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明辨是非
47724400000030

第30章 明辨是非心怀祖国(3)

徐悲鸿相信只有人民能够拯救祖国于危亡,而艺术该是人民事业的一部分。他决意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人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入侵中国前夕,一些国民党的官僚准备投降,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徐悲鸿历尽千辛万苦创作了《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有人问徐悲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有这样大的毅力画完这样大的创作?他回答:主要是田横高风亮节的精神激动着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怒了他,中国人的自尊心促使着他,艺术家的诚心鼓励着他,所以他才能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画完这样的大幅作品。

徐悲鸿的画构图新颖,笔势刚健,意境雄浑之中略带沉郁,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寄托了作者对新理想环境的渴望追求,不愧为一代名师。冯法祀在《我的老师徐悲鸿》一文中说:“周总理在一次出国画展的预展中,没有看到徐悲鸿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便问道:‘为什么没有那幅画?那是一幅反映时代脉搏的画,它很能代表当时重庆的政治气氛。’周总理在看徐悲鸿遗作展览时,曾感慨地说:‘悲鸿的画是和政治紧密相连的。’”

宁死枪下不为敌伪唱

义务戏的程砚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炮齐鸣,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日军的挑衅和进逼,抗日战争的炮火打响了。由于政府准备不充分,华北地区虽部署有不少中国军队,但仓皇应战,除少数部队的官兵拼命抵抗外,多数一触即溃,拔腿南逃,华北大片国土,包括文化古城北平,很快陷入敌手。

“七七事变”时,程砚秋正在山西太原公演。前10天的演出,每日悲剧、喜剧交替上演,反应极好。演出到第9天,事变消息传来。剧团成员的家小都在北平,北平周围炮火连天,大家怎么不心急如焚?戏无法唱下去了,立时辍演,同仁们也包括程砚秋都归心似箭。由于战争,平汉铁路已断,火车不通,程砚秋等被困在了山西,经朋友帮忙,弄到汽车,他们乘汽车去大同,再换平绥路火车,走走停停,才辗转回到北平。

程砚秋滞留山西的消息,传到延安,引起周恩来的关注。周恩来早年看过程不少戏,对他的艺术和为人十分钦敬,闻此曾派人去山西,打算先把程等暂时接到延安再做安顿。人到山西,程砚秋已乘汽车北上了。如果当时程砚秋真被接到延安住上一段日子,直接接触了共产党,那也许他的后半生历史将是另一种样子。

程砚秋辗转回到北平,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座被日本军国主义占领毫无生气的死城。不少商店上着门板,街上路静人稀,日本兵把守着各城门检查行人,就像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所描述的那个样子。日本兵的刺刀、皮靴,深深地刺伤了程砚秋的心。

故都沦陷,人心不安,很多剧团难于演出;就是演出,观众也寥寥无几。亡国奴的威胁,使人们惴惴不安,哪有心肠去看戏?靠吃“开口饭”的戏曲艺人,生活上陷入了危机。

日本军侵占北平后,急于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恢复“歌舞升平”的局面,遂找梨园公会,胁迫他们组织京剧名角联合唱义务戏,名义是“支援皇军,捐献飞机”。

北京(日军侵占后又复此名)夙有唱合作义务戏的传统。一定时期就有以“赈灾”、“救济贫困”等名义的义务戏,很多名角各呈佳剧荟萃一堂的大合作,往往轰动九城,名宦巨贾各界士媛争相观看,票价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义务戏实在是难得的一次集中欣赏京剧最佳表演之良机。所以,北京一有大义务戏,就成了各报章的重要新闻,采访特写,渲染夸张。爱好京剧的古城观众,即使看不上戏,也争相阅读报道,谈论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

日本人和一些依附日本人的民族败类,看中了北京人的心理,想用办大义务戏的方法,繁荣市面稳定人心。还有,以“捐献飞机”为名,那唱戏的和听戏的岂不都是“效忠皇军”的良善子民?

当时梅兰芳早已南迁不在北京,杨小楼以年老多病为托词,日本人一进城就谢绝舞台,于1938年阴历正月十五病故。在旦角中,以程砚秋声名最盛,所以这场义务戏一定要让程砚秋出台。

在高压下,许多京剧名演员对这场义务戏不敢不唱,硬着头皮答应。梨园公会的找程砚秋商量,却碰了个大钉子。

这天,程砚秋正在什锦花园家中闷坐。“秋声社”的经理人吴富琴、高登甲陪着梨园公会的人来拜望程砚秋。梨园公会是京剧伶人自己的组织,办事人也是同行熟人。双方客气寒暄落座献茶。大家都知道程砚秋一向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可事情又不能不和盘托出,于是来人嗫嚅地说:“四爷,您看有这么件事,还得请您帮忙……”

一向彬彬有礼的程砚秋,未等对方把话说完,腾地站了起来:“什么?给日本人唱义务戏?我不唱!”来人婉转陈词,希望他能圆这个场,体谅同业的难处。程砚秋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唱,谁就唱,我管不了。”来人再次劝说,表示大家很怕日本当局,以程在京剧界的地位,若坚决不唱,“对您,对京剧恐怕都不利。”程砚秋气得涨红了脸,愤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连累大家。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不妨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同业的麻烦,我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一番话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拒绝高官厚禄毅然回乡的华罗庚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汉)刘安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但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10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时,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1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4名助手和1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的钱学森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