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保与人类生活
47698300000046

第46章 让绿色文明成为主流

绿色文明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人类首先的反应是依据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然而在实践中,人类进一步体会到,单靠科学技术手段,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定式去对环境进行修修补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和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涉及人类自身文明的生死存亡。

地球需要绿化,但这只是治标,就根本而言,首先应该绿化我们的心。环境污染是近、现代工业化过程的产物,但根源还是人心的问题,即是人性、道德、伦理、哲学层次上的问题。只有清除“心灵污染”,才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明、新的道德伦理观来绿化我们的心。

绿色文明的宣言

生态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物圈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却绝对离不开生物圈。假如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生物圈可能会如常运作,而且会少很多污染,多一些物种。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曾分别被形象地比喻为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农民赖以为生的黄土成为农业文明的象征,从工厂的烟囱和汽车排放出的滚滚黑色烟雾成为工业文明的特征。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人与自然就像是一盘相互对弈的棋,而且这是一盘人类永远也下不赢的棋(直至人类自然或突然灭绝)。宇宙按其自然规律演化,如果人类违背这些规律,最终的输者必是人类。即使他们能攫取到一些满足,但最后连生存都将不可持续。

人可以无所不能,但绝对应该有所不为。

人类需要“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自己的命运,需要从对人类文明史的反思中建设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今天,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建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人类文明阶段——绿色文明。

绿色文明是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的结果。这些新观念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绿色文明将是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间高度和谐的文明。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文明的旗帜和灵魂。

绿色文明观把人与环境看作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为发展目标,以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为发展途径。

绿色文明道德观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协同演化,也就是说人类应理解自然规律并尊重自然本身的生存发展权;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对自然的“给予”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绿色文明既反对无谓地顺从自然,也反对完全的统治自然。

绿色文明要求把追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进步作为文明系统的整体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应该而且可以相互促进的。如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则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产能力得以增强。

绿色文明认为技术是连结人类与自然的纽带。同时,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一刃对着自然,一刃对着人类社会,所以必须对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评价和调整。

绿色文明要求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不畅、“拍脑门”决策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能综合调控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社会高效、和谐发展的关键。

绿色文明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社会或团体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当代人与人、国与国、社团与社团的关系上,同时也表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

在《中国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在小学《自然》课程、中学《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环境与发展》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只有共同的忧患,才有共同的行动;只有共同的行动,才有共同的未来。

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上,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共享;全球环境问题跨越国界,影响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地球村民。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全新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如今,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环境保护运动、绿色消费……绿色,已经进入到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正在绿化自己。我们希望人类社会能因此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天,在21世纪开创出绿色文明的崭新时代。

绿色使人想起树木、草地、青山碧水,想起春天;绿色象征生命,象征和平,象征勃勃的生机,象征繁荣。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人类新文明的标志。

绿色科技

经过漫长、曲折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现在的人类已获得了以无数的方法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对此明智地使用,就可以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害。因此,科技需要绿化。

科技需要绿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命运的过程中,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在人类面临环境退化和经济发展两难境地的今天,更是如此。

人口多少、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是人类活动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大致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环境污染=排污系数×人均收入×人口。

那么为了控制环境污染,我们可以从等式右边分别入手:降低污染强度、减少人均收入和控制人口增长。

然而人口的合理增长和经济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福祉。相形之下,最有调节和控制弹性的变量就是经济活动的污染强度,即通过大幅度降低污染强度而实现在绝对人口总量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绿色科技抑制环境退化的目标。

曾几何时,一些传统的诸如能源、化工、冶炼、酿造、造纸等领域的科技应用确实伴随着大量的污染问题。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产生了许多对环境无害甚至有益的科技。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如何正确认识、掌握、发展和应用科技,使之与对人类福祉的追求并行不悖。实际上,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全面地认识科技,意味着我们不但要对现有污染强度大的技术进行淘汰或改造,降低其污染系数;还要对未来在发明和应用新技术时加以谨慎的评价。对于科技带来的影响,应不仅仅只从经济效益来衡量,还要从它对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长期累积效应来衡量。评价指标应体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形象地说,科技需要绿化。从现代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不是科技,而是科技伦理决定了人类的未来。

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可持续农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于工业和服务业,但作为生产人类生存必需品的产业,农业仍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需要负担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3亿人口每天需要吃掉8.2亿千克的粮食。因此,粮食的充足供应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保持国家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相对落后,9亿农民中大部分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同时,中国农业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农村污染严重、农村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工业化国家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当时指的是农业领域中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范围、大规模地应用在农业当中。化肥、农药、除草剂、农用塑料薄膜和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了现代农业。并且,农业投入从1950年到1985年也迅速增长。35年内,化肥的消耗量增加了9倍以上;农药的消耗量增加了33倍;土地灌溉面积扩大了1倍。人工合成化学药剂的使用,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污染土壤、水体,甚至农产品中也含有一定的农药;土壤变得贫瘠、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投入的工业能源和产品,使农业投入越来越高;农产品产量虽然提高了,产品品质却下降了;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等。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农业界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然而,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农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食物生产以质量为主要目标,十分重视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因而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较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的潜力较大,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粮食的产量增长还是第一位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量的增加,寻求一种以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准不同,对农业的要求各有侧重,但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消费

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消费生态学上,将所有的生物划分为3大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指各种绿色植物,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太阳的光能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消费者指各种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我们人类被列入消费者的行列。分解者指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将各种有机物再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大自然中去。整个自然的各种生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人类的消费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原始阶段,人类不外乎是采集野果、捕捉猎物,消费的剩余物也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很容易被分解者还原到自然中去。而在近代和现代,人工合成了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消费品,如塑料、橡胶、玻璃制品等。这些消费品的残余物,被人类抛弃进了大自然中,但分解者还没有养成吃掉它们的“食性”。塑料、橡胶、玻璃等难以腐烂,难以在短期内重新以自然界能消融的形式再返大自然,便作为垃圾堆存下来。另外,我们所使用、所食用的东西,它们的生产过程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因此,它们的生产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例如,我们吃的面粉,它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机械,甚至化学药剂的投入。首先,麦种可能是人工培育出的高产杂交品种,需要农业生物学家的研究和育种,种植时需要机械播种。接着,在生长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可能需要施加化肥,为了抵抗害虫的侵袭而喷洒杀虫剂,为了去除野草使用除草剂。最后,还要机械收割,脱壳,再磨成粉,去除麸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面粉的加工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播种、收割用的机械,需要人工制造,钢铁需要从采矿开始,到制成机身;机械的开动需要柴油或汽油等能源;未被吸收的化肥会随着径流流入河流、湖泊,造成富营养化;农药会杀死害虫以外的其他生物,还会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加剧土壤流失。

绿色食品并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奶粉可以是绿色食品,牛肉也可以是绿色食品。如果你注意观察,许多食品的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小绿苗的标志,旁边有“绿色食品”的字样。这些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品。因为化学药品可能会残留在食物中,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例如,果园里喷洒农药,农药会残留在水果的表皮中;用生长激素喂猪,激素会进入猪肉中,人吃了这样的猪肉,激素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的要求更严格,它们的生产过程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它们是真正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