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以为有东西会伤害你吗
有句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说如果一个人曾经被蛇咬过,那么他可能在看到蛇或者与蛇类似的哪怕只是一根绳子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感。这样的症状在心理学上称为“恐惧症”。
什么是恐惧症
恐惧症属于一种神经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会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一种强烈的并且是不必要的恐惧,同时伴有回避行为。比如,害怕带毛的东西,害怕狗,害怕开车,等等。
恐惧的对象有单一的,也有对多种对象都恐惧。患者能够知道自己的反应不合理,但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在恐怖症的患者中,女性更为多见。
恐怖症患者一般都胆小怕事,害羞而且依赖性强,他们通常是高度内向的性格。
约翰·穆勒曾说:“除了恐惧本身之外,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恐惧源于人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本能的东西。恐惧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想要克服它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儿童是最容易产生恐惧的群体,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的控制能力都还不完善。心理学家推测,通过研究儿童的恐怖心理,也许可以解开恐怖感的来源。
约翰·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在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小婴孩叫阿尔伯特,他平时惧怕敲击钢铁制品发出的尖锐声,但对老鼠却毫不惧怕。
一开始,华生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给阿尔伯特玩毛茸茸的老鼠玩具,小家伙显然很开心。随后,在阿尔伯特兴致勃勃地玩玩具的时候,华生突然敲击钢轨,阿尔伯特吓得扔下毛绒玩具,号啕大哭起来。
当钢轨声和毛绒老鼠配对出现一段时间以后,阿尔伯特就对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惧条件反应,这种反应甚至泛化到了兔子、狗、绒毛玩具等一切带毛的东西上。
这个实验揭示了在一个婴儿身上是如何形成对恐惧的条件反射的奥秘。
恐惧源于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的东西,也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给我们招致事端的人,在我们觉得他们还不会危害我们的时候,是不会害怕的。因此,恐惧的意义是,恐惧是由那些相信某事物已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人感觉到的,恐惧是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并在特殊的时间条件下产生的。”
恐惧源于无知,源于我们无法把握未经历的事情,或者不认识已经历的事情。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恐惧的感受和对象也不相同。一般说来,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恐惧的来源就越抽象。
比如孩童会害怕庞大的动物,害怕打雷的声音,害怕恐怖片里怪兽或鬼的面孔。而成人的恐惧便抽象化了,表现为他们恐惧烟尘、恐惧黑暗、恐惧一望无垠的开阔或者密闭空间。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阅历的增加,人们主观臆想的或者预料中的危险能够引起的恐惧会越多。
怎样克服恐惧
当恐惧来袭,人的身体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这种激素有时甚至会让人头晕目眩。当你的身体活动起来的时候,正好会消耗这些肾上腺素。所以,感到恐惧的时候,不要坐着不动,站起来走动一下,深呼吸几次,如果条件不允许站立,那就尝试坐着收缩能够活动的肌肉,在收缩与放松之间,也能够消耗肾上腺素。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你足够勇敢和坚定,就能够克服恐惧,因为几乎所有的恐惧都与人内心的不自信和无助感有关。因此,意念是很重要的,勇敢地面对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才有克服恐惧的可能。
如果这些都不行,心理治疗上还有一种强迫疗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也就是说在每次引出让人恐惧的刺激物的同时,让患者做出抑制恐惧的反应。长此以往,恐惧感就会削弱,并最终消失不见。
濒临死亡的体验
“我感觉自己飞在天花板上,身体很轻,非常轻,飘飘荡荡的,很舒服。床上则有一个我的躯体躺在那里,我能清楚地感觉到他的脉搏和呼吸同我的一样,但他更像一个空壳。”
生命后的生命
这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对于一项研究的亲历体验描述,这项研究名叫“濒死体验”。在一本名为《生命后的生命》的书中,对濒死体验做过这样的说明:“濒死体验是人在弥留之际因为恐惧死亡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掘的奇特现象。”
这个现象给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门科学留下了诸多疑问。比如,意识是什么?记忆又是什么?将要死亡前的感觉究竟是幻觉还是现实?如果是现实,那它说明了什么?
抢救室里,一位老太太眼看快要不行了,心电图曲线起伏越来越小,心跳越来越微弱,医生没有放弃,依旧在全力抢救她的生命。突然,一切都平静下来,荧光屏上显示出残酷的直线,老太太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医生的抢救动作却没有随之停止,他们不懈地坚持了三分钟。突然,奇迹发生了,老太太的心脏重新跳动了起来。
第二天,老太太从病床上醒过来,表情平静地向医生们描述了在短暂的“死亡之旅”中感受到的东西,“我穿过了一片令人快乐的黑暗,看见了灿烂的阳光,我感到无比快乐”。
长时间以来,医生们总是能听见关于这种奇特经历的描述。最终,这些描述引起了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关注。据一项调查发现,近800万美国人称自己经历过“地狱之行”。
五个阶段
心理学家将临床判断死亡后,又经过抢救而活过来的人的叙述进行归纳,总结出了濒死体验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到安详和轻松。声称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当中有近60%的人来到了这个阶段,他们觉得自己在随风飘荡,身轻如燕。一直飘到一片黑暗中,但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惧,有的只是安详和平静。
第二阶段是感到意识溢出体外。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当中约35%的人经历过这个阶段,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识飘离了身体而飞到天花板上,或者自己的身体也脱离了出来,只剩下躺着的躯壳,真正的他们正飘在半空中冷眼旁观,看医生在为自己忙碌,或看亲人在为自己哭泣。
第三阶段是通过黑洞。奇怪的是,但凡到达了这个阶段的人,遇到的几乎都是黑洞,他们说感觉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吸力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然后被卷进黑洞,在里面被拉扯、被牵引、被挤压,并迅速地向前冲去。洞里有轰轰的噪声,却不会让他们感觉暴躁,心情反而更加平静。
第四个阶段是看到与亲朋好友团聚。飞到黑洞的尽头,隐约能看到光线。慢慢地接近,内心便感受到了温情,自己的爱人、亲朋好友都在洞口等着自己,他们看上去既虚幻又真实,形象高大。这个时候,自己的一生像快播电影一样从眼前一幕幕地掠过。
第五个阶段是与宇宙达到天人合一。只有近10%的人表示到达了这个阶段。最终,他们与洞口的光融为一体,刹那间,他们觉得人生如此完美,自己甚至已经掌握了宇宙的奥秘。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后发现,那些自杀未遂的人所感受到的濒死体验只是到达了第一个阶段,并且局限在这里。而心理学家则发现,凡是经历了第一阶段至第四阶段的人,他们往往已经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而那少数经过第五阶段体验的人,在体力、智能和精神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醒过来以后,他变了,从前的他暴躁且苛刻,然而面前这个眼神如婴儿般纯净的人,没有半点苛刻的样子。他变得温柔、平静、大度、单纯。”
心理学理论证实,当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的恐惧感,他们的感受是平静而且愉快的,仿佛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空,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追溯自己的一生。
受刺激后的永久性创伤
1945年8月6日早晨9点14分17秒,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1分45秒之后,原子弹在空中爆炸。刹那间,广岛上空升起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随后整个城市便沦为火海,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熔为灰烬,无数人瞬间成为残骸。远一些地方的人尽管侥幸活了下来,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失明。此后的20年,这场灾难依旧在左右着人们的死亡,还活着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一刻……
遭受创伤之后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认定“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它是指突发性的、威胁性的战争、灾难或惨案等超出了人类普遍认识和能够承受的经验范畴形成的冲击而造成的后遗症,临床上又将其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这种症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某种精神障碍,导致深度悲伤或者忧伤。有些是短期的,大部分是长期的,并且具有潜伏性。
不只是重大的突发性灾害,例如一些家庭暴力或者虐待、交通事故等,这些事件尽管没有超过人类的经验范畴,却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影响和伤害。
除了悲伤的情绪,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事件同时会让人感到焦虑和无助,这些情绪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无法逃出的梦魇
海尔默至今无法忘记他的长官,那位号称“整理专家”的既严格又宽容的长官瑞秋,尽管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整整5年了。
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他们同在前线,海尔默亲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在一次轻武器短兵相接的交战中被杀。后来他总是想,如果当时自己多看他一眼,或者离他近一点,是不是就有能力阻止他的死亡?
怀念一个在自己眼前瞬间阴阳相隔的人的情绪是复杂的,何况这只是折磨海尔默的众多噩梦之一。那一年,他只有23岁,却经历了无数的迫击炮、路边炸弹、火箭弹以及轻武器的袭击。当他的同龄人都在郊外搂着女朋友亲热的时候,他已经皮肤粗糙眼神苍老地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了。
回家后,海尔默发现,战争让他改变了很多,曾经的单纯一去不复返,每天的精神折磨让他痛不欲生,脑海中时常出现血腥和死亡的画面。他长期失眠,或者从噩梦中惊醒;他有时候会难以自控地愤怒,从而做出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情来;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却总是显得很焦虑,有时候一个杯子掉在地上,都能让他惊得跳起来……
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时,心理医生判断他已经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情报处理系统故障
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患者,其症状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过度警觉。就如海尔默一样,当他处在安静环境中时,总是焦虑地保持高度警觉,细微和突然的刺激都会引起他极大的反应,使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这类人常常失眠,睡眠质量非常差,易惊醒。
第二类表现为“闪回”,即受伤的记忆不断地重复出现,尽管当时只是一瞬间,却感觉长久以来都历历在目,无法忘记。
第三类症状是持续性地回避。在刺激超过心理能够承受的范围后,人们会自动选择忽略它,“眼不见,心不烦”,不碰不听不想,改变自己的意识状态,以达到自我防御的效果。
那么,创伤是怎样引起人们的应激障碍的呢?
人在经历了突然的创伤之后,会使大脑的情报处理系统发生非常大的紊乱,这个时候就容易超出人能够承受的刺激了,然后两条神经回路相互补充的机能便遭到了破坏,发生紊乱。急行回路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负责对信息进行整合的缓行回路则手忙脚乱,无法有效处理,因而导致了急性回路过分活跃而缓行回路过分抑制。待危险过去后,大脑的加工机制却无法及时回到正常状态。
这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激素的失调,使得人产生不安、恐惧以及愤怒的情绪。
为什么左撇子总被认为是特例
在“手脚”并用、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身上,一般没有什么明确的手脚分工。据观察,它们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是基本相等的,顶多是前腿和后腿有所区别而已。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但有灵巧的双手,而且左右手分工不同,使用频率也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左撇子让人恼
我们通常把习惯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
在中国,左撇子占的比例不足2‰,远远少于其他国家,造成这种比例悬殊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人有多么特殊。从小就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对这个事情也许更有发言权,原因在于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的时候,就不停地被纠正使用左手这个“错误习惯”。
有一个小男孩在上小学之前一直是左右手并用,这只手累了就换那只手,并且能够同时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可是这个情况到上小学的时候就变了。小男孩的班主任是一位老教师,她对小男孩用左手写字似乎深恶痛绝,每天上课都要点名强调一遍:写字要用右手,不许使用左手。小男子并没有牢牢记住老师的教诲,虽然开始时用右手写字,但右手一劳累,马上就换用左手。老师终于愤怒了,第二天,她从家里带来一根布条,当小男孩再度把左手放在课桌上写字时,她便用布条把小男孩的左手绑在椅子后面,强迫他只用右手写字。
年幼的孩子就像老师手中的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便捏成什么样,仅过去了两周,小男孩便彻底改掉了用左手写字的习惯。
不讨人喜欢的左手
我们一直无法评价,这件事究竟是对还是错,老师是纠正了一个坏习惯,还是无意中误导了他?
在欧洲的历史上,人们曾经把左撇子称为“与撒旦为伍者”,对左撇子的歧视不言而喻。
但总的来说,东方民族对左撇子的歧视程度似乎更深,往往都会采用强制的手段来加以纠正。就像拴住小男孩左手的老教师一样,她或许只是按照惯性思维来判断事情,却没有往更广阔的方向去思考。
据说,在古时候,左撇子是不被人理解的,因为在某些言语当中,“左”可以被解释为笨拙,所以那时候,如果谁是个左撇子,他自己就会觉得是件很丢人的事情而躲躲藏藏,不敢在众人面前暴露。
“左”字的一些否定意义一直被沿用至今,比如它指代邪、偏、错等含义,一些带左字的词语都有明显的贬义,像“旁门左道”、“左脾气”等。
盛产天才的群体
有人指出,左撇子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真的是这样吗?
独裁统治者恺撒、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爱因斯坦、牛顿、富兰克林,还有比尔·盖茨、约翰·洛克菲勒、福布斯等,这些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凡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左撇子。
一些脑科专家指出,左撇子中盛产天才,是因为他们长于右脑思维。从大脑分工来看确实是这样,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左撇子更聪明吗
研究发现,人们更习惯于用左手还是右手,在胎儿发育的早期就已经形成了。当婴儿在母体内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通过超声波扫描就可以知道这个小婴儿将来的用手习惯,那就是看他习惯吸吮左手大拇指还是右手大拇指。
那么多天才与成功人士都是左撇子,于是有人就认为左撇子要聪明。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推理和语言,右半球则注重几何形状的感觉,负责感情、想象力和空间距离。
目前尚没有科学研究证明左撇子比一般人更聪明。科学家们通过对脑电波的研究发现,当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情况时,大脑的两半球都积极地参与脑部运动,并没有哪一边特别活跃或抑制。
为什么“13”这个数字如此不受欢迎
美国人德赛写过一本书叫做《恐惧与乐趣》,在书中,他淋漓尽致地讲述了“13”这个数字所代表的不祥之兆,混淆传说与历史现实,将“13”这个数字所能引起的恐惧全部跃然纸上。
恐怖传说
在西方国家,“13”是一个非常不受欢迎的数字,超过80%的高楼没有第13层,医院和宾馆基本都没有13号房间,电影院在第12排和第14排座位中间往往安排的是过道,甚至连街道上的门牌号也没有排13.在法国著名的十四行诗社交名流中,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能够成为宴会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摆脱不幸的命运。
人们为什么如此忌讳数字13呢?这得从耶稣说起。
达·芬奇有一幅名画叫做《最后的晚餐》,画中共13个人,是耶稣及其弟子。这是耶稣最后的一顿晚餐,因为在这天晚上,其中一个弟子犹大为了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了当局,使得耶稣最后受尽折磨而死。
犹大是最后一个,也就是第13个来赴晚宴的人。当天恰逢13日,晚宴上有13个人,这一连串的“13”给耶稣带来了不幸和苦难。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而且是出卖和背叛的同义词。
在北欧的神话中,也有关于13的故事。
在哈弗拉的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大家其乐融融,交谈得正愉快。这时闯进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邪神洛基,他的到来,断送了光明之神柏尔特的性命。
原来,这位才貌出众、人见人爱,给人们带来无限喜悦的光明之神柏尔特曾做了一个噩梦,预感到自己将遭人暗算。众神都为之着急,他的父亲奥丁便派出了传令官,传令禁止一切鸟兽草木伤害自己的儿子,却偏偏忘记了檞寄生。没有被邀请的洛基用带有檞寄生的利箭最终将柏尔特射死了。
光明之神一死,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和哀伤之中。因为洛基是第13位到来的不速之客,因此13便成为了不幸的数字。
黑色星期五
13已经被视为很不吉利,如果13日恰巧赶上星期五,那么那天便成了黑色的恐怖的星期五,凶险异常。
传说犹太教以星期五的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止为休息日,也称为安息日。每到这一天,就有12个巫婆聚集举行狂欢夜会,而撒旦是第13个魔鬼,会在狂欢夜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出现。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偷吃了禁果,而他们的儿子该隐也是在星期五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弟弟亚伯。“诺亚方舟”故事中毁灭一切的大洪水也暴发在星期五。
所以,恰逢13日的星期五,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糟糕的日子,连那些不惧战场上血流成河的人,都会在这样的日子里小心谨慎。比如拿破仑在这一天绝不用兵,而俾斯麦遇到这样的日子,也绝不会在任何文件上签署名字,哪怕只是一份例行公事的文件。
集体无意识
如果你问外国朋友:“为什么你们那么不喜欢13呢?”他也许会愣一愣,然后回答说:“我也很难找出原因来,这似乎是一个从小就知道的道理,因为我的家人不喜欢,朋友不喜欢,学校以及住所周围的人都避讳使用这个数字,这更像是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迷信的事件,说不上什么道理,却一直代代相传。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后者包括了祖先生命的残留,以及祖先意识的传承,它的内容能够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因而称为集体无意识。它是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是因为有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可以说它是无处不在的。它能够让人在不知道为什么忌讳13的情况下,将忌讳进行到底。
双胞胎真的有心电感应吗
1983年,一对双胞胎出生在墨西哥,她们刚生下来就被不同的养母抱走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20年后,在朋友的安排下,她们见面了,并且一见如故。交谈中,她们发现尽管从未在一起生活过,但彼此的经历却非常相似:养父都死于癌症,她们都会管弦乐,喜欢蓝调和街舞,都梦想着将来从事兽医职业。
心电感应的兄弟
很多人都认为那些双胞胎们即使分开几十年,相隔几千里,依然能够感觉到对方的存在。也许平时这种感觉不明显,但当其中的一个遭受某种灾难和痛苦时,另一个也会有同样的反应。这样的现象被统称为“心电感应”。
双胞胎在思想上是否真的有特殊的连接?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只有8岁的同卵双胞胎理查德和达米安。研究者让理查德待在一个隔音效果很好的房间里,并在房内放了一桶冰水。达米安则坐在另一个放满仪器的房间,他的脑电波受到密切监测。
按照要求,理查德把手臂伸进了冰冷的水桶里,他感到不舒服,冷,浑身的肌肉收缩了起来。另一个房间中的达米安身体也发生了和理查德一样的反应。理查德急剧呼吸的时候,达米安的呼吸频率也加快了。
随后,研究者又让理查德打开一个小箱子,这个箱子里会有一条非常逼真的巨型橡胶蛇朝他弹过来。没有心理准备的理查德被吓了一大跳,而研究者监测到了达米安的脉搏变化。
据他们的母亲说,这对双生子的心电感应,从出生的第三天就体现出来了。
那一天,母亲照旧给两个孩子喂完奶,然后把达米安放在床上,用枕头将他围起来,便去给理查德换尿布。结果理查德开始大哭大闹,像是在抽搐一般,全身上下抖个不停。母亲几乎是下意识地回头看达米安,却发现他已经不在原地,滚到了床上的枕头堆里去了,并且已经窒息,没有呼吸,脸色也变得铁青。母亲赶紧给他进行了人工呼吸。
“看到理查德哭成那样,我突然意识到双胞胎是有心电感应的,心想难道是达米安出现什么意外了?回头一看果然如此,我想那天要不是理查德,我或许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了。”
多年后,母亲这样描述道。
心电感应的姐妹
在一本名为《双胞胎心电感应》的书中强调,有很多的身体迹象能够表明双胞胎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也有不少双胞胎都声称他们之间曾出现过心灵相通的感觉。
一对双胞胎姐妹曾经分别生活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有一天,住在澳大利亚的妹妹开着车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行驶。突然,她撞到了一头过马路的母牛,汽车立刻抛锚了,妹妹受了伤,感到很难受。
几乎是同时,在美国的姐姐感觉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痛苦,来得很强烈,但又怪异得不像是自己的痛苦。一瞬间,她想到可能是妹妹出事了,于是赶紧打电话给澳大利亚的朋友,打听妹妹的消息。
真感应,还是伪科学
尽管很多双胞胎都描述了类似这样奇特的经历,但就此下“双胞胎具有心电感应”的结论,还是缺乏理论依据。有些结果或许很值得研究,却不具备太多的科学意义,比如有的双胞胎在考试时会出现同样的分数,甚至连错题都错得一样。但我们也能够这样解释,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相同,并且脑部结构相似,所以会做出几乎相同的答卷。
争论一直在持续,科学家认为那些坚定地相信心电感应的人根据的往往不是科学依据,而只是道听途说,越传越神的故事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变得更加引人注意。
即使有一些证据看起来意义重大,但也不排除巧合的可能,就算人们都承认了心电感应的存在,但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出它是怎样发生、为何发生以及如何进行的,因此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科学。
疯子与天才,只隔一线
天才都是疯子吗?当问这句话的时候,突然会觉得有些不妥,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来回答:天才和疯子就像是一根断了的橡皮筋的两端,曾经它们是一体的,但也有可能在把橡皮筋捋直的时候相距遥远。
疯子天才皆有可能
一位精神科医生曾经说过,有些病人其实很正常,但有些健康的人却往往不正常。有的病人虽然精神上有疾病,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兴趣,并且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而那些健康的人却更容易心胸狭窄,自私自利,行为像一个破坏者。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或多或少都患有心理疾病,有的甚至非常严重。
当人们在研究威廉斯综合征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患有这种病的人可能出现智力突然迅速提升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可能成为智障或疯子,也有可能成为天才!
只是一线之隔
“人的基因谱就像一本4万字的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是书中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威廉斯综合征就是因为基因排列异常而造成的先天性疾病,患有这种病的人在出生的时候,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全球每2万人中,就有一人患这种疾病。
于是人们推测,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精神分裂或者自闭症等,这样的患者往往也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怪异行为,是不是也是由基因排列错位而引起的呢?
很多实例竟然都验证了这个说法。比如,亚伯拉罕·林肯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强烈的自杀倾向,罗斯福事必躬亲的工作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躁狂症,科学家牛顿在生活中是一个狭隘与好斗的人,爱因斯坦甚至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米开朗基罗患有孤僻症,莫扎特则有些自闭。
1961年,大文豪海明威饮弹自杀。还有荷兰画家凡·高,他活着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他曾经割下自己的半只左耳送给钟情的妓女。许多和他们一样命运的艺术家似乎都在用极端的方式向我们证明着,精神病和天才之间的分隔极其模糊。
筛选不同信息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筛选关键和有用的信息,并且具备了集中关注关键信息的能力,比如懂得如何生存,怎样完成必要的工作,以及怎样处理信息。
但是这些能力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却像是遭到了障碍。他们不能很好地分辨外部刺激和内心信号之间的区别,也许那些被正常人意识所抛弃的信息,却被他们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也许正是这种意义造就了他们非凡的创造力。
但是,创造力旺盛的人潜在的抑制能力却偏弱。究竟会成为天才还是疯子,关键看这个人本身怎样去处理那些无法过滤而被自己重新定义的多余信息。
天才们则创造性地利用了这些信息,“只要拥有足够的智慧,你就可以用崭新的方法操控额外信息流,而不是被其吞噬”。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
“因病得才”,这个事情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那些患病的天才们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们的人生却不一定美满幸福。心理学家说,患上艾斯伯格综合征以及自闭症等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同时,如果这些病能够治愈的话,人类将有丧失天才的风险,这样的话,很多艺术作品以及发明创造将不复存在。
一位神经学博士指出,他们曾经接触过的某些病患,正是大脑的某一些部分受到损害的人,这些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几乎可以称为奇迹,但他们往往处理不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出门买一罐可乐。也许每个人的脑部都存在着一块特殊的潜能区域,但只有那些患病的极少数人能够运用。
天才,疯子,或是平庸的大多数,该怎样去选择呢?心理测试
看看心理学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周一早上,你刚出门就踩到一块香蕉皮,重重地摔在地上。这时,你会:^_^
A“囧囧”有神,认为自己遭遇了绝对的黑色星期一。
B 小心翼翼,生怕再遇上倒霉的事。
C 疑神疑鬼,立即找出手机看今日运势。
D 一笑置之,权当没发生过这件事。
心理学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A“囧囧”有神,认为自己遭遇了绝对的黑色星期一。
心理学对你而言只是远离生活的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而已。有人说起,你可能会去听一听,但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没人提到,你也不会主动想要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B小心翼翼,生怕再遇上倒霉的事。
你对心理学颇有研究,对一些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现象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你已经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但还没有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习惯。进一步的学习能够帮助你提高认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C疑神疑鬼,立即找出手机看今日运势。
太遗憾了,虽然你对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兴趣,但你相信的其实不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而是超自然的鬼神之说。在你看来,心理学就是水晶球占卜、星座运势、塔罗牌分析等。这偏差也实在太大了,赶紧把休闲娱乐的东西和科学知识区分开吧!
D一笑置之,权当没发生过这件事。
你对一切无法用自然科学来解释的东西都保持高度的怀疑。对你来说,心理学就等同于神棍、骗子之类的。你无法理解那些抽象化的概念,自然就不会相信研究梦境、潜意识之类的心理学。你的感性思维有待提高啊!
你是否赞同心理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