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
47721600000010

第10章 守信践诺不避险阻(3)

到了成年,当地能读到的书,宋濂都读遍了。可是他求学的要求更加迫切了,他就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寻师求学。有时还要背着行李,赶不回去,就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忍饥挨冻。有一次他和一位名师约定上门求学,正好碰上下大雪的天气。上路之后,雪越下越大,路上的积雪几尺深,但他为了不失约,顾不得冻坏双脚,还是步行赶去了。到了客栈时,四肢都冻僵了。好心的店主人很受感动,给他热水喝,盖上被子,才渐渐暖和过来。

宋濂求教的老先生,都是很有名望的学者。只要有机会,他就不放过求学的时机。他在外地学习,生活很艰苦,但他以求知为快乐,别的什么都不在意。就这样,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求学,终于取得了成就。

谁都不晓开墓现珠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程颐

唐代,朝廷的兵部有一位员外郎,名字叫李约。一次,李约坐船外出,傍晚,船就泊在江边。旁边停泊着一只较大的船。

李约坐在船舱中,隐约听得水手在同什么人交谈时提到自己的名字,他就出舱走上船头。

“这位就是李大人。”水手向一个人介绍。

“拜见李大人。”那人行礼,指着旁边的大船说,“我们主人想请李大人过船相见。”

素昧平生,见我会有什么事呢?李约边想着边跟那人上了那只大船。船上人赶紧把李约让进前舱。

进得前舱,李约见一人卧在榻上,气息微弱的样子,显然是重病在身。病人费力地请李约坐下。

谈过几句,李约知道了这病人是来自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商人,这次是带着两个女儿到内地经商的。谈到女儿,商人又将女儿从后舱招呼出来拜见李约。李约一见,两个女孩年岁都不很大,堪称绝色。

“这次经商很顺利,获利特别大。谁料想,我忽然得了重病。药用得不少,就是不见一丝功效。我是不久于人世了,就是这巨万的资财和这两个女儿,实在让我闭不上眼睛,真是放心不下啊!”商人连连叹气。“怎么不想法通知亲属呢?”李约问。“我的亲属远在万里之外,山高路远,来不及了。我想把资财和女儿托付他人。”“嗯。想来已经有了托付之人?”“轻易托付,巨万资财难保不被侵吞。两个女儿未谙世事,谁知……”李约点头叹息。“今天,听说李大人的船就泊在这里,这也是我命中幸运。我就想将这些俗务托付给李大人……”商人说着,拉住李约的袖子。李约说:“两个未谙世事的女儿,巨万的资财,怎能托给一个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商人说:“我早就听说过李大人的信用了,只是没缘分同李大人相见相识。”

商人恳求再三,李约说:“别人托办事情,能办到才能应承。一旦承诺就必须办到。不知你要我办什么?”

“这些资财,请暂时代为保管。”

“这可以办到,我绝不动一丝一厘。”

“两个女儿,烦大人为她们寻上合适的夫婿,免得……”商人气喘得紧。

“这也可以,我绝不存图利的念头。”

“还有……”商人说到这里,摆手让别人走开。舱中只有李约一人在旁边时,他也不说什么,只是费力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绒布小包,打开,露出一颗闪闪发亮的夜明宝珠。商人这才说:“这颗宝珠……”说了半句就停住了,有点难以启齿的样子。

“有事只管直言,能办我就应承,说办我一定办到。”李约说。

“想请大人把它放到我的口中,勿使任何人知道……”

很快,商人就死了。

商人的资财,李约碰也没碰,就让商人的女儿把它们连同账簿一起封好,请官府收去保管。

商人的女儿,李约为她们寻了夫婿。过了很长时间,得到信息的商人亲属赶来清理商人的遗财。他们到官府将商人的遗财同账簿一一对照,发现除一颗宝珠,余者丝毫不差。他们知道那宝珠价值连城,便用询问的眼光看着李约说:“酬谢李大人也是应当。”

李约不说什么,只让官府派人与商人的亲属一起去将商人的坟墓挖开了。坟墓挖开,人们都看见,那颗宝珠就在商人尸骸的口中。

李约说:“因为我答应他,将这颗珠子放在他的口中……”

承诺死人的委托,经手巨万的资财、珍宝,不办没人指责,侵吞没人知道,不用监视,不用旁证,靠的是什么?诚实!讲的是什么?信用!李约的品德比那颗宝珠更光彩夺目。

俞绘还银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明朝的时候,河南滑县有一个读书人,名叫俞绘。此人从小家境贫寒,他为人忠厚、学习刻苦已是远近闻名。经过10年苦读,俞绘考中了秀才,后来又通过乡试,取得了进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

对此,俞绘既喜又忧:能参加会试,有可能苦日子就熬出头了,读书人哪个不期盼着这一天呢?可是,京城路途遥远,赴京的盘缠却毫无着落,想跟乡亲和朋友们借,却又羞于开口。众人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就凑够了他的路费。

第二天,俞绘一一告别众乡亲上路了。在途中,他省吃俭用,尽可能不浪费一文钱。不料当他在沛县住客店时,一个窃贼夜里潜入他的房间,将他的盘缠一掠而空。

早晨醒来,俞绘发现钱没有了,当时就如五雷轰顶,不禁号啕大哭。店老板和其他客人闻讯赶来,都表示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店老板听他说从滑县来,忽然想起沛县的冯县令也是滑县人,建议俞绘去求助,说不定县令看在老乡的份上,能借钱给他。

走投无路的俞绘也只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试试看了。

来到县衙门外,他向差役说明缘由,求见县太爷。冯县令听差役报告后,吩咐将俞绘带进来。

俞绘见了县令,就如见到再生父母,泪水不觉涌出。冯县令问明事情经过后,感觉俞绘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便取出10两银子,说:“你也不必向我借了,这点银子算我赠与你的,估计够往返费用了。”俞绘感激不尽,说:“多谢恩人对晚生如此信任,自当终生铭记!晚生还是留一张借据吧,日后定要奉还的。”冯县令笑道:“不必了,既是同乡,又何必见外。我也不留你了,抓紧时间赶路吧。”说罢,亲自将俞绘送到大门外。俞绘一拜再拜,含泪作别。

到了京城,俞绘如期参加了会试。结果出来了,俞绘没有金榜题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被任命为歙县训导(相当于县一级教育部门官员)。

歙县在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离沛县千里之遥。俞绘到任后,兢兢业业供职,一直抽不开身。但他心里无日不记挂着欠冯县令的10两银子,期待有一天亲自登门致谢,奉还银子。

这一等就是三年。终于,俞绘有机会返家探亲了,途经沛县,正好可以去拜访冯县令,并奉还所借的银子。

谁知,俞绘一到沛县就听说冯县令早已病故,不由得悲伤万分。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冯县令的儿子冯珏的住处,可等说明来意后,冯珏却说:“家父在世时并没有提及借钱给你,也没有留下任何借据,所以这银子我不能收。”

俞绘道:“我当时是要写借据的,但出于对我的信任,令尊坚持不要我写。如果因此就不还钱,我岂不辜负了令尊大人的信任?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令尊大人在世,他必定会对我很失望。所以,这银子还请你收下。”

种世衡顶风冒雪赴约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北宋庆历三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大臣范仲淹正在巡视边境。他一边视察一边思考:环州(今甘肃省环县)的羌族部落大部分都在暗中与元昊(西夏国国王)往来,这样很不利于朝廷统一大业。怎样才能招抚羌人,并使他们和宋朝联合,一起抵御西夏呢?

突然,范仲淹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名字——种世衡。种世衡是宋朝著名的将军,他率将士戍边多年,屡立大功。他对待西北各小国和部落,非常诚信,恩威并施,在羌族人中很得人心。此时,由种世衡负责修建的青润城已经完成,若由他去做环州知州,招抚羌族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想到这里,范仲淹急忙命随从备马驾车,日夜兼程赶回京城汴梁。

范仲淹不顾多日来的旅途颠簸劳顿,刚回到京城就马上进宫去见宋仁宗,并递上一本奏折,奏请皇上任命种世衡为环州知州。仁宗看罢奏折,听了范仲淹的建议,连连称赞道:“爱卿所奏与朕所思不谋而合,好!好!”于是下旨,任命种世衡为环州知州。

种世衡接到朝廷圣旨后,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长期驻守边陲,与各少数民族打交道,深知朝廷只有善待他们,他们才会善待朝廷。像汉朝的王昭君远嫁匈奴、唐代的文成公主西藏和亲,都是民族和睦的生动事例。种世衡匆匆收拾行装,连夜从青润城出发赶往环州。

由于种世衡在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威望,所以羌族部落的酋长牛奴讹听说他来当知州,便亲自率众到环州郊外迎接。要知道这位酋长平时非常倔强,对汉人的官吏也一向傲慢无礼,是从不拜见州里的长官的。

种世衡见牛奴讹亲自迎接,大喜过望,十分感动,忙朝他拱手行礼道:“承蒙酋长远迎,本官明日在府邸聊备薄酒,以示答谢。”

牛奴讹边还礼边说:“能与种大人这样讲信义的君子打交道,我倍感荣幸。我想,还是按我们羌人待客的礼俗,请大人明日到我的营帐来,由我为大人接风洗尘。”

种世衡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多谢酋长厚意,明日本官一定前往。”

第二天晚上,到了约定时间,风雪漫天。部下向种世衡报告说:“大人,外面狂风暴雪,道路险阻,而且牛奴讹凶狠狡诈,难以信任,为安全起见,还是别去吧。”

种世衡说:“那怎么行?本官一向以信义结交边民,牛奴讹也正是因此才与我相约,我怎可以不去呢?从我自身来说,不能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一定要讲诚信;从国家利益考虑,现在正是以信义招抚羌族的大好时机,我岂能错过约定时间,失信于羌人?”

于是,种世衡顶风冒雪前往。到了羌族的营帐前,牛奴讹看到浑身是雪的种世衡,大为吃惊:“风雪这么大,路又滑,我以为种大人不会来了。我们羌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山上,汉人的官吏从来没有人敢到这里来,您是第一个。种大人,您难道一点儿都不疑心我吗?”种世衡笑道:“疑者不来,来者不疑嘛。”

牛奴讹动情地说:“说心里话,今天种大人要是失约,我们羌人就会怀疑汉人的诚意……”种世衡说:“所以,信义乃处世之本也。”

牛奴讹叹道:“可惜,朝廷像您这样的官员不多呀!他们来到此地,不是武力镇压就是设置圈套,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哪有信义可言!”种世衡道:“只要本官在此任上,一定严守信义,善待羌人,本官可以对天发誓!”

“若是朝廷的官员都像大人的话,一定会完成统一大业,边陲也就安宁了。”牛奴讹说着,率部落的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按羌人的最高礼节向守信的种世衡行礼,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信守诺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增广贤文》

在北宋时的三思书院里,少年范仲淹正在苦读。他出身贫寒,只能靠喝粥度日,但功课却非常出色,所以深得书院李先生的赏识。这位李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精通阴阳五行的术士。他长期研究炼金术,劳累过度,最终吐血而死。临死之前,他交给范仲淹一个包裹,包口用火漆封得严严实实,还加盖了印章,托付说:“这里面有一张祖传的炼金秘方,我托你代为保管,等见到我儿子时交给他。”范仲淹郑重地答应了。

范仲淹料理完后事,就进京赶考了。一路上,他并没有注意到一个戴斗笠的跛脚人一直尾随着他。走到荒无人烟的郊外时,跛脚人突然从草丛中蹿出,手持大刀逼迫范仲淹交出炼金秘方。范仲淹装糊涂,跛脚人大笑:“我亲眼看见先生将一包白金和祖传炼金秘方交给你!”范仲淹趁其不备,拔腿就跑,跛脚人紧追不舍。最后,范仲淹被逼到了悬崖边,眼看就要被跛脚人抓住了,范仲淹毅然跳崖。也许是命不该绝,范仲淹恰好被挂在悬崖峭壁边的一棵大树上,幸免于难,当时他手里还紧紧地攥着那只包裹……大难不死的范仲淹来到京城。一日,他目睹得宠的宫廷宦官李太监欺压百姓,非常气愤,说了几句公道话,谁知居然遭到毒打,差点丧命,幸而被王大人遇见,讨个人情,将他救了下来。王大人见范仲淹伤势严重,便把他带回家中疗伤。两人一见如故,很快便成了“忘年交”。一次闲谈中,范仲淹惊奇地发现王大人竟然是已故先生的同乡,而且还是情谊甚笃的儿时好友。有了这一层渊源,范仲淹便把先生所托之事告诉了王大人。

京试发榜,范仲淹高中进士,王大人设宴为他庆功。而此时,跛脚人也投靠了李太监,成了他的心腹。跛脚人将炼金秘方一事告诉李太监,并说起范仲淹。李太监恍然大悟,立即直奔王大人府上。李太监一见范仲淹,发现他竟然是自己曾经毒打过的那个人,非常尴尬,也就少了客套,开门见山地说:“把炼金秘方拿给我,保你一辈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范仲淹一口回绝:“我并不知道什么炼金秘方,只有一个包裹,那是受先师之托,替他的孤儿保存的。”李太监无计可施,愤然离去。

李太监无功而返,怒不可遏。跛脚人献出一计: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深夜,一黑影窜进范仲淹的房间,偷走了包裹。拿到包裹的李太监欣喜若狂,不料跛脚人却抽出一把匕首,直刺李太监的胸膛……跛脚人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竟是一团破布,他一下怔住了。就在这时,侍卫们闻声冲了进来,捉住了跛脚人。原来范仲淹早就料到李太监会出此下策,所以预先将包裹调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