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保与人类生活
47698300000031

第31章 威胁人类生存的土地荒漠化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有了水,沙漠上可以长起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没有了水和植物,也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而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不管气候、土地条件如何,随便开荒种地、过度放牧;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不管后果如何,肆意砍树割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本来就缺水多风,现在土地被蹂躏、植被遭破坏,降水量更少了,风却更大更多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沙丘发育了。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越发严重的土地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出现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一)“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二)“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之比在0.05~0.65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三)“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在1992年6月的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防治荒漠化已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并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什么叫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仅土地沙化面积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牲畜损失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中却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的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梭梭林

顾名思义,梭梭林就是由梭梭树组成的树林。梭梭树是一种长在沙地上的固沙植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名贵中药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苁蓉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保肝、通便、肿瘤辅助治疗、抗辐射等10多种药用功能,被誉为“沙漠人参”。