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有效控制糖尿病
47711900000003

第3章 有效控制糖尿病必需的知识(1)

一、什么是糖尿病

1.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

糖类,过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分为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糖(淀粉等)。葡萄糖属于单糖,也就是不能水解为更简单的糖。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在3.9~6.1mmol/L(70~110mg/dl);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不超过7.8mmol/L。这些血糖在胰岛素(一种胰腺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促进糖的有氧氧化,为机体提供能量。如果人体胰岛素合成或作用出现了障碍,血糖不能及时被利用,在血中的浓度过高,则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常被称为血糖的处理器。它就像一把开启细胞的钥匙,有了它葡萄糖才能进入到细胞中,比如肌肉、脂肪或其他细胞中。如果葡萄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就不能给机体提供能量。另外,胰岛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它可以促进脂肪和肌肉细胞形成,在机体不需要的情况下,促使葡萄糖进入肝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

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为基础分泌和餐时分泌。基础分泌的胰岛素主要是调节肝脏中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的速度以及协调器官之间对葡萄糖供需时的平衡。餐时分泌的胰岛素主要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促进餐时血糖的利用和储存。

3.糖尿病的发生与典型症状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医认为,它是一个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慢性,即得了以后不易好;全身性,即影响到全身各处;代谢性,即代谢不正常,除血糖异常外,血脂、血压、电解质等均会出现代谢不正常。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具体表现如下。

多尿:体内过多的葡萄糖最终会以尿糖的形式排出体外。

在形成尿液时,为了调节压力平衡,肾脏会用大量的水分来稀释尿液中的葡萄糖,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尿液,致使排尿次数显着增加,尿量增多,最多每昼夜可达3000~4000毫升(ml),甚至10000毫升以上。

多饮:由于水分大量流失,机体控制中心的大脑会要求你补充大量的水分,以供应身体需要,从而形成口渴,大量饮水。

多食:由于大量葡萄糖被排出体外,造成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机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感到饥饿,食量增加。

体重减轻:葡萄糖不能被身体充分利用,为了保障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给,身体不断消耗脂肪、蛋白质,从而出现体重减轻。

尽管“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但在糖尿病的早期,甚至部分已明显患病的患者中,糖尿病的症状并不典型,甚或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4.血糖高是否一定是糖尿病

可通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

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你没有患糖尿病,还应再检验餐后血糖,必要时做负荷试验(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若你有以下指标之一,就说明你已经患有糖尿病:①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②糖尿病=症状+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mol/L(126mg/dl);③糖尿病=症状+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值≥11.1mmol/L(200mg/dl)。

一次检验血糖升高,不一定是糖尿病,需复测排除。

对于没有糖尿病症状的人,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按上述3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如复测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检,直至诊断明确为止。

在急性感染、外伤等应激情况下,血糖升高是否为糖尿病。

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各种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诊断应根据3个月内的2次糖耐量试验结果,用其平均值来判断。

5.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患病率较低,症状明显不易漏诊。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一般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的绝大部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来亦开始见于青少年和儿童,呈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起病症状隐匿相对较轻,不易察觉,经严格控制饮食或口服降血糖药后可控制病情,少数需用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妇女血糖升高达到特定的诊断标准即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危及母子,所以危害性大,更应引起重视。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指其他疾病导致的血糖升高,达到血糖的诊断标准者,此型的患病人数少,不足所有糖尿病患者的1%,某些患者可以随着原发疾病的治愈而缓解。

6.控制糖尿病的五匹烈马

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及教育作为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五个方面,这就是大家常听说的“5架马车”,如何驯服这5匹烈马,详见如下:

第一匹烈马——饮食

营养均衡的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有很多糖尿病朋友们没能很好地控制饮食。其实饮食控制不是单纯地减少食量,而重要的是如何合理改变饮食结构,同时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

合理饮食包括进食的量,食物的品种以及进食的时间。合理的饮食控制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药物疗效的保障,因此糖尿病治疗全过程中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这当然需要做到持之以恒。

第二匹烈马——运动

运动对糖尿病的防治效果是肯定的。经常有规律的运动不仅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能帮助降低血糖,提高血糖处理器的性能,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是这一切都有赖于长期的运动锻炼。让运动治疗成为您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向健康的生活迈进一小步,总有一天您会发现您与疾病的距离已经离开了一大步。值得提醒的是,对于有些糖尿病朋友来说运动是受限制的,例如心肺功能不全或已有明显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朋友则不适合过多地运动。

第三匹烈马——药物

这匹马的马蹄是相当的宝贵,要想控制好您的血糖,必须保护好每个马蹄,因为在必要的时候您需要它们联合为您服务。

常用的药物有:

磺脲类:是最早研发成功的口服降糖药,主要促进胰岛素分泌。如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双胍类:是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可以“节省胰岛素”,目前医院应用的是二甲双胍。

α-葡萄糖苷酶竞争抑制药:降糖药家族的后起之秀,主要作用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此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例如倍欣、拜糖平等。

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家族的另一新秀,与双胍类药物类似,主要是提高胰岛素的功能,如文迪雅、艾汀等。

了解这几类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请医师根据您疾病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帮助您管好这匹烈马。

第四匹烈马——监测

各种指标的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您关注这些指标,包括:血糖、体重、血压、血脂、血黏度、尿蛋白、尿酮体等。这些指标就像烈马身上的各个关节,只有管理好这些指标,使它们都保持在“理想”范围内,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让您和您的医师全面了解您的病情,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您的治疗,让您的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第五匹烈马——教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糖尿病患者,您还必须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各种治疗的意义,使自己由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战斗方案的策划者。只要您拥有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参与治疗,您的生活也一样很精彩。

二、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

1.什么是1型糖尿病

病例周某,男,12岁。某年腊月初一晚上突发高热,昏迷不醒,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孩子患酮症酸中毒已经很深,且患有肺炎,病情已很危重。诊断结果为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肺部感染。

这是一例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案例。那么,到底什么是1型糖尿病呢?

首先,我们要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确定是否患糖尿病,然后再进行糖尿病的分型,并对有无并发症及合并疾病作出判断。

定义:1型糖尿病,指由于胰岛B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但不包括那些已阐明病因的B细胞破坏所致的糖尿病,即由于其他病因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等不在此列。

特点

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可发生于其他任何年龄。

起病时体重多正常或消瘦。

发病一般比较急,出现口渴、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以及乏力、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且表现十分明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以是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谓是来势汹汹,当然也有人发病不那么急。

慢性并发症主要是肾病,占1型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的35%~40%;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少见。

胰岛素及C肽释放低下或缺乏。

基本上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分类:1型糖尿病分为以下亚型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指存在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发病的1型糖尿病。我国的1型糖尿病儿童多为急发型,而成人的1型糖尿病则多为缓发型,即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英文缩写为LADA。

特发性1型糖尿病:指无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证据,各种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检查始终为阴性,是某些人种中可见到的特殊糖尿病类型,此种亚型在我国少见。下文所介绍的1型糖尿病均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发病过程在临床上分为两个阶段:

非胰岛素依赖期:临床表现多与2型糖尿病相似,以非肥胖者多见,发病6个月内无酮症,血浆C肽水平较低,血糖短期内可用饮食和(或)口服降糖药控制。

胰岛素依赖期:自起病后半年至数年,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损伤,胰岛素分泌进行性减少而使患者发生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最终需依赖胰岛素治疗。LADA自发病至依赖胰岛素治疗的时间平均为3~5年,少者为半年但也有10余年者。

2.家长怎样发现孩子可能得了糖尿病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被诊断为糖尿病很突然,甚至有一部分儿童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后才被发现。怎样发现孩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呢?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细节,另一方面就要了解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和早期症状。当孩子出现以下征兆时,应及时就医。

多尿、小便频,有些大孩子已很多年不尿床,现在尿床又反复出现。

经常口渴,大量饮水,甚至夜间也常起来喝水。

食量大,饥饿感强,以前不吃的东西也拿来充饥。

容易疲倦,不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蹲着、坐着,或经常躺着看电视等。

体重骤降,多数孩子体重正常或偏瘦,但发病时会明显消瘦。

女孩可能会有阴部瘙痒或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

伤口较难愈合,反复感染、渗出,经久不愈,治疗效果差。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快而深,甚至昏睡、神志不清或昏迷。

3.人为什么会得1型糖尿病

我们的机体有一个很奇妙的功能,就是能够识别哪些是自己的,哪些不是自己的,对“非己”的物质会产生排斥反应,维持人体平衡与稳定。我们将这一功能称为免疫。当免疫功能出现问题了,对自身的组织、器官、细胞等进行攻击造成破坏,这就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的绝大部分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性破坏,使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到损害。

此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据目前研究结果可知,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对1型糖尿病单卵双胞胎长期追踪,发生糖尿病的双生一致率可达50%。然而,从父母到子女的垂直传递率却很低,如双亲中一人患1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率仅为2%~5%。但是糖尿病绝对不是一种传染病,它不会传染给别人,也不会受别人的传染。

环境因素:对于具有糖尿病易感性遗传基础的人,环境因素对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感染:可能与糖尿病有关的病毒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

化学因素:对胰岛B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或药物如:四氧嘧啶、链佐星(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吡甲硝苯脲(杀鼠药)、喷他脒(抗寄生虫病药物/抗黑热病药)。

饮食因素:据报道牛奶喂养的婴儿以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有人认为与牛奶和胰岛B细胞表面某些抗原相似有关。

自身免疫因素: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以免疫性胰岛炎和选择性胰岛B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特异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T淋巴细胞受体三者构成三元复合体共同参与免疫应答、启动特异性识别、激活T淋巴细胞,再启动胰岛B细胞破坏。

4.如何预防1型糖尿病

学点医学知识,即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