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92

第92章 家长应该最懂孩子的心

如今任何一个家庭都感觉到,照顾孩子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酒精、各式各样的毒品、性、艾滋病、帮派、枪支泛滥和暴力,及那些无聊电视节目中震耳欲聋的各种感官刺激、狂乱激烈的电影、摇滚乐、饶舌歌的歌者、咖啡屋、电脑游戏和录影带商店街,这些都在影响着孩子们。

一个小孩子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心灵的平静?小孩子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探触自己的情感?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发现:什么东西对他才是最重要的?

有个13岁的男孩,在小学功课很好,还是班长,到了中学,竞争激烈了,在班里被选了个副班长,家长不高兴,说他不如邻居家某某孩子,他的优越感消失了,出现了消极情绪,后来发展到不愿上学,与坏孩子接触,逃学,偷东西被抓住,反映到学校,学校又批评他。家长实在没办法,通过朋友找到精神科大夫。他说:“我刚开始是非常努力去做的,因为谁都愿意做个好孩子。可是我怎样努力得到的都是消极的回应,父母批评我,老师也批评我,反正我怎么做都做不好了,不如潇潇洒洒、去玩去闹,最后真的滑下去了。”经过医生、家长、学校老师几方对他进行心理调适,这个孩子有所改观。有关专家指出,这种孩子是很多的,这些孩子不是人们常说的“坏孩子”,而是有心理问题,有品行障碍。

还有一个孩子动不动打骂父母,在自己身上文身,有自残行为,全家人都为此苦恼。实际上这是他内心焦虑、忧郁转移的表现,说明他和社会在某些方面产生了矛盾,自己不能适应,调适起来有困难,急需帮助。

孩子的心理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就好比躯体疾病一样,儿童营养不足会导致躯体发育不良,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同样会导致人格发育异常。比如孩子有游戏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社会鼓励和荣誉的需要等,如果这些都被剥夺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人格发育就会出现异常,甚至出现反社会倾向,出现认知障碍。所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是今天父母的责任。

专家认为,品行障碍涉及法律、青少年犯罪等,虽然在少年犯罪中,品行障碍者占很大比例,但是有品行障碍的孩子仍属有责任能力的一种,不像有些精神疾病人那样无自制能力,所以由品行障碍触犯法律者仍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因而,家长早点发现孩子的品行障碍,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应该让孩子平时注意个性修养,陶冶性情,培养健康心理。

◆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只了解自己而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毫无价值,是缺乏自信、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承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理想的自我。

◆确定合适的理想作目标

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不能总在幻想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可能去蛮干,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人只有眼睛望着理想,而双脚踏着现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就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以扬长避短,挖掘有利因素,发挥个人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革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准为目标,以避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情。

◆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我们常见的心理不健康多在情绪上有很大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多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轻则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之感,重则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这是因为人有交际的需要,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个人的苦闷有地方倾诉,不易积存郁结。性格孤僻者,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遇到挫折便会感到有苦无处诉。如果经常参加一些职业性或学术团体的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在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孩子在早期的时候,就学习到如何拥有安宁的自我:当你学习独处时,你也可以教孩子做同样的事。带孩子去郊外旅行或是露营,远离都市的尘嚣,让孩子认真地看炫丽的夕阳美景,或者,教孩子如何一个人在家度过安静的下午。让他们习惯于每个礼拜抽出一天来,远离那些伙伴的影响,远离诱人的电子游戏。让一些好书来净化他们的心灵,教孩子做一些思考性的静坐活动,好让孩子可以养成审视自我的习惯,聆听内在的声音。当你的孩子学会独处并从中知道享受心灵的宁静,这将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好礼物。想象一下,当你的孩子乐于学习独处,也认同你的独处需求时,你的家庭生活将会多么轻松自在。

培养一个聪明、快乐、身心健康、有所作为的孩子,的确是我们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都需共同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