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每一位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但是怎样去爱,怎样去教育孩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可是有时候效果却并不怎么让人欣慰,父母为此而苦恼。
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学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切实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了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回答。而事实上,却未必。
有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却在春节之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离家出走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是机关干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是离休干部。家人们都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出走。
在孩子找回来之后,班主任去他家,想了解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当班主任问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时,孩子的爸爸赶紧检讨说:“都是我们不好,老让孩子学习,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可孩子却摇了摇头,说:“我离家出走,只是想让自己好好地活一回。平时爸妈对我的管束实在太多了。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我的想法,老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我身上。班里还有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
孩子的话,令父母目瞪口呆。
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太多,而父母则以为是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有一则外国故事,讲的是:
一位科学家用小勺给他的小狗喂鱼肝油,小狗挣扎着把勺子打翻在地,然后却跑过去舔这个勺子。这位科学家说:“小狗给我上了一课。它不是不喜欢吃鱼肝油,而是不喜欢我喂鱼肝油的方式。”
这位科学家用以一种学习的态度,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很多父母缺乏的正是这种学习的态度。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孩子是我生的,我对孩子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孩子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我都了如指掌。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可否认,但爱孩子,不等于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方式不等于孩子就能接受。会教育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国古代《学记》认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因此,作为父母,有必要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下面的建议供给父母们参考: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父母可以多听一些教育讲座,多看一些家教书刊,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知识基础,你才能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和孩子交流。
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做朋友是需要许多共同语言的,和孩子建立共同语言,你最好能够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看电视,一起品足球,等等。当然,你更要关心孩子的心事,及时帮孩子排忧解难。这样,你才能在生活中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作一些决策。比如,问问你的孩子:“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吃苹果;和孩子一起协商:“星期天你想怎么安排?”,而不是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安排周末,等等。只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交流,对你说实话、真话,你才能够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用话语表示对孩子的爱。父母要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比如,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情绪激动地对你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就不宜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这样的话,孩子就觉得没有必要跟你继续交流下去了;相反,如果你换个说法:“老师对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对孩子的感受就不同;这句话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父母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你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不要随便批评孩子。由于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一些父母总想做孩子的法官,总是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就立刻批评孩子。而实际上,只简单地评判孩子的是与非,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总在寻找机会“教训”自己。如果孩子存在这样的情绪,就不会愿意听父母的话,父母就不能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了。所以,较好的办法是父母做法官之前先做律师,当你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为孩子辩护。
父母应该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只有在对孩子充分的了解之后,科学的教育才有效,也才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