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次采访,认识了李怡先生,闲谈中交换故事时才发现,原来大家曾就读于同一所中学,于是从此跟前辈以兄妹相称,我叫他大师兄,他唤我小师妹。
做人做事,小的总听大师兄教诲,日日拜“听”他在港台节目《一分钟阅读》里的精彩书介,解读好书之外也解读了人生。
大师兄看着小师妹从小妮子变成了阿妈,那天,身为三女之母的我又在诉说那些吐之不尽的育儿苦水,谈起教育呀、课本呀、考试呀、活动呀,免不了又气上心头。倒是睿智的大师兄平心静气地赠了我一帖清凉故事,让为父为母的我辈时刻警醒自己。
话说大师兄有个在加拿大念书的孙儿,从小到大他都是钢琴高手兼音乐奇才,在彼邦出战无数,一直是个长胜将军。
有一天,这个赢遍加拿大的孙儿悻悻然地来电,因他在最近一次的钢琴比赛中惨遭滑铁卢。电话那边,孙儿语带不忿,认为明眼人都看出了评判的不公—近年来东方孩子的锋芒太露了,那次比赛摆明是不想把奖颁予中国人。
遇到这种状况,作为父母该如何解说?我在心里暗忖。
站在孩子这边,同仇敌忾,甚至主动提出投诉,为孩子争回一个公道,大概是今日家长们的常用手段。但艺术是主观的,劝勉孩子吸取失败经验,下次再努力,我想,这会是开明一点的家长的做法。
然而,李怡教孙儿悟道的方法却高明得多。在电话里,他对孩子娓娓细说:
“人生第一件要学的事就是失败,知道怎样做一个好的loser(失败者),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winner(胜利者)。第二,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事总有一天会降临在你身上,每个人都要学习面对它、接受它。”
最简单的道理,却最容易被遗忘,尤其当受挫的是自家孩子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偏颇的执迷。接受不公平比接受失败需要更广阔的胸襟,父母的盲点也往往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