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低调做人的哲学全集
47703200000017

第17章 心态超然轻装上阵

大诗人白居易曾放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远大的理想难以实现时,不妨退而求其次,卸掉身上所载负的包袱,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在处世过程中让自己轻装上阵,一方面活得不必太沉重,一方面反倒可能收获更多。这也是对低调做人哲学的另一种解读。1.名利之心不能太盛

很多人总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期望自己位高权重,期望能拥有万贯家财。这样通常会备受名利折磨,轻者身心劳累,重者害人害己。实际上,如此一来处世的起点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生活中,有些人拥有金钱,但却没有快乐,他们对金钱垂涎三尺,整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它,以至于身心劳累。

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严监生,都快死了,已经讲不出话来了,还是瞪大着两眼,直竖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像他这样的人,绞尽了脑汁,“辛苦”经营了一辈子,挣下了万贯的家财,本来是可以带着“成就感”心满意足地去的,可是他却死活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旁边的族人皆不明白严监生直竖的两根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小儿媳妇机灵,因为她发现严监生的两眼死死地瞪着桌旁的油灯。油灯里燃着两根灯草,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不就是不满意燃着的两根灯草吗?按照严家的规矩,本着“节俭”的原则,应该熄掉一根灯草才是。于是小儿媳妇赶紧跑过去熄掉了一根灯草。这招真是灵验,一根灯草刚熄,严监生就咽气了。

世上类似于严监生这样,临死了还被自己无尽的贪欲折磨着的人虽然不多,但是为了名、为了利,整日处心积虑,乃至不择手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得到了名利也许能给人短暂的满足和快乐,然而名利如浮云,能够得到它,也会不留一丝痕迹地失去它。失去了名利之后,所剩下的只有深深的遗憾。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一张单程旅行,没有回头路可走。所以,尽量使自己的灵魂沉浸在轻松、自在的状态,这是最好不过的。

严监生还只是小贪,胡长清之流却是大贪。胡长清,身居副省长的要职,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之人,却还是感到极端的不满足。他嫌副省长之名太过严肃,也想附庸风雅,来个青史留名。他觉得作为一个领导,到哪儿都少不了给人家题词,这可是留下墨宝、青史留名的好机会,于是他在这方面下起功夫来。社会上不少善于钻营溜须拍马之人摸透了胡长清的心思,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讨得胡副省长的“墨宝”之后赞不绝口,弄得胡长清飘飘然起来,还真以为他胡长清除了当副省长之外还应该至少当个书法家协会副理事长才行。更为可笑的是,痴于虚名到了极点的胡长清,在锒铛入狱之后,得知自己罪大恶极,民愤极大,不久就要被枪毙,还跪在狱警面前,痛哭流涕地对狱警说他不想死,他愿意坐牢,在牢中他会给狱警们写书法,让狱警们拿着他的“墨宝”去卖个好价钱。瞧,贪得无厌的胡长清,死到临头了还在做梦。他不知道,自他犯事之日起,他以前所有留下的“墨宝”,早不知让别人扔到哪个垃圾堆里去了。可叹一个胡长清,好不容易当上了副省长,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自己无尽欲望的控制,要钱不怕多,要名嫌名小,最终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可悲下场。这就是最典型的因名利之心过重致使心态失衡,最终导致处世之道的紊乱而招祸。

人人都有名利之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个人要求富贵,必须得之有道,持之有度。就生活的价值而言,如果我们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没有虚度时光,心灵从容充实,则不管我们是贫还是富皆可以满意了。

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我们看破了这一点,对于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执著和贪恋,则我们的心胸自然就会平静如水。

现代人大多很浮躁,总是费尽心机地追逐金钱和地位,一旦愿望实现不了,便口出怨言,甚至生出不良之心,采用不义手段来为自己谋利,到头来只会因此害了自己。庄子曾说过:“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这句话大意是说那些不追求官爵的人,不会因为高官厚禄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穷困潦倒、前途无望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荣辱面前一样达观,所以他也就无所谓忧愁。庄子主张“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尽管庄子的“无欲”、“无誉”观有许多偏激之处,但是当我们为官爵所累、为金钱所累的时候,何不从庄子的训喻中发掘一点值得效法和借鉴的东西呢?

其实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生活中很多人由于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天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平心静气地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在心中藏着许多欲求而不可得的小秘密,是否常常被这些或名或利的欲望搅得心烦意乱。心中有点小秘密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欲求,只不过有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些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欲求:正当的欲求,他会尽量去实现,实在凭自己的能力实现不了的,他也会平心静气地面对这样的事实;不正当的欲求,他会为此而感到内疚,感到惭愧,会在心底检讨自己,不会发展到为了这样的欲求而不择手段的地步。但也有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名利之心,结果贻误了自己,毁了自己的一生。你所要做的就是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一个能够控制欲望的人。

2.活得从容就要看淡名利

名利是一个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字眼,同时也是许多人立足社会、搏击人生的主动力。自古以来,功名利禄就是一些人的人生奋斗目标。有多少人为了光宗耀祖、福荫万世而削尖了脑袋挤仕宦之途,又有多少人因为人生的不得意而郁郁寡欢。综观古今,在这个世界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历史上留下来的更多的还是众多为名和利所困扰、所击败的悲剧。生活的道路本来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也并不全是能够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轻松自如些,你就应该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如果一个人心中的欲望是很有限的,那么对于他来说,外界获得的东西是多是少都与自己无关,少了不足以产生内心的不平衡,而多了也不会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假若一个人心中时刻充满着无尽的欲望,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有舒心的时候。名轻利少则一心想着往上爬、挣大钱,名成利收之后,欲望却又会再一次膨胀。如此循环下去,永远追求着名利,直至生命的尽头仍然不知满足。这样的生命还能有多大意义?

一个人如若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那么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他所看到的是人生值得讴歌的部分,而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没有兴趣。现代人面对着花花绿绿的精彩世界,更应当有淡名寡欲的思想,如此方能在纷繁的世界里,在众多的不公平中,在自己的心底,构筑一片宁静的田园。

要能够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就要有穷通达观的人生态度。所谓穷通达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指“穷亦乐,通亦乐”:身处贫穷之中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感到快乐;身处富裕之中也能够心态平和,享受生活之乐。说到底,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采取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那么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过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会庸人自扰,不会羡慕那些有钱的大款,不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

一对夫妻年轻时共同创业,到了中年终于小有成就,公司净资产有一千多万元,而且发展势头良好。提起这对夫妻,商界的人都伸大拇指。然而就在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二人却隐退了。他们辞去了董事长、总经理的位置,将大部分股份卖给一个他们平时就很欣赏的企业家,将房子和车委托给好朋友照管,两个人就潇洒地环游世界去了。消息传出后,大家都觉得太可惜,一些亲戚朋友也不理解,讽刺他们说:“年龄这么大了,办事却像小孩子一样,那么大的家业说丢就丢,放着好好的老总不做,偏要去环游世界!”

在一些人眼里,这对夫妻确实傻得可以,竟然真的就这样抛下名利,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体验不到当老总被前呼后拥的风光,大把大把赚钱的乐趣了。其实,这对夫妻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抛弃了虚名浮利,却得到了生活的真正乐趣。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通常可以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这东西确实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因而不少人为了一时的虚名所带来的好处,会忘我地去追求名。

然而,沉溺于名会让你找不到充实感,让你备感生活的空虚与落寞。尤为可怕的是,虚名在凡人看来往往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引诱人去追逐它。尽管虚名本身并无任何价值可言,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虚名而展开搏杀。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的人都不会看重虚名。其实,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得到一个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虚名而去勾心斗角,弄得邻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

钱,是一种财富,是让生活更加舒适的保证。有了钱,就可以住豪宅,开名车,吃大餐,在一些人眼里,金钱甚至是一种带有魔力的、可以让人为所欲为的东西。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相反的一面,金钱也会给人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有了钱以后,就得为自己的安全担忧,谁知道是不是有人正打着“劫富济贫”的算盘;有了钱,就会失去很多朋友,可能会担心对方是不是冲着这些钱来的……

人的一生面临许多关卡,许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不管是名分地位还是财富,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或许一生的努力都是徒劳,或许高官厚禄、巨额钱财在顷刻之间就会离去,荣耀风光成为黄粱一梦。一些人老谋深算,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人何必活得这么辛苦,又何必活得这么低贱?因此,淡泊名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如果你渴望轻松,渴望真正地获得生命的意义,那么请记住——看淡名利。

如果你的心里还在为领导这次提拔了别人而没有提拔你感到忿忿不平,如果你还在因为与你一起购买体育彩票的邻居中了大奖而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久久不能释怀消气,那么看了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所悟?其实,名利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

其实,何必太醉心于名利,何必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尽的欲望东奔西走,忙得唉声叹气!只要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在知足中细细品味生活的乐趣,也就没有辜负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活一世。

3遗忘让你更快乐

上天赐给我们很多宝贵的礼物,其中之一即是“遗忘”。只是我们过度强调“记忆”的好处,却反而忽略了“遗忘”的功能与必要性。生活中,许多事需要你记忆,同样也有许多事需要你遗忘。

比如,失恋了,你总不能一直溺陷在忧郁与消沉的情境里,必须尽快遗忘;股票失利,损失了不少金钱,心情苦闷提不起精神,你也只有尝试着遗忘;期待已久的职位升迁,人事令发布后竟然没有你,情绪之低可想而知,解决之道别无他法——你只有勉强自己遗忘。

只有遗忘了那些不快,才会更好的前进。

然而想要遗忘,却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遗忘是需要时间的。只不过,如果你连“想要遗忘”的意愿都没有,那么,时间也无能为力。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遗忘欢乐的时光,对于不快的经历却常常记起,这是对遗忘的一种抗拒。换言之,人们习惯于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对于痛苦的记忆,却总是铭记在心。就如你吃过了糖会很快忘记甜,吃过了黄连却口有余苦。

一般人很少静下心来检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经拥有的”,都总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没有的”。这样你就永远也难以遗忘。

的确,这一代的人,好像个个都太精明了。无论是待人或处世,很少检讨自己的缺点,总是记得“对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实到头来,还是很少如愿——因为,每个人的心态常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试图将对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尽量遗忘,多多检讨自己并改善自己,那么,彼此之间将会产生良性的互补作用,这也才是每个人所乐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给了一个朋友三条缎带,希望他能送给别人。这位朋友送了两条给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他觉得由于上司的严厉使他多学到许多东西,另外他还希望上司能把其中一条送给一个影响自己生命的人。

上司非常惊讶,因为所有的员工一向对他是敬而远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缘很差,没想到还有人会感念他严苛的态度,把它当作是正面的影响,而向他致谢,这使他的心顿时感动了一下。

这个上司一个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办公室里,而后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条缎带给了他正值青少年期的儿子。他们父子关系一向不好,平时他忙着公务,不太顾家,对儿子也只有责备,很少赞赏。那天他怀着一颗歉疚的心,把缎带给了儿子,同时为自己一向的态度道歉,他告诉儿子,其实儿子的存在带给他这个父亲无限的喜悦与骄傲,尽管他从未称赞过儿子,也少有时间与儿子相处,但是他是十分爱儿子的,也以儿子为荣。

当他说完了这些话,儿子竟然号啕大哭。他对父亲说:他以为父亲一点也不在乎他,他觉得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他不喜欢自己,恨自己不能讨父亲的欢心,正准备以自杀来结束痛苦的一生,没想到父亲的一番言语,打开了心结,也救了他一条性命。这位父亲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点失去了独生的儿子而不自知。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儿子对自己的信心。就这样,整个家庭因为一条小小的缎带而彻底改观。

送人以缎带,证明你已遗忘了相处中所受的那些委屈和责难,忆起别人给你的快乐和益处。而受你缎带者却更能被你感动,看到你的心灵之美,由此爱你、助你。

4随时抛开坏心情

心情的好坏是由自己决定的,良好的心态会让你笑口常开,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你就会换种角度想问题,让快乐始终陪伴自己。

安徒生童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清贫的乡下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惟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用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三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

“哦,我们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两个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看过故事,你可能会发现老婆子的心情一直都很好,不管老头子用一匹马换来换去,换到最后只换得一袋烂苹果,但她仍然没有生气,反而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是的,就算你只能得到烂苹果又有什么关系?心情好才是最重要的。况且,一种好心情收获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干么要让自己不高兴?

会一个老太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遮阳伞,二女儿卖雨鞋。天晴的时候,老太婆愁二女儿的雨鞋卖不出去。天阴的时候,她又愁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所以她一直都愁眉苦脸,难得有高兴的时候。一个邻居见她这样就劝她说:“您应该想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伞好卖,天阴的时候二女儿的鞋好卖。”老太婆恍然大悟。

是啊,你只要肯换个角度想问题,调整一下心态,或者更动一下作息,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你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的处境。

有个女人每天愁眉苦脸,很小的事情就会引起她的不安、紧张。孩子的成绩不好,会令她一整天忧心,先生几句无心的话也会让她黯然神伤。她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的心中盘踞很久,造成坏心情,影响生活和工作。”

有一天,她有个重要的会议,但是沮丧的心情却挥之不去,整个人无精打采。她打电话给朋友,说:“我的心情沮丧,我的模样憔悴,没有精神,怎么去参加重要的会议?”

朋友告诉她:“把令你沮丧的事放下,把无精打采的愁容用水洗掉,修饰一下仪容以增强你的自信,想着自己就是得意快乐的人。注意!装成高兴、充满自信的样子,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快地你就会谈笑风生,笑容可掬。”她试着按朋友的话去做,当天晚上在电话中告诉朋友说:“我成功地参加了这次会议,争取到新的计划和工作。我没想到强装信心,信心真的会来;装着好心情,坏心情会自然消失。”

人要懂得改变情绪,才能改变思想和行为。

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关门不跟人说话,噘着嘴生闷气,锁着眉头胡思乱想,结果心情更坏、更难过。所以,人要学会放下坏心情,拥抱好心情。

我们想拥有好心情,就得从原有的坏心情中解脱,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检视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实,把它留下来,设法解决;哪些是垃圾,是给自己制造困扰的想法,把它扔掉。这样就能应付自如,带来好心情。

5松开手你会拥有更多

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努力,总会在不经意间失去某些东西,如果你只顾为失去的东西哀叹,那么你就将失去更多。要明白放弃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一位从事室内设计的工程师谈起关于简约的空间美学的话题时说:“就建筑或者室内设计而言,简约比复杂的难度还要高上许多,因为加上东西是容易的,可是要减掉东西,却需要更多、更敏锐的美学素养与判断。”

其实,要懂得放弃、放掉的智慧,何止是在空间设计上困难而已。在人生之中,它是更大、更深的课题。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一直学习的都是用加法来面对人生的课题。从生理上的吃饭、长大;心理感情上得到的爱与关怀;知识上的不断学习与吸收,到物质或成就上的累积成长。可是,这样的加法却在许多时候,成为让我们困惑、停滞的关键。因为加法并不是面对人生课题时惟一的方法,有些时候,你必须用“减法”才能够解得开。而所谓的减法,正是放手的艺术。

在《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对师妹说:“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以退为进的道理谁都知道,可身体力行,却是困难的。

给你一道测试题: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巴士,其中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你只能带走其中一个乘客,你会选择哪一个?

很多看过这个测试题的人都只选了其中的一个选项,事实上最理想的答案是: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和自己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从来不想放弃任何好处,就像不愿放弃那把车钥匙?其实,有时候,如果放弃一些利益,我们反而可以得到更多。

“鱼,我所欲为,熊掌亦我所欲也。”无论你的选择什么,都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也注定会在失去的同时获得一些东西。虽然有些东西,你以为这次放弃了,就再也不会出现,可当你真的错过了,你会发现它在日后仍然不断出现,就像当初它来到你身边时那样。所以那些你在不经意间所失去的并不重要的东西,完全可以重新取回来。

如果摆在你面前的都是重要的东西,那也没关系,看看贝尔纳给你的答案。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当时只能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人的本质都是贪婪的,但一定要记住“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学会松开你的手,才会抓住更好的东西。

6学会割舍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概的意思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

美国人终年昏睡不已,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的笑话,而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课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像美国人一样,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熬夜、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并且在大多数的时候,你都无法专心,总是担心这个、害怕那个。要不,就是想要这个,但又觉得那个也不错,贪心地想将所有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正是现代人共同的写照:一心可以数用。在这里却有大部分人已经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手脚并用同时完成很多事。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大家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是不正常。试问,还有在日程表上能挤出空档的人吗?

美国作家杰夫·戴维森形容“狂乱湍流正袭卷着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他引用了著名的趋势预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著作《未来冲击》中所说的一段话:“人们将成为选择泛滥的奴隶……”然而,太多的选择也同时威胁着人们心灵的悠游空间,带来更大的焦虑,令人觉得时间与自由受到剥夺。

不幸被托夫勒先生说中,太多的选择让人们分心。一心数用的结果:你不能专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不能思考、不能交谈、不能运动、不能休闲……据托夫勒预言,即便是一家团聚,也要提前预约。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得更少!”

正如托夫勒所言,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百分之五十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你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以下有三种选择:①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②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说;③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它们。

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是谁让你昏睡不已?原因很简单——是你,不是别人。所以,是你对它们负责,而不是要它们来对你负责。

昏睡中忙碌着的你我,必须学会割舍,才能清醒地活着,也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7工作要进得去出得来

“一头栽进去”,是很多人恋爱时都会经历的过程。但是你可知道,就像爱情一样,工作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的工作不一定只有八小时。虽然说,一般认为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但是,不遵守“规定”的大有人在。只要放眼望去,随处都可以发现许多的企业老板、律师、会计师、专业人员、中介经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们的时间表里,绝对没有所谓的“准时下班”。

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里,制造了无数对工作狂热的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压缩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每天只要睁开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们。

有很多工作狂最讨厌节日,尤其是放长假,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闷得发慌,恨不得赶紧逃回办公室去。

其实,工作狂不单单指做事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据心理研究人员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大都是目标导向的完善主义者。他们一切以原则挂帅,企图从工作中获得主宰权、成就感与满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们相信只有工作才是一切意义的所在,活动、人际关系对他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

表面看来,工作狂似乎别无选择,他就是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他们以为,一旦放松就是投降,表示自己认输。他们的这种心态,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周围共事的人,都造成相当严重的困扰。

美国有位专门研究工作狂的心理医师杰·罗里奇,根据他的观察:绝大多数沉溺于工作的工作狂,往往不是那些需要殚精竭虑、必须靠出卖劳力以求生存的人。

当走进社会,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吉列公司香港区经理麦斯礼心里就只有一个目标——希望自己在三十岁的时候能获得一个好的位置。由于急于求表现,他几乎是拼了命工作。别人要求一百分,他非要做到一百二十分不可,总是超过别人的预期。

二十九岁那年,麦斯礼果真坐到了主管的位置,比他预期的时间还提早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反而认为是冲向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工作态度也变得更“狂”了。

那段时间,麦斯礼整个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论吃饭、走路、睡觉几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对他而言,下班回家,只不过是转换另一个工作场所而已。

拼命工作的结果不仅使他与家人产生了距离,与员工更是形成了对立的局面。而他自己,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处在心力交瘁的状态。

当时,麦斯礼不认为自己有错,觉得自己做得理所当然;反而责怪别人不知体谅,不肯全力配合。不过,慢慢地他发现,纵然自己尽了全力,却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三十五岁以后,麦斯礼才开始领悟,过去的态度有很大的偏差,处处以工作成就为第一,没有想到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虽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追求虚荣找借口。

麦斯礼不否认“人应该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应该舍弃均衡的生活;否则,就称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调整之后,麦斯礼发现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爱家、爱小孩,还有自己热衷的嗜好。他没想到这些过去不屑、认为浪费时间的事,现在却让他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对于工作,他还是很努力,至于结果,一切随缘。

8寻找心灵与精神的支点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被这色彩缤纷的物质世界所引诱,在这看似平静、暗藏汹涌的迷幻世界中迷失了方向。那么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把握心灵与精神的支点,求得人生与环境的平衡?松下公司的创始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现代市场瞬息万变,商场更是跌宕起伏。凡在商界立足的人,都在经受潮起潮落的考验、顺势逆势的煎熬。一时间也许捷报频传,战况尤佳,前途光明;转眼间,形势急剧下降,市场萎缩,资金困难,人才流失,疲惫不堪。

在此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人为寻求心灵上的平静和安慰,他们虔诚地去求神拜佛,就像西方人虔诚地走进教堂一样。特别是在港台及华裔商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很难将这种方式归类到迷信里,它只不过是一种聊以自慰的信仰,寻求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和支点。因为商人是务实的,他们无非是想在世俗中找到一块宁静的绿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理想的人格在现代商人身上的折射。

随着松下电器风靡全球,松下幸之助也被誉为“经营之神”。其实,松下是人并不是神。创业之初,松下时常被商务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所困扰,难以自拔,加上体弱多病,神经衰弱,身心疲惫,烦躁不安。就在松下临近不惑之年时,遇上了“精神教父”加藤大观先生,松下从此拥有了心灵和精神上的支撑。

加藤先生是佛教真言宗和尚,从小在真言宗寺庙长大。他30岁时大病一场,3年不能站立。病愈后,他自认是靠佛的力量战胜病魔的,自此皈依真言宗,获得度牒。加藤并不长住寺院,他常给企业当参谋、做顾问。

松下与加藤二人真是有缘,一个视之为“精神教父”,一个认定为根器不劣的弟子。有一次,二人同室而居。一大早,松下告诉加藤先生,自己总是失眠。加藤对松下说:“失眠是痛苦的。虽然我已70岁了,但一躺下去就呼呼大睡。你有大事业而心烦意乱,我两袖清风却心静气和,那说到底谁才是人生的成功者呢?”加藤劝松下应节制欲念,修身养性,提炼理念。当时,松下浑浑噩噩,似懂非懂。加藤则不失时机地说教,将东方先哲的至理名言“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虚怀若谷,心旷似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化作甘露般流入了松下干枯的心田。在加藤的启蒙点化下,松下长期修炼,在松下后半生里,不仅事业蒸蒸日上,而且生命之树常青。他一反年轻时那种对生命所持的悲观态度,转向豁达、乐观、向上,甚至期望做一个跨越20世纪的人。松下于1989年与世长辞,享年96岁。

松下一生福禄双收。他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受加藤先生的指教、点拨密切相关。每当松下遇到挫折和烦恼,常会向加藤先生叙说、求教。但加藤先生极少向松下提供具体措施和方案,总是给他讲人生哲理、处世哲学,提供精神力量,使之有所傍依,使他从繁杂的商务涡流中摆脱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个方法重新思考再做判断。松下曾说:“一个将军要赢得最后的胜利,除了千军万马,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军师。而加藤先生便是我最重要的参谋。”更确切地说,加藤更多的是松下精神上的教父、心灵上的依托。

松下把加藤先生敬若神明。同时,他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世上并没有神,只有富有远见和充满智慧的人。精神上的贫穷、空虚要比物质上的贫乏、短缺更可怕,更危险。真正有智慧者应该学会随时反观自身,每天都放弃一个过去的我,每天都让一个全新的我诞生。

9做工作与生活的双重赢家

多数人的人格都是分裂的,我们的身体里至少有两个敌对的自我,一个想要退隐山林种番茄,另一个却想成为一个伟人。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双面人”一样,对一件事想放弃却又有许多的不舍,内心的两个声音在不停地挣扎?

“工作”和“生活”的不相容,使“双面人”有着莫大的苦恼。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自在惬意的生活。结果总是两头不讨好,最终一事无成。

你会不会觉得,白天的工作已经把你变成一只好斗的“斗鱼”,看到别人猛力冲撞,你不甘示弱地奋起直追。可是,一旦摘下“斗鱼”面具,你已是又累又倦,只想好好地睡一觉,到海边钓鱼,或者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愣愣地对着窗口发呆。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这句话也可能是你的写照。意气风发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丧疲惫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可能连一只小蚂蚁都不如。

同样一个人,如此纠葛不清的原因很可能是把“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说开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倚它为重,到头来只有作茧自缚的下场。

“工作”与“生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工作上,你是医生、教师或是一个企业家,而你在扮演的只是“职务”这个角色;而回到现实生活里,你要扮演的却是真实的“自我”。

虽然说,人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便是最大的福分。然而,事与愿违,有很多人事实上都是“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从工作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已,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快乐地唱着歌、一边工作。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生计又不能辞职,那么别忘了,下了班之后要把自己“拉”回来!除了工作之外,你应该还有其他人生的目标,一些希望完成的事,例如,你想在阳台上种番茄,想到海边钓鱼。不要迟疑,赶紧动手吧!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依然属于你自己,不要忘了为自己的快乐而奋斗!

做“双面人”时同样可以将自己塑造成“双赢人”。工作上是赢家,生活中也是赢家。不管你有过多少丰功伟业,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回到生活里就把它忘掉吧!其实,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很简单:平安地活着,拥有幸福的家庭,做一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足够了!

人们生而有欲又从不加以限制,致使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于是,无休止的竞技争斗和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也就应运而生。有人将获取无限财富,并跻身于世界十富的排行榜,视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有人声色犬马、日耗斗金,过着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还有人为了名声地位、出人头地,以至于竭思尽虑、无所不用其极。

林语堂即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无论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这就带来了林语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质,即“半半哲学”的人生观。

林语堂深受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孔子,所以林语堂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览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生活。他说:“我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的人,英文只有work hard,play hard四字,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无意中得不少收获。”在林语堂笔下,他所崇拜的陈芸和姚木兰也是这样:她们知足常乐,对生活所求不多,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令她们感到惬意,即使是布衣菜饭,也自乐其中。林语堂认为还是张潮说得好: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

其实,人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体,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因为人生永远有两个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就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语堂将“半半哲学”运用到人生上,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他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谁最会享受人生》)心态从容平静,精神饱满丰盈,生命充实内在,此种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长命者亦不过百岁。以往我们的人生观可能比较注重不断地奋斗、获得,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与之抗争之精神,但却相对忽略了充分地体会人生,细细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凡事适可而止,欲念只求适度而已,不宜过火,太过犹如不及。对事情过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宽胸怀,追求另一种残缺的美,这更能将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僵化的概念,只会把自己活生生地钉死在框子里,生命遂变得呆板乏味。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会有所满足?媒体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很容易了解到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如何争名逐利,又如何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么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应该想到,在名利之外,总是要为自己保留一些尊严。一介布衣不见得一定清寒,但绝对可有万丈豪气。

10不做金钱的仆人

无论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权利对人的诱惑力都很大,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崇拜权力。

你可以这样询问一个小孩子:“你有低劣的心理吗?”他会望着你呆笑,因为他不懂其中的涵义。但是,你如果问他:“将来你长大了,希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他就会告诉你:“我要做一个救火员!”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威严地坐在“叮当叮当”的救火车上,超过路上各种普通的车辆,那救火员实在是达到了人类最伟大事业的高点。所以他要做救火员,因为在他看来救火员有着代表最高权力的光荣。

美国是世界上“金钱万能”国家的先锋队。它向来没有世袭的权力,只要努力工作,善于经商、赚钱,有了钱,就可变为有权力者了。因为有了钱,随之而来的名誉、地位、安全、快乐都可以得到。在当初,金钱不过是用作达到拥有权力的目的的一种工具而已,后来却发展到金钱本身就是权力者了。

想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工具,摇身一变自己成为目的本身,人们也就为此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因为在当初,用金钱来达到权力的目的时,它只是一种工具,所以大家容易获得它。现在,拥有金钱变成了目的时,它也就变成了主人。而在人类的历史之中,金钱是最无情、最残酷的奴隶驾驭者。

例如说,你要有30000元钱,于是你劳苦工作,苦干不止,目的就是赚得30000元钱。你会不顾一切地排除万难,即使对你身心有益的活动你也不会参加,吃饭时你也在狼吞虎咽,你拼命地挤时间,原因只有一个:赚钱。除了“钱”之外,别无可取,别无可谈:你毫不体贴你的妻子,对你的儿女也没有宠爱之心,即在打球玩牌的时候,你也不当作享乐而游戏,为的也是赚钱。总之,钱是你生活中的重心,而你惟一的兴趣是赚更多的钱。

经过诸多努力,你终于赚到了30000元钱。当银行里的职员交给你一张清单的时候,你便感到了得意。但是,这不过是很短促的兴奋,因为你不会有了钱去周游世界,或做许多新衣服,买一辆精美的汽车,因为你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之中早已忘记了生活的方式,变成了金钱的奴隶。你惟一喜欢干的是赚钱,于是你继续努力。其实,你钱越多,受钱的束缚压力就越大,而享受快乐的机会也随着钱的增多而减少,你的一切都完了!将来会和可怜的老皇帝麦达斯用他的点金术,把世间一切都点成了黄金,直点到鸡蛋和面包也变为硬质的金子不能入腹时,就只好饿死是一样的。

我曾看见有些享受世间物质上的快乐的人们却患上精神崩溃的病,我曾看见有些富得能买一个小国的财阀却买不到片刻的心境安定,这些人无法想通钱不是万能的。所以他们相信没有钱是不能生活的,然而当穷鬼来向他们求布施的时候,他们却是那么的愤怒。

总而言之,你如果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一定要记住:金钱不是万能,不是权力;只是用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罢了。若你不注意发展你的人格而只注重赚钱,那么,全世界银行金库里的钱也不够为你买到快乐!赚钱变为你的生活目的时,怕连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这个时候,你不放弃生活,生活也会放弃你!

11以淡泊之心处世

有几个爬山的人,见到山上有一个人站了很长时间也不动,他们非常好奇,就走过去问他。

“你是在欣赏这里的风景还是在等人?”

“不是。”

“那么,你累了吗?”

“没有。”

“既然什么都不是,那你为什么站在这里?”

“我只是在这儿站着。”

站着,未必就非得因为什么。什么也不为就没有得,也没有失。在禅宗看来,因为人们生活在“二元世界”里,就有了物与我的对立,就有了得失、美丑等等的是非判断。除去自我中心,抛开物我对立,你就是万物自然,你就是一。

庄子说:“至人无己。”

“无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所主张的超脱,实际上是摆脱了一切之后的无知无欲,表现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无名”,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独善其身。

任何人也不能做到如庄子所言无知无欲而达到超脱,但效法天地之自然浑成,而注意自我心性的保持,能够超然物质欲求之外,也许,倒亦是颇为有益的境界。

关于此,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寓言: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为吗?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自己觉得很羞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为着名吗?是为着求宾位吗?小鸟在森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

这则寓言是说:天地之间广大无比,而在此之中,人所需又如此的渺小,拿自己的所需与天地相比那不是很可怜吗?那么何不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心性的自由和逍遥呢!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们是淹没在万象的生命之中的。但亦正是作为个体,我们才时常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世界所能具有的伟大和恢宏。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附于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在我们看来,我们是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了,但实际上,对物的依赖使我们与生命本然、万物自然的联系日趋减弱,人生命的联系已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物。

自从你出生以后,就有很多东西标上了你的名字,如金钱物质,但这些东西果真是你的吗?

的确,有了金钱,可使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尽管如此,有些人仍然不满足,只对贮积的增加引以为乐。我们不是为了金钱物质而生存着的,是为了生存才有必要拥有金钱物质;要活得像个人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应该有效地使用它,成为它的主人才对。

由于人们的欲望是无边无际的,难免多少有扩大的倾向,应该认清其界限,满足于目前所能拥有的,心存感谢之心。尽管在数量上攫取拥有了许多,但这未必就能带给自己幸福。

日本奈良东大寺的长老清水公照大师去德国旅行时,在晚宴上曾被某位德国人问道:“何谓无?”面对这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大师却不慌不忙地拿起身旁的啤酒杯一口饮尽,然后施以日本式的礼节并说道:“谢谢您的款待。”

通过翻译他解释道:“肚子饿时任何东西都感到美味,这种空腹的状态就是无。”众人高兴地拍手对他表示赞佩。

在我们身旁有不少人拥有着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又在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能不灭反增。为了能脱离这种烦恼与拘束,与其整日担忧会失去,倒不如就让它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