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港孩》一书的作者黄明乐一起办了场“港孩vs。怪兽家长”的讲座,席间,我向台下的观众问了一个问题:
“喝茶的时候,你不小心掉了一个虾饺,虾饺落在餐桌布上,这虾饺,你是吃还是不吃?”
台下有好些人都在摇头,有些在思索,一位抱着女儿的父亲举手高叫:“吃,我吃!”不浪费食物,很好,但注意,他说的是“我吃”,而不是“我女儿吃”。男人,或者父亲,从来都是扮演这种人弃我取的角色。
后来回想,问题应该更正为:“你家孩子夹的虾饺掉在了桌布上,你让不让他吃?”
跟不同的亲戚朋友外出喝过茶、吃过饭,发现大部分人都不会吃掉在桌布上的食物,理由很简单:桌布很脏,因为我们不知道其清洁程序和放置地点。
有一回,四个女友各自带了子女出来喝茶叙旧,七八个孩子用筷子的能力都很有限,一轮穿插过后,食物被夹得天一半、地一半,桌布上最少有一个烧卖、半条肠粉、两块排骨……
我把我家女儿掉的烧卖夹回到孩子的碗里,朋友严斥:“那么脏别吃啦……”我望着烧卖,舍不得:“有多脏呀?”“有细菌呀!”朋友一向谨慎。
“掉在桌上才一秒钟,可以吃的,妈妈说过不能浪费食物!”开口帮腔的竟是女儿。
“到时如果拉肚子看医生,你就该着急了!”朋友告诫。
孩子对食物的概念,绝对是由家长赋予的;有些人天天都会把剩菜倒掉,虽说吃隔夜餐没什么好处,但孩子天天耳濡目染,见证一幕幕把食物扔进垃圾箱的画面,就会在脑海里输入“食物是可丢弃”的印象。
现代人浪费食物的经验其实不少:吃不完的剩菜、掉在桌上的点心、过了期的零食、滚到地上的朱古力、人家送的却又不合你口胃的食物、圣诞新年收到的过量糖果……最后的结局,通常都是进了垃圾桶。
我见过一个孩子,打开一包薯片总是吃一半、丢一半,“因为想让他过过嘴瘾,又怕他吃太多热量高的食物……”那位妈妈说,“有时候买了一筒糖,吃了几粒,我会在他不注意的时候整筒丢掉。”总觉得,无论那是垃圾食品还是主食,眼睁睁地看着把一些能吃的食物丢弃,都是罪孽。
有时我非常庆幸家里有个三孩子,一包薯片,只有不够分的份儿,没有怕吃得太多而要丢掉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