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经济学
47836900000020

第20章 旅游消费(1)

旅游消费是连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旅游经济体系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首先介绍旅游消费的含义、作用和特点,进而阐述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旅游消费合理化的标准,分析旅游消费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旅游消费效果的衡量和评价。

§§§第一节旅游消费的含义

一、旅游消费的含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一切消耗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与过程都是消费。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狭义的消费是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通过消耗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新产品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行为;与生产消费不同,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是人们消费已生产出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行为。生活消费是实现人自身再生产的行为与过程,包括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和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两个方面。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是维持个人和家庭最低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消费,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消费。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则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劳动者的智力体力,从而达到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要求的消费。

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消费总和。旅游消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首先,旅游消费是在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属于满足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旅游消费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除了有形的以商品形式存在和无形的以文化形式存在的精神消费品外,还包括以此为依托的消费性服务在内,其中,物质形态旅游产品的消费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或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旅游者真正所消费的是以物质的旅游产品为依托的精神和服务产品;

最后,旅游消费就其消费主体而言,具有个体性特征,旅游者是否选择旅游消费活动、什么时候消费、消费什么旅游产品、消费层次与消费量怎样等诸多旅游要素,都取决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倾向、旅游消费习惯、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水平等,最终的旅游消费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二、旅游消费的特点

任何消费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们收人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旅游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的社会领域,旅游消费的内容包含着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因而旅游消费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旅游消费的综合性

旅游消费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有旅游前消费、旅游中消费和旅游后消费,它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之中,综合性是旅游消费最显著的特点。

首先,从消费对象看,旅游消费对象——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这其中既包含物质因素,也包含精神因素;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以活劳动表现出来的服务;既有劳动产品,又有非劳动的自然创造物等等。

其次,从消费内容看,旅游消费活动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

再次,从旅游消费的参与部门看,旅游消费是通过众多行业、部门共同作用才得以顺利实现。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均参与了旅游消费的实现过程。前者包括饭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农业等;后者包括环保、园林、文物、邮电、海关等,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旅游消费的综合性特点。

最后,从消费体验看,旅游者通过旅游消费获得的需要及满足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旅游消费的过程,不仅是旅游者获得精神、物质享受的过程,也是旅游者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使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旅游者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由于旅游者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在旅游过程中也有基本生存需要,旅游消费也满足了旅游者的这种较低层次的需要。

(二)旅游消费的劳务(服务)性

旅游消费是一种以劳务,即服务为主的消费。在旅游消费活动过程中,旅游者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因而必然要消费一定量的物质产品。但从总体上着,服务消费占主导地位。旅游服务消费是由各种不同的服务组合成的总体,主要包括交通服务、导游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不仅在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贯穿于旅游者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移动,到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返回常住地整个旅游消费活动过程的始终。旅游服务一般不体现在一定的物质产品中,也不凝结在无形的精神产品中,而是以劳务活动的形式存在着,从而构成旅游产品的特殊形式。

(三)旅游消费的波动性

旅游消费的波动性与非线性来源于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恢复弹性。

首先,旅游消费整体上存在很强的季节性波动,这种波动与人们闲暇时间的分布和气候等因素相关。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季节性和旅游者休闲时间的相对统一,决定了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旅游消费需要集中在某些月份或季节,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具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二是某些月份或季节旅游消费的内容集中于某些特定的旅游消费对象,某些旅游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和展现最大效果往往只是在特定时间,使旅游消费也集中于这一时间。

其次,旅游消费需求弹性较大,还易受经济政治局势突变、汇率变化、战争和疫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等许多因素影响。但由于与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型消费相比,旅游消费是相对低成本消费,因此也是一种极具恢复弹性的消费。这种特征使其在经济形势趋紧时更具市场基础,因此在国内外历次经济下行、需求不振的困难时期,旅游消费都作为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旅游者对于旅游消费效用的评价一般具有差异性。与那些从生产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实物消费品不同,旅游消费的质量评价和检验很难采用统一的标准。很显然,一方面,旅游消费的提供对于服务人员的能力、素质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服务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的影响,即使由同一人员提供的服务,其质量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水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在地域、文化、经济、兴趣、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评价有较大的弹性。就像到某地去旅游,有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也有人觉得索然无味、败兴而归,究其缘由,如果暂且把景点等环境的因素撇开,那么很有可能是导游的服务质量及游客自身欣赏水平或者说欣赏能力的问题。

(四)旅游消费的异地性

旅游消费的异地性是旅游者将自己在目的地之外的经济收入用于在目的地的消费。对于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具有在空间上离开其“个体经济利益中心”的“非居民”身份。旅游消费异地性的经济意义在于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旅游者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旅游消费的异地性又决定了可能的高风险性,导致旅游消费购买必然很谨慎。而且,正是因为旅游消费的异地性,也使得旅游消费表现为一种流动性消费,是沿着旅游线路的延伸在不同地点进行的散点式消费。这种流动性特性不仅使旅游消费能够拉动多种产业增长,而且能使不同地区经济受益,有利于国民财富在不同区域间均衡分配。

(五)旅游消费的体验性

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其过程始于消费之前、并延续到消费之后,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之前的期望阶段—期盼旅行带来预期的收获;前往目的地阶段—力求尽量方便、快速到达;在目的地度过阶段—感受异地自然、文化、风情等获得认知和满足;返程阶段—主客地两种环境和情景的对比性感受与理解;以及回程后的追忆阶段—回味、加深认知和理解并计划下次旅行体验。旅游消费也是一种学习。旅游并非消极消费,除文化、修学旅游外,即使在一般性的旅游过程中,通过全过程的旅游体验了解新的文化、结识新的朋友、获得新的知识,其本质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和人力资本再生产的途径。

(六)旅游消费的时空性

首先,旅游消费必须以旅游者的闲暇时间为前提,是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时间、获得欢愉体验和感受的消费行为,从这点看,旅游消费与人们为了摆脱痛苦和不安的医疗、保险等消费具有类似的时间特性。同时,旅游的核心消费对象往往具有与消费者不同时代的吸引特征,历史文明、文化遗产和以前沿科技为支撑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在空间上,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前往并逗留在常住环境以外的地方进行的旅行活动,因此旅游消费的空间性首要表现在以消费者的空间位移为基本消费条件,同时主要也以异地资源和异域风情为吸引力。最后,旅游消费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时空转换特征。尤其是工业社会后,航海、铁路、公路甚至现代化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日益发达,在大幅压缩旅游者的时间距离同时扩大了旅游消费的空间范围,时空关系得以转化。

三、旅游消费的作用

旅游经济的运行过程,就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诸环节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的过程,旅游消费真正连接了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是检验旅游供给是否符合旅游需求的市场标准,也是旅游供给信息是否已经有效地传递到旅游需求方的最终衡量标准之一,因此旅游消费是旅游经济体系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消费对人、对社会、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旅游消费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

旅游消费是综合性消费,融合各种物质消费、服务消费与精神消费为一体。由于消费对象的广泛性,旅游消费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110多个行业直接相关,能带动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具有很强的波及效应和倍增效应。扩大旅游消费,能优化消费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消费又是最终消费,对扩大内需的贡献比较直接。相对于其他消费商品来说,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最终形成的有购买力的旅游需求总量相当庞大,且有可多次重复消费的特点。

(二)旅游消费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通过扩大旅游消费,不仅仅具有拉动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经济功能,还具有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文化修养,实现社会调控等非常广泛的社会功能。通过旅游消费,旅游者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恢复、发展人的智力、体力。高质量的旅游消费,不仅能提高消费质量和层次,而且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旅游消费是人们进入小康乃至富裕阶段之后较高层次需要的表现形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旅游消费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困难、失业加剧时期,放松身心、积累学识和培养新的技能等积极的旅游休闲形式成为首选,成为人力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旅游消费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

发展旅游消费,能丰富社会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国古代一些文人、诗人,他们通过旅游写下了大量不朽的篇章,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北至燕鲁,南达云南,写下名著《徐霞客游记》,受到后人的称赞。著名诗人李白在诗中自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有很多诗是通过旅游写的。还有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也是如此。可见旅游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于当代,发展旅游消费,对于发展消费文化、弘扬社会文明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旅游文化是社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消费,能发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传播各地、各国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文化机体,提高社会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四)旅游消费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

旅游活动主要依托自然风光、人文古迹、民族民俗风情等资源,只要组织管理得当,旅游消费就可以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具有持续增长的资源环境基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旅游消费结构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