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铁路是日本自由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来到京都才发现,京阪电车才是这里的运输命脉。
名为电车,其实亦是铁路,两分钟路程便设有一个站,几乎覆盖京都所有知名与不知名的景点。十来块钱的车费,便宜得根本不用费神去计算该买什么日票、月票。
我们下榻的地方就在这条京阪电车铁路沿线上,坐几站车就有好风光,睁开眼总能碰上几个文化遗产,于是我们连大阪也懒得去了,就天天在这条线上穿梭游历。
从住处“稻荷”坐十分钟车,就抵达了一个叫“伏见桃山驿”的地方,这里没有大锣大鼓的旅游介绍,铁道图谱上只低调地写着“明治天皇陵寝”几个字。地图上的月桂冠纪念馆、黄樱纪念馆等,甚至驰名日本的清酒酿制场,都存在得比皇陵高调。
路的尽头,一块大石头立于眼前,上书:“明治天皇陵昭宪皇太后陵”,仅此而已。
大石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和两旁延绵不断的参天古木。陵道组成的画面只有石头的灰、树的绿和天的蓝,贯彻日本人的简约美,与北京明十三陵的慑人气魄截然不同。
踏着小石子,脚下飒飒之声不绝于耳,如同步入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偶尔跑过一队穿着制服在特训的中学生,除此之外,只剩风声、鸟声、呼吸声。
走了近一小时的石板路,才来到明治天皇—日本人眼中最伟大的皇帝陵前,只是默默地由几个鸟窝、一大片松树守护着。
皇陵经过98年的经营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一草一木都是心血,徒步走了两个钟头,沿途竟没发现一块垃圾、一根枯枝、一片落叶。
据说京都伏见区的明治皇陵与东京都内的明治神宫,组成了一个保卫日本的风水格局。伏见的原音是“fushimi”,意即“不死身”,陵寝建此,见证明治精神不死。
因为欣赏这片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回来后便四处向友人推介,对方问得直接:“陵墓有什么好看的?”
不是挖苦嘲讽,而是真的想问:究竟那里有什么可看的?有什么卖点?
说真的,陵墓向来都不会好看。
曾经到过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夏王陵,“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只见一个个草头墓地,如星宿般组成的九座土堆,埋藏着千年前沙漠上消逝的西夏王国。
还有那年看完了《书剑恩仇录》,千里迢迢地跑去新疆喀什看香妃墓,原来不过是小棺一口,外加一辆香妃坐过的破车作凭吊。
陵墓的重点在地底、在土里、在历史间,游者不该在乎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宏伟的是泥土下尘封的故事。
京都的明治天皇陵没有拍照位,没有纪念品店,就连照片解说都欠奉,与其说是景点,不如说是一种对日本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感受。
那天,我不怀任何历史情结地来到陵园,冲击我心灵的不是明治维新的功,抑或甲午战争的过,而是当天烈日下一队队擦身跑过的高中生。
“如果在香港,要孩子们在这种酷热下跑一个早上,家长们恐怕要告上教育局了!”我想。
这天的气温估计有35℃,小女儿边走边鼓着腮喊着热呀、晒呀、还要走多久……没完没了的石板路,我们慢慢走,衣服裤子已经湿了好几回,然而那些高中生却在来来回回地跑呀跑,进行“地狱式集训”。
“这是明治天皇的训谕:日本人天生个子小,要胜过别人,就要有良好的体魄,所以日本的学校对体育非常重视,每个学生都要加入一个运动部……”同行的日籍民宿老板娘解释。
想想我们的孩子一星期才有两节体育课,一放假就要在补习社、琴行、画室间赶场,那天某小学的学生为了考体能多跑了几圈,随即有十几个人口吐白沫、头晕不适要送医院。
如此四体不勤的下一代,即使个个都是高智商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