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猪可以吃老虎
在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这句名言人所共知。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弱者最终占了上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很多不得志的所谓能人常感叹生不逢时。其实,与其喟然长叹,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弱者的生存之道。
◎有时本事越大越危险
在一个公司中,有三个人格外突出,张三销售业绩突出,连续三年打破了公司创下的销售纪录;李四思维敏捷,公关能力强,能处理好突发事件;王五做事认真负责,能及时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这三人都深受领导好评,但相比而言,张三是这三个人中能力最强的,王五的能力则最弱。一次,公司要进行人事变动,从这三人中挑选一位提拔为公司经理。此时,办公室里所有的同事都认为张三最有希望获得提拔,而王五希望最小。但最后的结果却大出人们意料,恰是能力被认为最差的王五当选。
原来,尽管王五相对于张三和李四来说,工作能力稍逊一筹,但其人有个最大的长处,不与人争,和颜悦色,为人低调。当张三和李四为取得经理一职斗得不可开交时,王五却表现得很超脱,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让两位对手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却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因此,尽管王五的工作能力并不特别出色,表面看来对谁也不构成威胁,正是这一“弱点”最后却促成了他的成功。
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博弈规则: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机会不仅取决其本事的大小,还要看你是否威胁到别人。中国有句俗话叫“功高震主”,一个人能力越高,成就越大,就越有可能走向悲剧结局。许多公司中同事间的互相倾轧,其根源也莫非如此。
反过来,如果对他人的利益从不构成威胁的人,自然不会是他人意欲除掉的对象,从而能够在各种政治风云中幸存下来。而能力最强、本事最大的人,由于“树大招风”,反而最可能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
◎弱者的生存策略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那些保持低姿态者的“弱者”若能采取相应的策略,往往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强者自然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有时候,经过残酷的竞争,最后生存下来的并不是强者,反而是弱者。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弱者准确把握了局势,做出正确判断,应用了合理的博弈策略。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激烈的竞争,有可能身处“弱者”地位的你,应如何运用博弈策略,使自己大获全胜呢?
你要做的便是对全局做出准确的分析,清楚地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假如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你是实力最弱的一位,那么,你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也最小,此时你应该保持低姿态,坐山观虎斗。如果你不自量力,首先采取行动与最强者竞争,那么你注定会最先失败。而保持低姿态,则会让你更有机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假如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你所受到的来自最强对手的威胁最大,此时你应与其他实力较弱的对手联盟,一起对付最强者。当然,如果你跟其他竞争对手没有多少过节,大家自然容易合作。但不幸的是,你恰好与其他对手或其中一位有矛盾,那你应该怎么办呢?答案依然是合作。此时,你必须放下身架,主动求和。
不必急着做“人尖儿”
人在一个关系场中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
◎不前不后就好
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间,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忌、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采取“跟跑”策略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要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人们要看的不是过程,而是最后的结果。
有能不逞真英雄
一个人若无能,那就是庸人。所以,人有才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不少人来说,有能不逞如同“衣锦夜行”,实在心有不甘。然而,能若是被用来去逞,则易酿成大祸。能力犹如刀之锋芒,而你就像一个拥有利刃的刀,若经常抽刀出鞘却无斩获,即使不去伤别人树敌、不想害自己受伤,也会导致宝刀变钝。
那么,一个人是否就应该将能力深藏呢?否也。利刃最大的价值是出鞘后杀敌斩将,能力的锋芒若永久深藏,与没有能力的庸人又有什么差别?
因此,我们说能力要露,但不能“逞”。在适当的时候与适当的场合显露出自己的能力,让周围的人看到意气风发的你、能力超卓的你,你便会赢得来自周围人的信任与信服,并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身处在这个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社会,你若是一直默默无闻,很快就会被贴上庸才的标签而得不到重用。至于什么“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认识,那是过去式了;你三年不鸣,单位如果没有把你炒鱿鱼就不错了,就算照顾你,把把你放在一个平庸低级的岗位——一个狭窄的舞台,你又能如何去演出一场一鸣惊人的大戏?
当今社会的某些人,大都有些知识与才能,也知道努力推销自己、表现自己,但他们的缺点一般不是“锋芒不露”,而是“锋芒毕露”式的逞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仅有不到十分的才能,却要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不仅如此,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那点能耐,还要十三分地说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以及一定的能力。他们说起话来咄咄逼人,做起事来不留余地。然而,大家会承认他是“强人”吗?
一个热衷于逞能的人,即使是碰上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也容易因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或顾忌面子问题而霸王硬上弓。其结果不用多说,十有八九是会把事情搞砸。若是自己分内的事,事情搞砸了的苦酒那得由自己品尝;若是替别人打了,同事们不仅不会在你危难时候伸出援手,甚至有可能落井下石——因为你的逞能导致你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和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热衷于逞能的人终究是成不了气候的。
能力当然要露,因为能力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露,但不能毕露,露八分即可,能力毕露就成了逞能。当然,这个八分不具备数学上的精确意义,也没有人能机械地开列出具体的操作手册。这是一个很难拿捏的分寸,然而你一旦心领神会,你必定能左右逢源,事业也会风生水起。
总之,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该伸手时,切莫把手伸得过长。这全在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暗中修炼自己,等待机会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聪明人都很谨慎,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很多新人往往因修行不够,在不知不觉中铸成大错,自毁前程,令人叹惜。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了,他信心十足,鼓足干劲,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他头脑灵活,喜欢思考,很快就发现了公司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于是经常向主管反映,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你的意见很好,我会在下次会议上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他很不满,对主管的平庸和懦弱也很不服气,几次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在一次全公司大会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公司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会场顿时寂静无声,主管早就气得脸色发白。总经理称赞了他的想法,认为很有新意,却并没有深入讨论的意思。
会议结束后,他忽然发现一切都变了。同事们对他敬而远之,主管更是冷语相向。更严重的是,有人向总经理投诉他收回扣、违规操作、泄露公司机密……任何一项罪名都能将一个小小的职员压垮。领导们当然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还是辞退了他。
◎羽翼未丰时要低调
没有人不想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但是切忌太过外露。你的“志向”和“企图”即使是正当的,一旦在你身上得到表现,总会有人感到受了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使你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
在一个群体或团体中,人人都希望自己首先“迈出众人行列”,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但社会竞争又暗藏着一个背理的法则,这就是“枪打出头鸟”,或“出头的椽子先烂”。如果一个羽翼未丰的人积贮的能量尚不够,是万不可轻易暴露内心、过早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保持低调。
你所要做的是在暗中修炼自己,等待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尚未察觉你的真实意图,而你却早已对对方了然于胸。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做不到不露声色,你的观点、主张、决策便很容易被对方掌握,那么,玩弄你于股掌之上就是很简单的事。
只有对方无从了解你的欣喜、愤怒,只有当你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时候,才能够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这自然需要一定的技巧。有时,不露声色也要掌握一定的度,把握不好,过犹不及,在适当的时候也不妨“虚则虚之,实则实之”,以搅乱对方的判断。
隐藏实力,后发制胜
在长跑比赛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般刚开始领跑的运动员在前面几圈会跑在所有人之前,但当快到终点几百米时,一直跟在他后面的人往往会突然发力,超过他而取得冠军。这就是后发制胜的计谋在赛场上的应用。
◎把握好藏与露的分寸
后发制胜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藏而不露,然而藏而不露并非永远不露。就是说,做事要把握好藏与露的分寸,最后才能露出真正的锋芒。空空无迹,浩浩无垠,藏之愈深,发之愈溥。正所谓:灵芝与众草为伍,不闻其香而益香,凤凰偕群鸟并飞,不见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敌手,尤其是资历比自己老而水平比自己低的敌手,隐藏实力,后发制人是更好的操作方法。资历老的人,因为看不惯你跟他的协作方式(比如工作安排上是他要配合你做工作,而且是做很多工作),往往有怨言,甚至在言语上、行为上与你作对,有意为难你,阻挠你工作的进展。这时你就应该微笑着配合他的要求,耐着性子让他做一番充分的表现,细心观察他在过程中的漏洞,在最后阶段或最合适的时候,一剑封喉!
我们不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怕被别人为难,也不怕别人不合作,我们需要做的是:正派的作风、稳健务实的工作实效,外加细心的观察和超人的忍耐,在上层和周围合适的环境下,我们几句话就可把敌手封杀。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不需要时刻在别人面前炫耀,一个人的伶俐口齿也不是表现在挖苦别人方面。要知道,笑到最后的才是最美的。“后起之秀”、“后来居上”都是最好的例子。正所谓“亢龙有悔”,过分暴露自己的优点同样也是暴露自己的弱点。强调后发制人并不是等到最后的爆发,强调的是审时度势,待时而处,伺机而动。
◎做一个糊涂的聪明人
做事的时候,应该有所保留。事情刚刚开始就把自己暴露无余,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弱点展示给了别人。“潜龙勿用”的时候就是积蓄力量的时候,潜能是要发挥的,但是潜能才是制胜的本钱。潜能在积蓄的时候,偶尔给别人几个闪光点足够了,这样别人也不会小看你,等到了爆发的时候,再来个充分展示,到那个时候,大家也不会惊奇你的举动,反而觉得你很有深度和远见,起码是个有打算的人。
后发制胜是需要有远见的。有的时候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是可以想象的,何况今天的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实只要有实力,何必一次做到头,而以后自己就在没有奇迹而言呢?
后发制人法还可以借来摸清彼情,以掌握更大的主动权。让对方尽情发言,等他把话讲完了,他的心理状态也就一清二楚了。这样,就为后发的进攻提供了可靠情况。
再有,由于先发者往往是在对对方不十分摸底的情况下,以己所想而为之,所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后发者则可从对方的破绽中找出准确的反驳点。
糊涂人,聪明心,隐藏真正的实力,待机而动,后发制胜,这才是做事的高明之处。身处激烈竞争中的人们,要想不被竞争淘汰出局,要想稳拿胜权,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学学此招吧:做一个糊涂的聪明人,隐藏实力,隐而不发,示之以弱,故意让对手认为不具威胁而轻视,等到其大意而来,弱气尽露时,则一举击溃对方,一战而定!
能而示之以不能
《孙子兵法》中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里所谓的“能而示之不能”,是指有能力却故意装作没有能力的样子。
◎职场生存兵不厌诈
三国时期的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就是这么一个有才能之人,在夺取荆州一战中,不停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关羽收到陆逊吹捧自己的信后,认定23岁的陆逊不过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对东吴军队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去对付曹操。就这样,吴军才得以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轻取荆州。
兵不厌诈,战争终归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也许没有两军交战时那么惨烈,但人与人之间交锋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战争。因此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情境下,有时还是需要装装无能的。比如同事费了很大力也解决不了一个技术问题,领导见了勃然大怒,当场指定作为新人的你上——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你能够轻松解决的。领导叫你上你当然得上,但如何上却有很多的讲究。是一上场就三下五除二地解决?还是上场之后假装自己也不能解决?或者假装很艰难地解决?
一般来说,一上场就三下五除二地解决是不可取的,因为你的行为会伤害到同事在领导心中的地位,也会伤害同事的自尊。上场之后假装自己也不能解决,也不可取,因为这突破了职业精神的底线,也错失了一个你在领导面前的绝佳表现机会。因此,折中的方法是假装很艰难地解决问题,其中你还应该就某些你本来就知道的问题向同事“求教”,最后,在双方的“共同”智慧下,问题“总算”圆满地解决。既解决了问题,也适当地表现了自己,还没有得罪同事。
◎工作只做到八分就好
小王在某公司给领导当秘书,每次帮领导拟的报告、演讲稿总是会受到该领导的批评。对领导提出的批评,小王自然得虚心接受。但批评的次数多了,小王渐渐感觉出有些不对劲,因为无论他做得如何到位,领导总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努力改过的稿子,领导也总是能指出一些不是缺点的缺点,提出一些小王根本无法接受的“意见”。按照他所谓的意见修改稿子,实在很痛苦。
无奈之下,小王专程到已经卸任的前任秘书家中取经。老秘书的一番话让小王目瞪口呆:做事一定不要做到十分好,做到八分就行了。原来该领导一向自以为笔杆子好,特爱显示自己的文字水平,并且喜欢以教训或教育下属的口吻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因此,秘书代拟的文稿在他那里都要接受“指教”。老秘书应对的方法是:每一个文稿都特意留几个无伤大雅的错别字和几处语法错误,专门留给领导来“指教”自己。而小王的稿子,因为一心只想如何做好,从框架到行文以及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都是极少的,弄得领导无从“显示”自己,便只有乱批一气,所以让小王摸不着头脑。
在老秘书那里取了真经后,小王“改进”了写作方法。果然,领导有点兴奋地告诉我是“希冀”而不是“希翼”……,小王一一虚心接受,捣头如蒜。领导每次指出文稿的几个小毛病,他遵照他的吩咐作了小的修改之后(顺便修改一些他没有看出来的错误),一切OK!
自从小王运用了主动犯错以示“不能”,写出八分好的稿子后,领导与他的关系比先前和谐多了。领导有时会表扬他有进步,而不是先前的那种吹胡子瞪眼睛。而小王对领导意见的欣然接受,也给了他良好的印象。
进退自如,轻松应变
曾国藩有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主张一种“进退自如的人生哲学”,也就是说荣辱、祸福、得失都没有定数,不会永久不变,就如天平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不必想不开。所以要进退得当、把握分寸,就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冲上去表现自己,什么时候该退下来静心修炼,知道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工作中,不能一味地与人争长短,有时你选择退让,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空间,有所退让才能更好地解放自己,海阔天空地发展自己。
◎咄咄逼人,也将把自己逼上绝路
曾经热炒的EMC秘书门事件,给职场人士上了一堂有关进退之道的反面课。
2006年4月7日,EMC北京公司总裁陆纯初下班后返回公司,发现未带钥匙,遂致电已经下班的秘书瑞贝卡,不料对方关机。数小时后,总裁难抑怒火,在凌晨时分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并同时传给了公司几位高管。结果,瑞贝卡以一封咄咄逼人的邮件来回应,并转发 EMC 中国公司的所有职员。随后,这封回信化身各种版本在网上流传,形成几千人转发的局面。事发后不久,双方都先后被迫辞职。当媒体访问瑞贝卡时,她沮丧地说“这事儿闹得太厉害,我已经找不到工作了”。
为人处世让一步并不代表你无能,“退”有时往往是“进”的根本。退一步走、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瑞贝卡转发电邮这一举动,虽具备“狮子”般的果敢,但显然缺少退让隐忍的智慧。
◎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关于退让的哲学,人们似乎已渐渐疏远。面对激烈的竞争,在不少人眼中,“退让”成了怯懦、胆小的代名词,仿佛很多事情只有在“争”中才能一决高下。如果不争就会感觉失去自尊,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能。而事实是遇事总爱争的人不一定能赢,甚至还会伤到自己。
善进退者需要智慧、需要勇气,更需要有一种“我什么都明白,可是没有必要说”的安详,能将惊涛骇浪隐于内心深处的风平浪静,更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抓住时机当仁不让,什么时候该鸣金息鼓,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办公室政治几乎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在EMC这场秘书门事件中,总裁气量太小,而秘书也实在年轻气盛。在一时冲动之下,大家都任由情绪牵引着理智走,结果搞得两败俱伤。
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有时需要慷慨陈同,有时则需要沉默不语;有时要穷追猛打,有时则需要退步自守。也许一次以退为进的等待,能让你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进退的人,正是在知进知退中抓住机会,促成人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