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3
47768900000073

第73章 “霸王次长”

在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国共两党的关系比皖南事变时稍见缓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英、美、苏进一步合作,国共关系出现了好转的趋势,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的交往依然频繁。但国共谈判没有新的进展,双方关系相当冷淡。

1941年5月7日开始,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突然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进攻重点是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地区。日方出动的兵力有六个师团、三个旅团和伪军张岚峰等部,共十余万人。中条山脉地处山西南部,绵延300多里,有许多利用山石挖成的防御工事,是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敌后的最重要的据点。但日军发动这次攻势时,负责中条山军事工作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被蒋介石召至四川,远离前线。一开始,何应钦亲赴洛阳指挥。尽管不少将士拼死奋战,但由于国民党忙于内部摩擦,军队士气低落,何应钦又指挥失当,改变原有部署,调走部分主力部队和中央炮兵团,在中条山实行单线防御,如此一来,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战役中遭受严重失利,丧失七万多人。国内舆论大哗,纷纷指责党军无能。

何应钦躲在营中,气急败坏地摆弄那个金烟斗。

他的次长刘斐,即前文所说的刘为章也是坐立不安。蒋介石叫他去向周恩来交涉,就说中条山之役失利完全是八路军没有配合作战。

刘斐是桂系的智囊人物,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人说他的发迹起于与名医邹亦经之女邹碧坤的结合,日后他进入军界,完全是仰仗其岳父同桂系的特殊关系。当年白崇禧带兵入湘作战,士兵多不适水土,染病在身,连白本人也病倒榻上。邹亦经被请到军中行医,手到病除,患者尽数痊愈,桂系官兵感谢不已。邹由此结识白崇禧,并将女婿刘斐引荐白崇禧,从此,刘斐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也同桂系结下了难解之缘。刘斐为人正直,在重庆经常与一些共产党人接触,也保护过千家驹、李四光、胡愈之等进步人士去桂林从事文化活动。但他又比较固执,在讨论和制定作战计划时,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连当时的军令部长陈诚也得让他三分,甚至当他的意见与蒋介石相左时,他也敢于“冒犯”,一时被国民党军队称之为“霸王次长”。

当他这次面对周恩来坐下时,竟也“冒犯”起来。

刘斐指责道:“你们八路军在西北集结重兵,而面对日军向中条山的进攻不予打击,不配合友军行动,是何道理?”

周恩来当然不会沉默:“我军在华北及各地配合友军打击敌人,从未停止过。所获战绩,妇孺皆知,并为国际人士所称颂,怎么叫不打击敌人?至于与日妥协,移兵西北,打通国际等等,纯属捏造。”

周恩来越说越气:“反之,半年来,尤其是近四个月来,反共成为高潮,辱我党为奸党,我军为匪军,到处打人,骂人,杀人,在西北更是彰明较著,这你不是很清楚吗?”

刘斐无言以对,只好回去如实报告蒋介石。蒋介石想了想,吩咐刘斐:“你通知周恩来,明日我亲自与他谈话。”

但蒋介石真与周恩来坐在一起时,已经没了昨日与刘斐谈话时的冲动,只是说:“能配合行动就好,只要有成绩,我决不会亏待你们,军饷弹药自然发给,捉的人我会命令他们放的。根本问题也可以谈好。”

周恩来没说什么。

蒋介石又催问:“这个事情你是否报告延安了?你快些请示延安,请毛泽东答复配合中条山作战问题。”

周恩来告诉他:“中共中央已电八路军总部拟具作战计划,这个事情我请委员长通知卫立煌和阎锡山,让他们直接同八路军总部联系。”

然而事情并不像蒋介石说的那样轻松。

5月12日,国民党参政员许孝炎在宴会上公然向新闻记者宣称:中条山激战时,第十八集团军拒不遵命配合对敌作战。周恩来在第二天列举事实向中外记者驳斥许的谎言,以后又一再要求国民党当局更正。18日,他向美国通讯社声明:外传所谓“八路军不抗日,打中央军”之说,全系日寇造谣中伤。

国民党还是不肯罢休。于21日在一向标榜中立的《大公报》,发表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论,重复了上述谣言。先说:“十八集团军集中晋北,迄今尚未与友军协同作战。”再说:“我们相信统帅部必然已有命令,要十八集团军参加战斗。”并且以貌似公正的口吻写道:“在国家民族的大义名分之下,十八集团军应该立即参加晋南战役,在其向所服膺的团结抗战精神之下,十八集团军更应该立即赴援中条山。”由于《大公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有相当大的影响,周恩来看到报纸后,当晚就写信给该报的负责人张季鸾、王芸生。信中列举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巧妙地暴露了国民党没有给它任何补给,并讥讽国民党中条山战役失利而诿过于人的种种“抱怨”。信中写道:“我们一向主张团结抗战,而且永远实践团结抗战。去年华北百团大战,战中未得到任何配合,战后未得到任何补充,虽中外电讯竞传捷音,贵报备致奖誉,而犹为人诬为虚构战绩,然我们并不因此抱怨。……尽管十八集团军饷弹俱断,尽管无任何友军可以配合,尽管有人造谣说十八集团军已撤回陕北,然事实胜于雄辩,十八集团军终于击破了敌人扫荡。虽弹药越打越少,但我们更不会以此抱怨别人……”

《大公报》社论把事情说成:仿佛整个华北战场只有一个中条山。周恩来在信中指明:山西高原并非仅限于中条山。敌寇所以难以渡过黄河,不仅因中条山留有中央大军,握此北方锁钥,且因山西所有高原都控制在我军手中,方使敌寇三年多屡试渡河,屡遭失败。他给《大公报》提出了一个它难以拒绝的要求:希望“贵报一本大公,将此信公诸读者,使贵报的希望得到回应,敌人的谣言从此揭穿。”

《大公报》无奈,只好在两日后全文刊出周恩来的信。这封信在蒋管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毛泽东也看了信,指示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并广播,致电周恩来:“你那封信写得很好。”

周恩来还给蒋介石写了信,质问他为何出此谣言,居心何在。蒋介石没有回信,却派来了刘斐。刘斐已不像前次那样无理,口气缓和地说:“不要误会,委员长没有别的用意,他只是希望十八集团军有战报。”

“战报多得是嘛。”周恩来说着起身打开保险柜,从中拿出八份战报,交到刘斐手中,“这八份战报你可先带给委员长,我希望中央社将其发表,以正视听。”

刘斐连连称诺。

刘斐走后,周恩来想到事情的另一面,连电延安,建议由朱德出面致电国民党当局,向他们提出质问。周恩来还替朱德想好了词,届时写上:“前方浴血抗战,后方血口喷人,势难使死者瞑目,生者心安……”另外他对华北战事也提出建议,最好抓住一两个要害地段或要害地点,狠狠地打一仗,切断它几天,将这个声势影响国内外;八路军要立送战报。周恩来提醒毛泽东:从近日《大公报》和《商务日报》发的社论看,国民党怕我们另立一个中心。我们可以不忙答复,只是从正面做文章反驳。毛泽东同意。

但是,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并没停止。

周恩来又找刘斐谈过多次,对方表示看委员长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