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
47724100000002

第2章 体恤爱民仁心仁德(2)

随从们听了文翁的主意,都非常赞成。于是,众随从都争先恐后地遵照文翁的吩咐行动起来。

文翁首先挑选了一批聪明好学的年轻人到皇都学习,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的教师。接着,文翁又下令在郡守府门前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房子,当做校舍。等到那些到皇都学习的年轻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召集全郡的百姓到郡守府门前,宣布学校成立。

文翁在全郡的青少年中选了一批人,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官府给他们很多好处,免除了他们的徭役,供给他们吃住。这些人学成后,都担任了蜀郡的官员,又负责教育训导百姓。

全蜀郡的人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学校以及读书的众多好处,于是都争着上学,接受教育。其后,文翁又在全郡建了好多学校,使全郡的青少年都能读书学习。

没过几年,蜀郡的社会风气迅速好转起来,人们生活富裕,文明礼貌,相互谦让,孝敬父母。和当时文明教化较好的齐鲁等地一样出名。

文翁以仁为政,训导教化人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至今巴蜀地区的人们仍崇尚文明礼貌,社会风气文明良好,不能不说是文翁的功劳。

文翁从改变人民对事物的认识出发,提高了人民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意识,似乎这也是团结爱民的一种方式吧!

刘备撤军扶老携幼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鲁僖公五年》

东汉末年,刘备在曹操大军接二连三的追击下,只好投奔到荆州刘表那里。刘表非常赏识刘备,用隆重的礼节迎接他,并让他带兵驻守在新野附近。

刘表病重时,特意把刘备召来,郑重地嘱托他:“我的儿子没什么才能,将领也不够精良,我死之后,你可以兼任荆州刺史。”

刘备连连摆手,用温和的声音安慰刘表:“您的几位公子很有才华,您还是安心养病,我是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深厚恩情的!”

刘表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不理解这件事,劝刘备说:“我看你不如听从刘表的话,他这可是一片真心啊!”

刘备仍然用坚决的口气说:“你不了解我,刘表待我如此,如果我听从他的话,天下的百姓一定会嘲笑我是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我不想被天下人所误解。”没过几年,曹操率领大军南征。这时,刘表已经病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做了荆州牧。

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不仅没带兵抵抗,反而急忙向曹操请求投降。但他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很快,曹军已经兵临城下,形势十分危急。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捶胸顿足,仰天长叹,非常生气地说:“刘琮啊,刘琮,你怎么这样没有志气呢,你对不起你父亲对你的教诲啊!”

这时,刘备部下的人,甚至诸葛亮等人纷纷劝说刘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去攻打刘琮,占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刘备沉思了许久,坚定地说:“刘表病重时把他的儿子嘱托给我,我也答应要好好照顾他,如今我反而去攻打刘琮,这种事,我是不忍心也绝不会做的,你们别再劝了!”

当刘备率领部下经过襄阳城时,向城上大声呼喊:“请刘琮出来,我有几句话要说。”

刘琮吓得不敢出来。刘备无奈地叹了口气,随后来到刘表的墓前,跪倒在地,扶住冰冷的墓碑,伤心地哭了很久,四周的将领们也感动得眼眶湿润了。

刘琮的部下、荆州的军士和老百姓,被刘备对刘表的深厚情谊所感动,他们都心甘情愿地跟随刘备前往江陵逃难。到达当阳城时,跟随刘备的士兵和百姓多达10万人,运载粮草财物的车子也有几千辆。人山人海,缓慢地向前移动。百姓们扶老携幼,走得很慢。有人很焦急地劝刘备:“我们的目的是占有江陵,按现在的速度走,肯定会被曹军追上的。再说,这10万多人,貌似庞大,其实并没有多少士兵,多是一些老百姓,曹军来了,又如何抵抗呢?”

刘备很自信地说:“我们做大事的,应该懂得争取广大人民的拥护。大家这么热情地跟随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又怎么忍心丢下他们不管呢?”

这支很独特的队伍仍缓慢地朝前行进着,老百姓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这时,曹操亲自率领5000名精兵追了过来,行动神速。形势实在太危险了,直到这时,刘备才在众人的再三劝说下,不得不抛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等几十名骑兵急忙先走一步。后来,刘备采纳了东吴军师鲁肃的建议,与孙权将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刘备的力量壮大起来了,生活上有了坚实的保障,那10万老百姓也跟着刘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刘备为人宽厚,讲求仁义,他敬重帮助过他的人,爱护拥护他的百姓,甚至在危难时也不忍心抛弃随行的平民,被后世传为美谈。

裴侠为官

善人者,人善之。

——《管子·霸形》

裴侠原名裴协,是西魏文帝手下的一名颇有威仪的大将。在战场上,他作战非常勇敢,一身侠骨。西魏文帝为了表彰他,给他易名为裴侠;在承平时期,裴侠做官非常廉洁,在当时独持清操,被誉为“独立使君”。

裴侠刚到河北郡守任上,一天,他正在官府大院的空地上练武,忽然看见一队人马逶(wēi)迤(yí)而来。待到走近一看,原来是当地的老百姓送礼来了。只见人们挑的抬的,全是鱼啦肉啦什么的。

裴侠早先就听说过,这儿的老百姓每年都得给地方官送礼,虽然老百姓有许许多多的怨言,但是谁也不敢违抗。特别是对新来的官吏,更是不能马虎。久而久之,这种送礼就成为一种通例。

裴侠刚到这儿来走马上任,自然要遇到这种场面。不一会儿,礼品已经放到了院子里。裴侠停止了练武,对来人大声问道:“喂,你们来这儿干什么?”

“我们是按你们官府的命令来送礼的!”一个20来岁的青年人回答,听起来满是怨气。因为裴侠是初来乍到,又没有穿官服,老百姓还不认识他,所以说话的时候没有什么顾忌。

“这儿就是官府,我是新来上任的裴侠。我没有让你们送东西来呀!”裴侠的威严里透着和气。来人听说站在眼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裴侠,一个个目瞪口呆,身上冒着冷汗。大家心里都在埋怨那个小青年说话冒失。

裴侠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笑了笑说:“你们快把这些东西抬回去吧。”一位长者走到裴侠的跟前,跪在地上说:“刚才后生说话太愣(lèng),我们向您赔不是了。这些东西您不收下,我们心里就不踏实。这是我们这儿的规矩啊!”

裴侠上前扶起了老汉,坚定地说:“我是这儿的郡守,我说了可以算数的,以后这个陋习取消!”送东西的人听了裴侠的这几句话,满怀喜悦地将东西抬走了。

裴侠马上把身边的官吏们叫到大厅里,声色俱厉地问:“谁出的主意?让老百姓给我们送食物?”

一个小吏走上前来,悄悄地对裴侠说:“官府要点礼品,这是以前留下的老规矩,我们只是按过去的习惯办的。”

裴侠大声说:“我们做地方官的应该成为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官,怎么能加重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呢?你们听好,从今天起,我要破破这个规矩,今后谁也不许要老百姓送礼。如有违反,决不轻饶!”

从此,裴侠左右的官吏再也不敢向老百姓要这要那了。裴侠更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吃小米、咸菜,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裴侠自奉简约、爱护百姓的故事传到了在丞相府做官的伯凤的耳朵里,伯凤嘲笑裴侠说:“古往今来,哪个做官的离得开‘名利’二字?裴侠这么清苦,真是太不开窍了!”

裴侠针锋相对地说:“我做官就是要替老百姓着想,这样才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祖宗!”

从此,裴侠为官清廉的名声更大了。

祖逖爱民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毛泽东

祖逖(tì)字士稚。他家世代做二千石俸禄的高官,父亲祖武,是晋王司马昭的属官。祖逖年少丧父,他性格豁达、粗犷,不拘小节。他不看重钱财,好仗义行侠,慷慨有节操,每次到田庄,他都发放粮食、布匹赈济穷人,乡亲们和同族人都很看重他。

后来都城内乱,祖逖带领族人乡亲数百家到淮泗地区避难。途中,祖逖把自己乘坐的车马让给同行的老弱病者,自己步行,还把自己的药物衣粮等拿出来与大家共用,遇到情况他又能随机应变。因此,年长年少的都依附于他,推举他做一路之上的主事人。

祖逖看到国家危难,忧心如焚。他胸怀大志,一心想恢复江山。他的宾客和追随他的人都是一些性情暴烈的勇士,祖逖待他们很好,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

当时,扬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这些人中多数当了盗贼,抢劫富户的财物。他们中有的人被官府抓获,祖逖就想尽办法保护并解救他们。有人谈起这事就看不起祖逖,但祖逖却坦然自若,不以为然。

祖逖还向琅玡王司马睿进谏道:“天下的动乱,并不是由于圣上无道引起百姓怨恨和反叛,而是因为各藩王争权夺势,自相残杀,使得外族乘虚而入,以至入侵到了中原。现在那里的百姓正遭凌虐,人人都有抗击敌寇的愿望。大王如果真的能根据您的威望任命将帅,假使派我祖逖这样的人做统帅,那么各地的豪杰必然会闻风而归向大王,那些意志消沉的人也会积极活跃起来。这样,雪洗我们的国耻就有希望了。”

司马睿听从了祖逖的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发给他一千人所用的军粮,三千匹布,只是不分配给人员、兵器,让他自己去招募。祖逖仍然率领自己的亲兵百余家渡江北上,当船行到江心时,祖逖猛击船桨发誓道:“我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敌寇,光复国家,就像这长江,一去不回!”他慷慨激昂,神色壮烈,众人见了,都为之慨叹。祖逖造炉炼制兵器,又招募了2000多人,继续北上。

祖逖一向爱护别人,不论是走到哪里,他都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的人,虽然和他们交往不多,但他都以恩德礼貌相待。因此,黄河以南都成了晋朝的疆土。

黄河沿岸坞堡的坞主因为把自己的子弟派往对方作人质,只好都为双方做事。这时,他们派游动部队假装攻袭祖逖,用以向对方表明他们没有归降晋军。祖逖理解他们的处境,并未歧视他们。这些坞主们感激尊崇祖逖,敌军中有什么特别计划,他们就把知道的密报给祖逖。

由于有了这些人的帮助,祖逖了解了敌人的动态,打起仗来知己知彼,所以先后收复多数失地,缴获大量的战利品。祖逖论功行赏,对于这些坞主们,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功劳,祖逖都给予赏赐,而且不超过当天。

祖逖自身非常勤俭,鼓励和督促发展农业,他严格约束自己,尽力帮助别人.从不为自己积聚财富。他要求手下的子弟们都在田里干活,打柴草也自己背负肩挑。如果死了人,有丧葬之事,他为之洒酒祭奠,百姓们非常感激他,爱戴他。

老百姓们曾经摆酒宴请祖逖他们共饮,父老们饮至中席,不觉流着热泪说:“我们都老了,想不到重又做了晋朝的百姓,死了也没有什么怨恨的了!”于是作歌唱道:“幸运啊,被遗弃的百姓免遭俘虏,日月星辰觉得更明亮,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慈父。一杯水酒忘劳苦,甜美如瓜脯,何以歌唱慈父恩,让我们唱歌又跳舞。”

祖逖就是这样深得人心。他的朋友在给亲友的书信中,一致盛赞祖逖的威望和品德。祖逖作为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爱国者,他团结爱人,即使是为生计所迫、沦为盗贼的人,祖逖也想法解救并团结教育他们,以至祖逖起事光复失地时,各地军民望风归附。

唐太宗吞蝗

当为天下养身,不当天下惜身。

——陈宏谋

唐朝初年,关中地区(今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蝗虫成灾。蝗虫铺天盖地,黑压压一片,农民的大片庄稼被吃光。农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来年就得挨饿,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一天,唐太宗皇帝在花园里散步,看见许多蝗虫,便问身边的大臣:“花园里为何有这么多蝗虫?”

一位大臣说:“现在关中地区正闹蝗灾。”

唐太宗又问:“灾情如何?”

大臣回答说:“灾情很严重,很多地方庄稼已被吃光。”

唐太宗十分伤心地说:“百姓是靠五谷为生,蝗虫把庄稼吃光了,我身为一国之君,百姓挨饿,我如何面对天下人呢?”

说着唐太宗顺手抓住一只蝗虫扔进嘴里吞了下去。他对身边的大臣说:“就让蝗虫吃我吧,我要为百姓承受灾难。”然后下令:“赶紧运粮到关中,救济百姓。”

很快,一大批粮食运到关中,饥饿的百姓手捧着粮食面向长安高呼:“皇帝万岁。”

唐太宗李世民青年时期,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非常了解百姓的疾苦,自己做了皇帝之后,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广施仁政。他常对大臣们说:“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朝皇帝对百姓剥削太重,百姓被迫起来反抗,所以统治者一定要爱护人民,对人民要施行仁政,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他把百姓比作水,把统治者比作船,形象地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不仅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他阅读《明堂针灸书》,这是一本讲如何医治疾病的书。书中写道:“人体内的五脏,都附在人的脊背上。”当时有一种刑罚,用皮鞭抽打犯人的脊背。唐太宗读后,联想到这种刑罚,感慨地说:“既然人的五脏附在背上,用皮鞭抽打人,怎能忍受得了,这种刑罚一定要废除。”于是他下令废除了这种刑罚。

唐朝初年,由于黄河多年未修,经常决堤。有一年,黄河遇上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水,多处决堤,水到之处,良田被毁,房屋被淹,百姓死伤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