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经济学
47836900000002

第2章 旅游经济学导论(1)

本章主要是介绍什么是旅游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经学,怎样研究旅游经济学以及旅游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框架,使读者对旅游经济学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节旅游经济的基本概念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活动,不论是旅游者的活动还是旅游产业的活动,都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金融、保险、通讯等多个行业与部门的配合与联动,表现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属性与影响。为了便于研究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首先界定关于旅游经济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旅游、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

一、旅游

研究旅游经济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旅游的含义,对旅游这一概念做出界定是本书研究的起点。

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Hunziker)与克拉普夫(Krapf)在他们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①。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注重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内涵。这一定义于19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专家们形成了对旅游概念的共识,认为旅游是由人们向既非永久定居地亦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地逗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艾斯特(AIEST)定义。

19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休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伯特·迈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地居民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反映了旅游的综合性②。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WorldTourismOrganization,WTO)是联合国系统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和发展旅游事业,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平与繁荣。主要负责收集和分析旅游数据,定期向成员国提供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制定国际性旅游公约、宣言、规则、范本,研究全球旅游政策。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旅游统计工作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就旅游活动、旅行者、旅游者的定义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纳了世界旅游组织有关旅游统计的建议。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是:“旅游活动由人们前往外地的旅行活动及其在该地的逗留活动组成。它是人们处于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某地旅行并在该地连续停留不超过一年的访问活动。”旅游者的定义是:“任何在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或者在其惯常居住国境内的两地或多地之间开展旅行的人。”在统计中,各类旅游者统称为游客,游客这一术语是整个旅游统计系统的基础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定义旅游。要想全面地认识旅游并对旅游的概念进行描述,就必须全面考察参与旅游并对旅游产生影响的各个主体---旅游者、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地政府、旅游地居民。下面我们从这四个不同主体的视角认识旅游活动。

1.旅游者视角的旅游。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追求的是旅游活动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身心体验和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和对旅游目的地以及参与活动的选择。

2.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提供者视角的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指的是向旅游市场直接或间接提供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企业,是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供给商,这些企业将旅游看作一种市场机会,通过为旅游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盈利。

3.旅游地政府视角的旅游。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普遍地认识到旅游是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接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带来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方面作用突出。当然,旅游也会给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带来影响,所以,在旅游政策、旅游开发、旅游市场推广与营销、文化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

4.旅游地居民视角的旅游。旅游地居民通常将旅游看成一项文化或就业因素,看重的是游客与他们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综上所述,可以将旅游的含义界定为:旅游者、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提供者、旅游地政府、旅游地居民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过程、活动和结果。

二、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是旅游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才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旅游活动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活动,并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旅游经济就是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由这种联系引起并采用商品交换形式所形成的,旅游者、旅游商品和服务提供者、旅游地政府、旅游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合。

旅游活动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活动商品化和旅游活动社会化。

旅游活动商品化是指采用商品交换的方式来组织旅游活动,即旅游者的旅行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是通过一系列商品交换关系的完成而实现的。在旅游市场上,旅游企业或旅游相关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或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通过满足市场需要以获得经济利润;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要或获得某种旅游体验,必须以一定的价格向旅游企业或相关企业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在这里,旅游者与旅游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交换关系。

旅游活动社会化是以分工与协作为基本特征的,这种分工与协作包括劳动力要素的分工、生产要素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具体表现为旅游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中在旅游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旅游活动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分工更为细化,协作更加密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以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旅游活动过程各个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不仅出现了专门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的生产商,而且出现了专门从事旅游服务活动的旅游服务组织,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环境。不仅旅游者与专门从事旅游服务活动的组织或经营机构之间有经济关系,旅游活动的各环节之间、各旅游企业之间有经济关系,而且,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地政府、旅游地居民等旅游活动相关利益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和经济关系。正是由于旅游活动中存在着各种交错复杂的经济关系,旅游活动才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活动。

现代旅游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旅游经济是一种商品化的旅游活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旅行者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满足自我需要的活动,因而不涉及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交换。而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因而必然要产生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和旅游产品的市场交换。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既有旅游消费需求又有旅游消费能力的大众旅游活动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旅游需求的规模数量、消费水平、旅游目的、游览内容、出行方式等,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经济活动的市场供给主体---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产品和服务,通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获得利润。旅游企业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产品的经营者,是促进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和重要基础。

第二、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消费属性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可分为两个基本领域: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生产活动表现为要把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成产出,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要并获得利润。而消费领域的消费活动是出于维持个体生存、保证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以及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等目的而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即人们通过消费产品或服务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旅游活动中,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企业向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其目的是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需求角度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向社会也不为游客创造任何可供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相反,却要消费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处于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的欲望。可见,旅游活动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具有显著的消费属性特征。

第三、旅游经济是一种综合的服务经济。旅游活动虽然不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其整个活动过程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涉及到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金融保险、通讯、医疗等各种经济关系和综合服务。这些经济关系和综合服务构成现代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支持体系,具体可分成四个层次:①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等,如旅游法,公民休假制度等;②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等;③旅游业经营系统,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④旅游管理及环境系统,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旅游行业管理、市场环境等。从旅游活动的支持系统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由多行业多部门分工与协作而形成的综合性服务经济。

三、旅游产业

在产业经济学中,苏东水认为“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④。它既不是某一企业的某种经济活动或所有经济活动,也不是部分企业的某些经济活动或所有经济活动,而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总和。针对旅游经济的特点,我们将旅游产业界定为:旅游业是指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的多种经济活动、多种服务或多种行业的集合。它包括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所有企业,是由旅游交通企业、住宿餐饮企业、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其他为旅游者需要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综合性产业。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人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业的机械化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从此,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接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所占的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开始发展。

社会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发展,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进一步的特殊分工将农业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工业内部分为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食品、纺织等产业;服务业分化为交通运输、通讯、仓储、贸易、金融、保险、旅游、餐饮、文化、传媒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