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给心灵通通风
47757700000037

第37章 跋涉中的印痕

读徐涛的诗作,让你感觉到诗人和生活贴得很近,他是在用心、用情、用意为我们构筑一道道精神的篱笆,让我们在母语里尽情享受由文字编织所带来的快乐与温馨。

徐涛曾对我说,他是把文学当宗教,当信仰,当一生的伴侣。这话听起来带有几分悲壮的味道,很有些像圣徒的誓言。事实上,徐涛跋涉在创作之路上,孜孜矻矻,一直以实际行动印证着他对文学的这份虔诚。

我与徐涛相识于1992年6月的《莽原》文学培训班上。初识徐涛,感觉他是一位忠厚、实在、对文学满怀赤诚的人。那时我还在小镇上开着一家诊所。因为是邻县,我们文友之间偶或有一些走动,喝酒聊天,畅谈文学,纵论人生,那份融融情感,至今令人回味、十分留恋。后来,我辗转到省城发展了,徐涛也因生计问题四处漂泊。间或有电话联系和信函往来。这期间,尽管生存环境较为艰难,但徐涛的写作始终没有放弃,梦想不曾间断,且歌且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02年7月,徐涛在江苏无锡打工时,出版了第一本个人诗歌作品集《爱情·乡谣及其它》(中国文联出版社),这标志着徐涛的创作日趋成熟和质的飞跃。当我接到文友徐涛的赠书,先是感佩,继而感动。感佩的是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感动的是手头拮据的徐涛,出书竟是靠着打工和亲友的帮忙实现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了这番执着的追求,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徐涛在文学之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美的风景会离他越来越近。

《文学的印痕》是徐涛的第二本作品集。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发表的评论、随笔、诗歌等近百篇(首)。我曾在几位朋友面前探讨过徐涛的为人及为文。平民精神与草根意识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中。在他的身上,足以体现当今时代的文人风貌与草根文化创作的诗人品质。生活中的徐涛是坚韧的,厚道的,甚至有些不善言辞,但他的诗(如《爱情》《豫南·茶乡》《渔家傲》《淮河,我故乡的河》等)却写得洗练空灵,意境优美,蕴含丰厚,生活气息较为浓郁,让你在不尽的阅读中不断获得美的享受;而有的诗(如《怀念屈原》《象棋启示录》《关注科索沃》《我残疾的妹妹》等),让你强烈地感受到,这位性格有些内敛的乡村诗人,似乎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中,那份恣肆汪洋,那份情真意切,汇聚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浸染着你,拍打着你,震撼着你。读徐涛的诗作,让你感觉到诗人和生活贴得很近,他是在用心、用情、用意为我们构筑一道道精神的篱笆,让我们在母语里尽情享受由文字编织所带来的快乐与温馨。

《文学的印痕》是一本综合作品集,虽然有些“杂”,但这份“杂”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杂糅,它较全面、深刻地为我们展现、阐释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了一道了解社会的多元图景,让我们在跋涉者的每一步印痕中,捡拾更多闪光的珠贝。在这本作品集里,我不仅领略了徐涛的精短诗作,更集中研读了他的部分文章,即便是一篇短小的《祭祖文》也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徐涛的阅历,徐涛的知识面,徐涛深厚的古文功底,已为他作了充裕的创作准备,信手拈来的一个素材,在他的笔下都变得很有意趣。说“杂”,绝对没有贬低或不屑的色彩,它有力地证明了徐涛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让我看到了他的才情,显现了他不可小觑的艺术禀赋。这部作品集,将是徐涛的一次创作转折,或曰新的起点。

在《文学的印痕》里,我很吃惊、也很高兴地看到作者的评论潜质。此前,我仅仅知道徐涛的诗歌创作已渐臻佳境,对他的评论知之不多。但他的评论,像《永远的海子》《局部的田君》《解读温青》《一路风尘的歌者》《书写传奇的人》等篇章,条分缕析,深刻到位,令人信服。我曾与作者交流过,信阳不缺诗人,但缺少纯粹意义上的评论家。倘若徐涛能在这方面潜心研究,有所突破,假以时日,信阳的文坛,定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而热闹异常……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