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一个情场稳职场顺气场赢的智慧女人
47700400000054

第54章 不断充电,用赢家姿态面对未来(1)

培养“终身就业能力”

职场上有许多学习的机会,有些人仅仅因为在工作上所学习、累积的经验,就成为行业内的顶尖好手。然而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年资,也有很多人表现平平,其差别就在于是否“活到老,学到老”。身在职场,为了使自己能胜任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传说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一个人用十几年接受教育所得的知识,常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过时。不光是一般知识会遭遇到这种困境,有时就连一些高级的专业知识,也会如此。诸如计算机技术、医学知识、心理知识等,大约5年之间就有一次更新。这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充足专业知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不再学习,那么在5年后,他就有可能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很多高薪人士如果不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话,那么无须5年时间,他们就会沦入低薪阶层。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人均职业更新期是一年零四个月。例如,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那么他的职场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等到有9个人都拥有这种证书的时候,那么他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历并不代表学习力,更不代表一定能做出成绩。是的,知识创造财富,但并不意味着拥有知识就一定能够创造财富。要想真正做到用知识为社会、为人类创造财富,就必然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

博士后小袁应聘到一家学校,成为那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学校后面的小池塘边钓鱼,正好校长和主任也在那里钓鱼。不一会儿,校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从水面上“噌噌噌”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小袁吃惊得眼睛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池塘啊!过了一会儿,校长上完厕所回来,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自己是博士后哪,小袁拉不下脸去问!

过了一阵,主任也站起来,走几步,同样“噌噌噌”地“飘”过水面去上厕所。这下子小袁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这是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小袁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都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十多分钟的路程,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呢?

小袁不愿意去问两位领导,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硕士生(两位所长的学历都是本科)能过的水面,我博士后会过不去。然而“咚”的一声,小袁栽到了水里。

校长和主任将小袁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这时小袁才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校长和主任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头桩子,前两天下雨,木头桩子被淹了。我们都熟悉它们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却让我们明白,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工作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知识寿命缩短的社会,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停的时间太久,可用的知识越陈旧,就越没有活力,越与社会脱节;反之,如果不断学习,理念越新,脑力激荡越频繁,个人的生命力越强,社会的活力也越丰沛。

连续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最受推崇的公司”,也被称为“世界著名首席执行官的摇篮”。在世界500强企业里,有173位首席执行官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在那里执政20年的第八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大力倡导“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他说,“任何一个公司,一旦被人认为它可以提供终身的工作保证,那它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对那些愿意参与竞争的人来说,通用电气公司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尽管我们无法保证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让他们拥有‘终身就业能力’。”

有人说:“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只有在工作中积极思考,工作才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工作中学习,有利于我们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并形成一个适合岗位工作需要及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是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同时更是工作提供给我们的一个绝好机会。很多人在工作中学习的实践证明,工作需要学习,工作正是因学习而高效、快乐。

以空杯心态制胜

做事的前提是要有个好心态。如果你想学到更多学问,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杯子吧。只有这样,你才不会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什么?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起源。其象征意义是,好心态是做事的前提,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有位记者采访一名MBA学员,她说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参加任何一项学习,最重要的是保持“空杯向上”的心态。

刚开学不久,这位同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提交了一份作业,同学们认为她的方案太“小家子气”,直接指出她的设计更适合中小企业,因为她只考虑了降低成本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如果降低成本是以牺牲效率来换取的,那么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她当时很不服气,导师就给她讲了上面那个“空杯向上”的典故。于是她开始自我反思。她自己来自一家中型民营企业,做质量管理工作,平时是审核各部门的资料并提出改进建议,沟通简单,思维程式化,这使得自己在做课堂案例的时候,思维受局限,而且不够缜密。从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克服自己这个缺点,让自己“空杯向上,我心飞翔”。

一年之后,老师安排她负责MBA毕业典礼的会议现场总调度。她画好缜密的流程图,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甚至包括花盆的摆放、导师上台的位置、同学的合影等等非常细节的地方,还留下两位同学专门应对突发情况,这在读MBA以前她是绝对做不到的。懂得控制重点和要点,她逐渐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开阔起来,一步步实现从小思维到大思维的转换。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你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已经足够了?林语堂曾经说过:“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还是什么都不懂?努力汲取智慧吧,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晚年时,国家准备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但被他拒绝了。法拉第退休之后,仍然常去实验室做一些杂事。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实验室做实验。他对正在扫地的法拉第说道:“干这活,他们给你的钱一定不少吧?”老人笑笑,说道:“再多一点,我也用得着呀。”“那你叫什么名字?老头?”“迈克尔·法拉第。”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年轻人惊呼起来:“哦,天哪!您就是伟大的法拉第先生!”“不”,法拉第纠正说,“我是平凡的法拉第。”

法拉第尚且如此,我们哪一个人敢说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了?永远都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宝库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知的。为了不断进步,你必须坚持“空杯心态”,谦虚勤奋地学习。

只有具备了永不满足的挑战自我的精神,才会永远不自满,才会真的拥有“空杯心态”,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空杯心态”将使你的人生渐入佳境。它让你随时重整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最新、最优质的。

养成“空杯心态”后,你的学习效果会大不一样。你不会再有偏见,不会总是拿新学得的知识印证自己过去的经历。你会接受一切知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古语有云:“虚怀若谷,方能胸怀天下。”用“空杯心态”去汲取智慧,你才能获得更充足的养分。

不能放弃充电提升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一纸文凭的有效期是多久呢?当你在招聘现场出示你尘封已久的证书时,是否感到怯场,没有底气?在学历飞速“贬值”的今天,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经成为历史,单靠原有的文凭在职场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调查显示,30至40岁的职业女性中,近3成人出现烦躁失眠、身心疲惫等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担心会被社会淘汰,对前途以及“钱”途充满担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一种依恋,不再像20来岁那样无所谓,同时危机感加强,甚至开始对老板察言观色;经常感到身心疲劳,休息也于事无补。在调查中,46%的被访者都想转换职业或行业,寻求一个压力较小、相对安稳的工作;31%的被访者表示再苦干几年,之后回家做全职太太;只有23%的被访者表示会去充电。

如果想在职场站稳脚跟,聪明的你一定不能错过充电提升课:读些相关的业务书,并积极和上司讨论想法;在你的领域紧跟当前趋势——书籍、文章、博客、视频、导师、讲座——是成为一个学习型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职场生存环境中,“爱一行干一行”并不容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尽量让理想和谋生达到和谐的统一,否则,眼高手低会耽误了自己一生。

夏颖并不太喜欢自己的金融专业,但毕业时没有改行的机会,还是进了一家外资银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意思,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做主持人、记者或者律师,而不是整天面对着不属于自己的金钱。”

夏颖所在的外资银行的环境很好,是很多人眼中体面、收入高的理想职业。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都在竞争一个外资银行的职位,夏颖才感到自己有必要充电了。她知道,要在金融这个行业中继续做下去,充电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否则就意味着会“贬值”。后来,通过充电,夏颖对自己的行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渐渐爱上了这一行,不再整天幻想转行,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并做出了出色的业绩。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危机都出现在厌职上。有时候,就算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干久了也会出现危险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