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手指要随年龄增长开始限制
刚出生的小宝宝吸手指,一方面能给他带来舒服感,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宝宝出生后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一岁以内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吸手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此外,宝宝吃手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手相应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宝宝在吃手的时候,能加强触觉、嗅觉和味觉刺激,促进神经功能发展,还能提高吸吮水平。妈妈会感觉宝宝吸起奶头来一天比一天有力,这对生长发育有好处。
而两岁以上的宝宝,父母就应当着手逐渐戒掉宝宝吃手指的习惯了。频繁吃手不卫生,更容易造成宝宝的手指脱皮、肿胀,甚至感染,也会引起宝宝出牙时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等情况,长出龅牙的比例也更高,还容易吃“上瘾”,形成心理依赖,被父母和老师以粗暴态度纠正时,内心更加不安。
让宝宝逐渐脱离“吃手指”的心理拐棍
当宝宝开始长牙时,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让宝宝的小嘴里有个东西作为小手的替代品。妈妈们也可以给晚上睡觉也喜欢啃手指的宝宝套个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咬伤自己的小手。
爸爸妈妈们应为宝宝创造各种游戏活动的条件,可准备发展视、听、触觉和想象力的玩具及锻炼行为能力的器械。不会走的宝宝,除睡眠外,就不要让他独自在小床上玩,应把他放在大床上,引导他玩些符合年龄特点的玩具,并不时地和他说说笑笑,任他自由地翻滚爬行(注意预防坠床)。妈妈对宝宝可多进行抚触,还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身体接触的游戏,比如抚摸、拥抱、轻吻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游戏活动的内容更可多样化,为他准备些可以自由取拿、动手动脑的玩具。总之要让宝宝感到一天生活丰富多彩,有玩,有听,有看,有与人交往,不感到寂寞无聊。这些方法,既是预防措施,也是矫正手段,对没有形成吃手指习惯的宝宝,可以使其没有机会把手指放到嘴里。
在孩子独自耍玩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哭闹、烦躁的现象,应及时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并轻声细语与其对话,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亲切和愉快的感觉。切忌简单粗暴、责骂批评,比如“把手拿出来,没记性”,这会产生反面的强化作用,使宝宝对吃手指的印象更深刻,更会刺激宝宝经常想起把手指放到嘴里去寻求自我安慰。
专题4从小帮助宝宝清晰性识别
应该给宝宝教些性别知识了吗?
宝贝儿子聪聪三岁多了,妈妈最近发现,他对妈妈的化妆品特别感兴趣,妈妈坐在梳妆镜前,他总凑过来,让妈妈也给他抹一下口红,描一下眉毛,扑一下粉饼。同时,聪聪也很喜欢妈妈的长筒袜,有时,他甚至还学着妈妈的样子试穿。此时,妈妈常常对聪聪说:你是男孩子,这个你不可以抹,那个你不可以戴。
聪宝贝受到了限制有些困惑,也开始对自己的“越界行为”有了一些克制。
可接着,他又开始对性识别方面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聪聪妈:我们班男生都站着撒尿,女生都蹲着撒尿,我也喜欢蹲着不行吗?坐在地铁上,聪聪会大声问妈妈:那个长长的黄头发穿花衣服的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我是男人可我的脸上没刺,为什么爸爸脸上有?为什么我有小鸡鸡,妈妈没有?……一时间,聪聪关于性别问题的一些疑惑让妈妈不知道是不是该回答他,或怎么回答他,但妈妈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些性识别的知识了。
从小培养宝宝性识别能力很重要
聪聪妈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做父母的可能都会看到过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些表现:两岁时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对这个话题也并不感兴趣。两岁到三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有了性别意识,但有一小段时间不太确切,被别人笑着问起时,有时会说自己是男孩儿,有时却说自己是女孩儿,而且,判断别人的性别时更容易出错。遇到这种情况时,成人往往会把孩子的表现当成童言稚语,一笑了之,因为成人们都知道,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辨别。
还有的父母对谈性的事情讳莫如深,觉得性不是一件好事。其实,生殖器官、性识别,从生理角度来说,和眼睛、心脏以及对眼睛与心脏的认识一样,在幼儿心中没有什么差别。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如果在幼儿时期不开始对孩子进行性别意识的培养,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或者过早性冲动。比如,有的孩子明明是男孩儿,可在心理上长期把自己当成女孩子,举手投足都像女生。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朝夕共处的同性或异性的兄弟姐妹,缺少对同性的认同和对异性的认识,因此,对孩子的性别意识的培养就显得迫在眉睫。
幼儿性识别能力培养建议
幼儿时期,父母是绝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孩子可以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从异性父母身上发展对异性的信任和好感。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甚至是性格特征,比如男人坚定、勇敢、沉稳、负责任、主动、上进、心胸宽广、支配等,女人温柔、轻盈、美丽、整洁、奉献、服务、吃苦耐劳、富于牺牲精神等。
三岁以后,父母可以教宝宝对性别的识别。先是通过一些外在的特征,如头发的长短、衣服的花色或者面部的柔和程度作为判定性别的线索,也可以根据女性隆起的乳房、男人健壮的躯干来判断性别,再后来,父母可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宝宝通过男性浑厚的声音、女人轻盈的体态以及男女各自独特的气质等来识别。
专题5宝宝为什么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
宝宝开心,父母很烦
惠惠最喜欢妈妈给她睡前讲故事,听妈妈讲故事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可惠惠妈却总是为此烦恼不已:同样一个故事,女儿能反复让能妈妈讲八遍,她都会背其中的细节了,可仍然坚持让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讲,每一遍她都津津有味地听,讲到好玩儿的地方,她一定要笑;大灰狼出现的地方,她也一定会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要是妈妈不小心讲错了一个词,她会认真地纠正过来,可妈妈要是让她复述一遍,惠惠是坚决不肯的。
重复是学习,熟能生巧
许多父母都反映孩子不仅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还喜欢反复看一集动画片,父母们都觉得很枯燥了,宝贝仍然兴趣盎然,甚至有的父母在不胜其烦之余,都担心孩子这样做是不是因为太无聊了?会不会降低智商?于是,有的父母就表现得很烦躁,还有的父母或斥责或限制孩子,还有的父母会反复问孩子:宝贝,你为什么总爱听一个故事,烦不烦啊?宝宝们自然无从回答,或直接就说:我喜欢这个故事。
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有些父母认为这是无意义的重复,而事实上,重复地做一件事情,反复听一个故事,是孩子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当孩子听到一个他喜欢的故事时,他在听妈妈讲第一遍时就产生了好感,他喜欢里面的人物、语言、场景、情节,于是,他就第一遍培养好感,第二遍听情节,第三遍听细节,第四遍听语言,第五遍体会人物角色心理,第六遍,第七遍……重复下去。每次反复听同样一个故事,宝宝们都会有新的收获,等孩子对一个故事充分熟悉了,他会因为熟悉而感到安全,智能在此基础上才能稳定地发展,他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联想,去创造。
精读泛读一起来
一个短小而精练的故事里反映的人类生活的内容是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孩子每次听到同一个故事时,他的心智也已经与上次截然不同了,他会对故事传达的信息与情感进行更细致的理解和吸收,于是又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认知。
因此,建议父母们在孩子幼年时,要带领孩子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与此同时,留心宝宝比较喜欢的故事,反复阅读,一再品味,这样,孩子才会更聪慧地成长。
专题6让宝宝在分享中快乐成长
好朋友都不跟我玩儿了
琦琦见到妈妈来幼儿园接她时,再也忍不住一天来所受的委屈了,哇哇大哭起来,白白嫩嫩的脸蛋和眼圈都变红了。妈妈起先很困惑,老师向她解释,几个平时要好的小朋友也不知怎么就是不跟琦琦玩儿了,一见到琦琦就躲,而且还在不远的地方悄悄地嘀咕什么。琦琦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最近这些好朋友为什么都不理琦琦了。
妈妈问莎莎,莎莎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是美眉不让我跟她玩的,我要是再跟琦琦玩,美眉就该不理我了。琦琦妈妈又去问美眉,美眉皱着漂亮的小眉头说:琦琦总跟我们争这个争那个,我们总让着她,每次在一起玩玩具她都非得要抢最好看的HELLOKITTY猫,可我们几个都喜欢,她老是霸占着不给我们玩儿。我们几个一起玩滑梯时她非得站在第一个,还总说她的发卡最漂亮,特别喜欢跟我们争。
琦琦妈这回有些明白了,原来女儿琦琦太“独”了。妈妈很想让琦琦学会与人分享,但不知该怎么开始着手去做。
宝宝为何不愿与人分享
二三十年前的孩子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从一出生就习惯了谦让和分享,分享玩具,分享食物,更包括共享父母的爱。同时,那个时代也没有那么多种类繁多的玩具和食物作为诱惑,可争执的东西太少了,那时候人们的关注点也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大都比较克制。
现在这个时代的宝宝自出生起就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庭生活中,他一直自己独享着自己喜欢的一切。自我意识的世界很狭窄,突然有人介入了他的生活,动了他的某一样东西,他会感到很不习惯也很不安。此外,在外面与小朋友一起交流时,他也会很容易沉浸于自己一个人的游戏世界中,霸占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感受到好朋友也有需求。可一失去朋友的友谊,他也会很难过,因为,友谊要比玩具还重要。
再有,家庭中的成年人经常会做无谓的牺牲,因为宝宝还小,都不愿与他“争”,好吃的菜、好吃的水果、坐得舒服的沙发、黄金时段的电视控制权,都“谦让”给了孩子。这也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容不下别人。
让宝宝学会分享的几点建议
先从情绪情感体验做起。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宝宝听,让宝宝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宝宝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渐渐地,宝宝也会把高兴的事、伤心的事,甚至晚上做的梦讲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一起感受他的情绪。
还有,当宝宝对父母表示关心时,父母一定要用充满了感谢的神情和语言,强化宝宝利他的行为;当宝宝让你尝一尝他觉得好吃的东西时,也一定用心地品尝一下并对食物的味道及宝宝的友好表示赞许,不要觉得宝宝喜欢就都留给他,因为你跟他分享,他会感到更快乐,一个享受到心灵交流快乐的人,不会再去贪图占有的快乐。
最后,家里的东西经常共享,食物经常分着吃,这样宝宝会享受到与大家在一起生活和游戏的快乐。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剪纸做手工或画画,但是共用一把剪刀和一套水彩笔,在共用的过程中,让宝宝发现分享的乐趣;无论是水果、点心还是其他的什么零食,只要是可以切开的,妈妈都给大家切着吃,一人一块儿,从一块完整的食物被切开,再分送至每个人的嘴里,宝宝能感受到大家的体验是相同的,他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开阔起来。
专题7教育中的禁言与妙语
你为什么总逼着我发火?
四岁半的菲菲特别喜欢“磨”妈妈,从来不“磨”爸爸。如想多玩会儿,或不想刷牙、洗脸等等,磨来磨去的总能让妈妈使上最后一计——发火!
就说这次开学吧,菲菲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就不想去了,原因是幼儿园不如家里舒服好玩。从妈妈接她回家的路上就开始跟妈妈“磨”:“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一句同样的话翻来覆去地重复着。开始妈妈温柔地讲道理,讲了好几遍,菲菲终于说:“我懂了妈妈,你要上班,我要开始学习,可是我还是不愿意去。”看着女儿委屈的样子,妈妈也觉得很可怜,就从讲道理转向软语安慰,可哄了半天,女儿还是那句话:“我不去幼儿园。”妈妈实在精疲力竭了,只好采取冷处理,不理她。
但菲菲始终像个“小尾巴”缠着妈妈,妈妈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总是重复着这一句话。睡觉了还是那一句话,妈妈的神经被折磨得真的受不了了,最后终于大喊大叫:“停!给我闭嘴!睡觉!”这一次,菲菲闭嘴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看着菲菲在梦里抽了几下身体,眼角还有眼泪,妈妈真的很心痛,发誓再也不跟女儿凶声嚷嚷了。可没过几天,这样的情景又在娘俩之间重复。妈妈有时态度很好地问菲菲:你为什么不“磨”你爸爸呢?菲菲回答不上来;有时候,在母女俩直接对峙时,妈妈则直接质问女儿:我不想跟你大声嚷,可是,你为什么总逼我发火!菲菲更是吓得直哆嗦,更是无从回答妈妈如此高深的问题。
真的是宝宝在逼着妈妈发火吗?
像菲妈口中的“闭嘴”、“你为什么不磨你爸呢”、“你为什么总逼我发火”之类的话是教育中的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