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伊甸园里的动物们
47709600000030

第30章 遭受误解的长臂猿

在动物世界里,类人猿是生物进化的阶梯上最接近于人类的一类动物。类人猿共有四个不同的类别: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在这四个类别中,只有长臂猿我国既有出产,又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他三种我国不出产,只在动物园中有展出。

说起长臂猿,人们对它曾有过误解。一是以“猴”为“猿”。这个错误可能源于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作《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实诗中所提到的“猿”,应当是“猴”,聪明的诗人将“猴”误认为“猿”了。因为在李白生活的年代,距今天仅1300多年,那时长江三峡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暖和不了多少,远没有达到今天云南南部、西部或海南岛那样的暖和程度,还不适宜长臂猿在那里生活。二是将长臂猿的两只长胳膊误认为是贯通的,因而将长臂猿称为通臂猿,武术界模拟长臂猿的灵巧动作,编了一套拳术,就称之为“通臂拳”。动物学界早就通过动物实体解剖证实,长臂猿的两只长胳膊分别连接在胸腔的左右两侧的肩胛骨上,两者并不相连通。

长臂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那两只长臂了。这两只长臂平伸可达1.6~1.8米。当长臂猿地下活动时,它的双臂可以触及地面,走起路来相当不方便。但是它极少触及地面,它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主要靠两条长臂,它的这种活动方式被称之为“臂行法”。在“行走”时长臂猿的两只长臂交互移动,一只胳膊抓住树的枝干向前荡,另一只胳膊抓住前方的另一枝干,再松开一只胳膊向前荡,最远时一次能荡出十来米去,真是名副其实的“飞将军”。

长臂猿善“飞”,不只因为胳膊长,更与它的手掌构造相关。它的五指,大拇指短,而其他四指很长,在“飞行”时它不用大拇指,只用其他四指紧握树木的枝条。但当它爬树时,则离不开大拇指了。

长臂猿在树林中“飞”来“飞”去,除了它特殊的身体结构起作用以外,还与它的发达的大脑和敏锐的视力紧密相关。发达的大脑和敏锐的视力使长臂猿在“臂行”中能准确地抓住前方的树枝。

长臂猿不仅能“飞”,而且善“歌”。每天清晨,长臂猿都要引吭高歌。通常雌性猿先发出明亮的叫声,继而雄猿也以洪亮的嗓门儿应和,跟着它们的子女一齐加入合唱。声音很有规律,短声在前,长声在后,越叫越高,直至临结束时才减弱,最后以短促的一声结束。长臂猿每日一次的“晨练”,约长达15分钟左右,歌声远达数公里之外。长臂猿之所以善于高歌,在于它的喉部有发达的喉囊,喉囊极有弹性,可以胀得很大,因而长臂猿能发出很洪亮的叫声。

长臂猿的食物以水果为主,有时也吃点儿植物的花、叶和嫩芽。有趣的是长臂猿能做到“计划”用餐,它对自己生活范围内的果子,只采食成熟的,把生的留待以后采摘,从不干出像猴子那样不分生熟乱摘一气的事儿。

长臂猿一胎只产一仔,幼仔大约到5岁至7岁成熟。对于成熟的子女,它的父母相当无情,不允许再在家庭中生活,而把它们逐出家门,使子女成为“浪子”。这些浪子们在找到合适的配偶后,再组成新的家庭,建立新的生活领地,继而生男养女,繁荣自己的家族。

长臂猿可划分为八九种,生活在我国疆土上的有四种。一种叫白眉长臂猿,它生活在云南西部盈江、腾冲一带的山林中,因为它的眉额处有两条明显的白纹,好似白色的眉毛,所以称它为白眉长臂猿。这种猿在幼年时毛色呈白色,成年后毛色发生变化,雄猿的体毛呈黑褐色或黑色;雌猿的体毛呈金黄色,有的浅一些,呈乳白色。这种猿比其他三种长臂猿体型稍大一些,重约十余公斤。另一种叫白掌长臂猿,它主要生活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大森林中,但数量少得多。它因为不论雌雄,手腕、手背上都长着白毛,故而得名。但白掌长臂猿的体毛比白眉长臂猿的体毛颜色要复杂得多,不同的个体,体毛差别有时较大,总起来由米黄至浅棕、深棕,直至黑褐、纯褐色。多数白掌长臂猿脸上有一圈白毛,也有少数脸上只有大半圈白毛。它们的体型略小一些,体重一般在八九公斤左右。第三种叫黑冠长臂猿。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这种猿头顶上长有一片向上直耸的黑色冠毛,这种猿主要生活在海南岛。雄性猿全身体毛都呈黑色,雌性的体毛为棕黄色,但它们的幼仔体毛都是白色的,因而幼仔从体毛上难辨雌雄。黑冠长臂猿在体形上比白掌长臂猿略小些,体重在七八公斤。第四种是白颊黑冠长臂猿,顾名思义,这种长臂猿除了头顶上有一片上耸的黑色冠毛外,双颊上还各有一片长长的白毛。这种猿在毛色与体重上与黑冠长臂猿再无其他明显的区别了。无论哪种长臂猿都没有尾巴。

除我国之外,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还分布着其他几种长臂猿。

不同种的长臂猿,其寿命差别不大,一般都在20年到30年之间。饲养在动物园中的长臂猿,由于生活条件较好一些,因而寿命还能再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