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让年轻人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成为第二个李嘉诚?”
我家女儿们问:“为什么我要做李嘉诚?”
“他是首富啊,很有钱……”我怂恿道。
“但他是个男人……”大女儿说。
“他还是个老人家……”二女儿又说。
“他虽然有很多钱,但80几岁了还要上班……”小女儿说。
原来,不是人人都想做李嘉诚的。
唐司长提出“何不食肉糜”之问,公然训勉年轻人要反省自己为何做不成李嘉诚,这种说法,实在太赤裸裸。
无可否认,很多香港人都想成为李嘉诚,但我们总不至于蠢到以此为奋斗目标,教科书也不会媚俗地教孩子们如何向首富学习。
我们会歌颂岳飞,解构孙中山,宣扬孔子精神,讲述南丁格尔的故事,赞扬德兰修女的奉献,却不会把李嘉诚的发迹史编入教材,老师也不会用《我为什么不是李嘉诚》这一问作为孩子的作文题目,也不会在德育课上叫年轻人反思生命时“想想为何自己做不成李嘉诚”。
因为,“李嘉诚”三个字的金钱标签大于一切。
虽然,我也曾以首富为例,教女儿们做人的道理,但说的都是“人家虽然很有钱,但也是用白粥做早餐”,或者“首富掉了两块钱的硬币在沟里,都要坚持捡起来”的小故事。我们可以让年轻人学习李嘉诚节俭、简朴的作风,而不是学习他穷一生之力搜刮财富的行为。
这就叫作价值观。
唐司长在对满腔热血、寻找出路的年轻人施教时,竟以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败得失的准则,这就是价值观彻底崩坏的例子。
我想起早前香港大学大锣大鼓地为一位月入十万的毕业生开了个记者招待会,这种以收入衡量学生成就的庸俗与堕落行为,跟唐英年的“为什么做不成李嘉诚”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