能像小鱼那样幸运,所以,建议所有妈妈心态都能逐渐开放起来,及早唤醒宝宝社会化意识,及早行动,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或考虑一下参加各种亲子园,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遇到挫折也不能放弃
还好小鱼适应能力强,看着别人玩了一会儿后,开始不排斥了。我也赶紧趁热打铁,和她在上面玩起游戏来。小鱼的拘束感慢慢不见了,在我们的鼓励下恢复了在家活泼的样子。
玩了十来分钟后,小鱼的胆子越来越大,她已经不再只围着我们转了,开始注意旁边的小朋友。有个小姐姐很喜欢她手里的气球,闹着要,她居然很大方地分了一个给别人,我们很开心,夸她很大方,客气地邀请小姐姐和小鱼一起玩。小姐姐正要伸手接过气球,她的家长却替她说了声谢谢就走开了。看着小姐姐走开,小鱼好像挺失落的,但毕竟是孩子,一会儿就注意别的东西去了,倒是我们大人替她难过了好一会儿。
在小鱼妈妈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小鱼似乎感应到了来自妈妈的期待和力量,也似乎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至少她认为不是那么“可怕”了,所以她安心地玩了起来,而且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注意周围了。只有那些内心安全,得到爱的满足的宝宝们,才肯打开自己的内心,走出内心,接触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
想必妈妈最初看到女儿胆怯的样子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些焦虑,可小鱼妈妈并没有在此跟我们过多地描述她的内心活动,但敏感的父母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她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内为了小鱼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同时,看到小鱼这么快适应环境,如雨过天晴一样,她的心里该有多么舒畅,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于“独”的一点反思
不愧是小鱼妈妈的女儿,小鱼的心态也很开放,落落大方地分给了小姐姐一个气球。学会与人分享是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小鱼感受到小姐姐的需求,宁可自己少一个气球,也要让小姐姐得到快乐,表现得一点儿都不“抠门”,这样的宝宝长大后能得到朋友的爱戴和尊敬,同时,她自己也能从友谊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与人分享是很优秀的美德。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近乎完美,然而,困扰还是出现了,小姐姐不但没有拿到气球,而且被她的妈妈直接领走了,害得小鱼妈妈替女儿难过了好一会儿。在这里,要提醒小鱼妈妈以及类似境遇的妈妈们: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种宝贵的体验,宝宝要获得友谊,也会遭遇失落,春夏秋冬般的情感在宝宝心中长年流动,并且得到安慰、保护及正确引导,宝宝的心理才会更加健康和成熟起来,抵抗风雨的能力才会更强。感谢上天让宝宝经历这样一次回绝吧,小鱼妈妈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坚持住,别露出太多难过的痕迹,否则,那痕迹会留在宝宝心里,那就真的对宝宝影响不好了。
经过这件事,我开始注意旁边的家长,发现每个家长除了逗弄自己的宝宝外,几乎没人在教宝宝怎么去跟旁边的伙伴一起玩耍,大家各玩各的。有个小女孩想要前面一个小男孩的紫色球,便伸手去摸,小男孩立刻叫了一声,不准她碰。小女孩便转向了一旁的妈妈,指着小球想要,妈妈只好跟她解释,球是小弟弟的不能要。小男孩的家长站在旁边,就这样看着这一幕,什么也没做。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孩子真“独”。现在想来,真的是孩子“独”吗?
人类心灵深处都是一体相通的,巨大的幸福和苦难都会使人的灵魂觉醒,从而学会关爱他人,爱人如爱己。但平常的日子里,或激烈竞争各自奋斗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显得孤立而冷漠。小鱼妈妈是较早觉醒的,她在关心自己的宝宝的社会化,同时,也关心着我们的大家庭——社会本身的氛围,她发现了孩子的“独”,也发现了家长的“独”。事实上,越是“独”的人越封闭,越封闭越没有更多机会与人交往,去经历喜怒哀乐,更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小鱼妈妈观察到这些现象后,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做法,继续心态开放地传承关爱的美德,从身边的亲友开始,一点点地传递爱的种子。相信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的人们能越来越体会到温暖与喜悦,彼此相亲相爱。
专题9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做得对吗?
妈妈教分享
吃完晚饭下楼玩,已经成了我和望仔每日的必修课。前几天爷爷已经把望仔的小自行车修好,放在院子的车棚。
晚饭后,我们刚出门,望仔就惦念着自己的车子。此时楼下已有三个小朋友骑着自行车玩。望仔刚骑上没一会儿,住我们前楼的一个小姐姐走到我跟前说:“阿姨,我想骑他的自行车,和他们比赛,看谁骑得快。”
一向都教育望仔要懂得分享的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但望仔现在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我必须征得他的同意才行。于是我告诉望仔小姐姐的想法,并问望仔愿不愿意让姐姐玩。望仔的回答是干脆的:“不行,这是我的自行车,我正在玩呢!”“可是如果姐姐有好玩具的话,她也会让你玩的。”“不行,我还没玩够呢!”任我怎么说,望仔就是不愿意,而那个小姐姐又一直耐心地等着。
突然,我看见前面停着元元的自行车,这是一辆两轮自行车,显然是大孩子骑的。但为了满足那位姐姐的愿望,我征得元元的同意后告诉望仔:“你骑这个大车子,让姐姐骑你的小车子,好吗?”此时望仔爽快地答应了。骑上去后还不住地嘟囔:“我的车子真大!”小姐姐如愿以偿骑到了望仔的自行车,高兴地追别的小朋友去了。因为是两轮自行车,加上车子大,我必须扶着望仔走。
望仔妈对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意识很清晰,在小姐姐提出借自行车的时候恰好能及时实施展开。要培养孩子学会分享,首先父母要认识到分享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懂得分享的孩子对别人比不会分享的孩子更细腻体贴敏感,也更克制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很看重分享带来的更具意义的感受,比如能从别人的欢乐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也普遍更受朋友们的欢迎,获得更深的友谊,同时也能更适应生活。可以说,望仔妈的教子观念很宽阔很大气。
在培养分享好习惯的意识引导下,望仔妈及时发现了机会,想借此培养望仔的分享能力,这种初衷非常好,但望仔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自行车的主人是望仔。妈妈应该让小姐姐自己找望仔,而不应该马上自行先答应小姐姐后,再找望仔协商,这样给自己和望仔造成的局面都很被动,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虽然望仔好像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妈妈的建议,骑元元的车子,但望仔将会很快发现,大车子玩起来不痛快,又觉得自己本来也不是出于友谊,心甘情愿答应借给小姐姐玩自己的自行车的,是在妈妈特别恳请下,同时又被妈妈建议说可以骑元元的自行车,才一时冲动答应的。望仔与妈妈之间的心理交流就可能会出现微妙的不和谐,也会为接下来向小姐姐要回车子留下更多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