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11

第11章 智力开发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

100年前,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鼻祖威廉·詹姆斯曾经把婴儿期说成是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的确,过去我们不十分了解婴儿究竟有多大能力。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新生儿和婴儿是毫无能力的。很多人认为,培育好新生儿和婴儿就是让他们健康发育,等他们会说话、会走路之后,才能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种观点,西方人一直坚持到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教育家提到过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但由于科学研究技术的限制,人们并不清楚新生儿和婴儿的心理活动特点。60 年代以后,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许多关于新生儿和婴儿心理能力的事实,一些心理学家感叹道:“新生儿真是令人惊异!”“我们过去太低估新生儿和婴儿了!”七八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参与到对新生儿和婴儿的心理活动研究项目中,积累的新资料也越来越多。

◆诱导孩子发挥潜能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秘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可是,要想完全发挥这种潜在能力,并不是很容易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孩子的潜在能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然而现实生活中天才是极少见的,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的方法不得当,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天才?最重要的就是及早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能。

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如果儿童刚出生时的能力是十成,从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这个孩子十成的能力就可以完全发挥出来。如果从孩子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发挥出他八成的能力,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发挥出六成的能力。换句话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能发挥得越少。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孩子潜在能力的浪费呢?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强调:教育必须从婴儿出生那天开始进行。俄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早期教育越早开始越好。”这里的早期教育不等于开发智力,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性格培养、非智力品质培养等。

◆怎样教育新生儿

用各种信息刺激新生儿的感觉细胞是发挥他的潜能的重要手段。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每分钟大脑会分裂25万个细胞,这时候不断地用各种丰富而适宜的信息进行刺激,可以使这些细胞膨胀。科学研究的智力曲线表明,0至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是不同的。如果大脑接受了充分而适当的外界刺激,其智力水平将发展到相当高度。

刚出生的婴儿不具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类似动物的一种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这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换言之,如果你把正确的模式,经常、反复地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从而形成其素质。

◆三岁看到老

就像老人常说的“3 岁看老”,孩子到 3 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素质。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其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们性格形成及素质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应该“硬灌”大致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总之,对父母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当起教育者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