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奋斗伴随梦想
47706600000030

第30章 艰苦学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徐悲鸿以他的奋斗不息诠释了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千古名句,他也为实现梦想付出了不懈努力而苦尽甘来。

徐悲鸿生于一个穷教书的人家,从小他就梦想长大后当一名画家。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产生了兴趣,就想学画。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填染颜色。但生活的艰难,使得十七岁的他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师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

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浪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啊!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致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外国的中国学生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洋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大器!”

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经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作客,在他的画室里画,并亲自给徐悲鸿指导。

1924年,徐悲鸿的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